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力是唯物史观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本性,是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历史和逻辑依据.经济基础是一种制度化的生产关系,是通过一定的经济体制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它必须也只能按照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战略意图和远大理想的基本走向来建设、发展和完善.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整体观和基本视野.社会形态既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又是一个具体性概念;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又是标示社会不同质态的概念;它是以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命题中的"历史"是指"历史的进步状态","创造"是指比之前人造就了对历史进步有价值的新贡献,"人民群众"作为政治范畴是依一定历史条件而产生和消失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从主体视角真实地描述了人类社会三大发展阶段的演进都是基于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展开的客观历史进程,"三大社会形态"之间的依次更替有其必然性;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真实情况是处在第一大社会形态向第二大社会形态转变之中。邓小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不仅使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回归到现实的生产力水平上,而且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了现实可靠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373页)理论界对把“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确定为社会主义本质没有疑义 ,但对把“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也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却存在不同意见。本文对此问题作一分析。有的学者不赞成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确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因为他们认为社会的本质是指一个社会形态区别于另一个社会形态的最根本的东西 ,这个最根本的东西只能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应当以生产力为标准来划分社会形态,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应当全面准确并历史地加以理解。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并结合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最一般意义上讲要经过原生自然经济社会、次生物化商品经济社会和再生计划产品经济社会这样三种社会形态。只有坚持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才能更深刻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体现社会发展规律性和历史主体自觉活动能动性之间的统一;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特殊规律的自觉认识和能动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都朝着不断优化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方向发展.本文从质优化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如何优化社会主义本质,优化体制,优化生产力发展的环境问题.一、优化是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创优是当代社会的主旋律.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是社会形态质转化之后保持其相应社会形态的质自身肯定中质优化的必然结果.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形态的优质个体的形成和发展,是质转化和质优化协同作用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性,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精辟概括;昭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矛盾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个重大课题”。这种物质利益的关系处理得好,就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经济利益的对立和矛盾就是一种客观事实,只是在私有制社会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中,其对立和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形式而已。在私有制社会中,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对立是一种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这种对立的阶级矛盾的斗争和解决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社会形态更迭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贯穿于初三《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主线。生产力则是全书的基础概念。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起着最终决定作用。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要突出位置。”我们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昌盛,百姓和乐。因此,在教材第一节第二框题的…  相似文献   

9.
生产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广为流行的观点应为前者,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支点,非其它社会形态所有。我们认为,生产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规律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个特定阶段,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且它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一起交织作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形态,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形态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与秘密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五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观点。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建党60年的理论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把改革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动力的论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最后,通过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极化及全球生态危机的国际环境及国情基本不变和快速发展的国内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提高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也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和注入新的时代活力.同时这种社会主义的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通过它的调节、教育、认识功能影响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促进作用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关系决定着人们的道德状况.在同一个社会形态里,道德的进步总是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几年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一切社会形态赖以存在的物质技术基础。它的发展,“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自从人类的始祖燃点起生产力的第一支火苗后,它烁烁不灭,愈燃愈艳。在人类社会整个生命史中,它象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照引着人类社会一步步走向她灿烂的历史未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作用的原理,科学地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大厦的第一块基石,给了我们登堂入室去揭示人类社会复杂的内部结构的第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社会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它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论述,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特征,而且有助于重新认识社会形态范畴。我们认为,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设等全部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4.
<正>生产力标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立论基础。所谓生产力标准,也就是指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强调生产力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在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又更加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生产力论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武器,主要包括:必须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作为确定党的基本路线的立足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振兴经济,发展生产力,首先要发展科学和教育;改革旧体制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行对外开放以发展生产力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坚持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从展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轨迹中,发现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经过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然后进入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作为最革命的因素,是不断发展的,它总有一天要超过资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一齐抓的思想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深化、发展。首先,两个文明建设紧紧扣住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根本观点,从而将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贯彻到底。其次,两个文明建设注重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构成社会有机体的三大基本要素即物质生产力、公有制经济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巨大积极能动作用,将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辩证法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18.
<正>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指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科学结论告诉人们,社会主义是能够容纳资本主义所创造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并为其继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又能消除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痼疾的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既然如此,作为一般规律,马、恩自然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发生,以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超越了资本,构建起新的社会生产力体系.创新作为推动这种区别于传统工、农社会形态的核心力量,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本质的特征.在这场运动中,生产力的每一要素无不熔铸着越来越多的智力因素,科技的每一次进步无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关.面向未来,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以建设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观包括: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即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