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章各有其妙.有些以文采见长.有的以思想出色。文化随笔无疑是二者兼备.而尤以思想知性为重。可以说,文化随笔的灵魂便是作者看问题的眼光.而这眼光多须要质疑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此言甚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选文中.美学家朱光潜对传统意义上  相似文献   

2.
小引编入教材的理应都是典范之作,我们在学习时便总是“尽信书”了,而未尝有所疑。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实选作教材的文章也并非都是不刊之论,我们如能用挑剔的眼光去阅读,恐怕收获会更大。  相似文献   

3.
一、发现问题--培养教师的眼光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如此,教学亦如此.一个善于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的教师就是善于思考的教师,于是,在工作中,我们着重培养老师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让他们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须有疑,有疑而问”;“疑者,觉悟之机也”。足见疑之重要。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如能从中发现问题。就能挖掘文章深层的意思,把握其思想内涵,有如点燃导火线引起爆炸一样。故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问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局限:经验感悟,微言大义,而缺乏详尽的推理和论证,更缺乏实证和操作之途径的探索。疑,即问题,困惑。而“问题”一词,“能指”十分丰富:有缺陷、毛病、弊端,我们可以说有“问题”;有困惑,不解之处可以说有“问题”;有麻烦、危险,亦可以说有“问题”。疑,应理解为认…  相似文献   

6.
文化随笔散文与单纯的文学散文不同:单纯的文学散文只是描述人生、情感、个人经历的东西,而文化随笔散文有更多的文化、文艺、思想和其他学科的气息。因此,文化随笔散文与其他散文样式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更有文学和文化味;二是更有理性和思辩性。  相似文献   

7.
陈年媛 《广西教育》2012,(29):82-83
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俗话说:“因疑而问,因问而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疑问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培养学生自觉的、敏锐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之一,也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南宋大学问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这里,三位都说到了学习者贵在有“问题意识”。“问题”起于“疑”、解于“问”和“答”、终于“获”。教学中的“问”有学生的自问、学生间的互问,更多时候是老师的提问。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从课程的丰富内涵中找到聚焦点或突破口,以老师提问题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并分步骤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促成学生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和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是催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疑而后思,疑而生变,疑乃创造性思维之根本!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设疑激趣,以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战场,下面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动力,是创新的起源,更是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根则说:“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能解惑,问能知新。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  相似文献   

12.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疑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开端,学贵有疑,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课在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开发学生创新意识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才会认真思考和分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思品课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构建学生创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循疑而进,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来构建知识,充分发挥"问题"在教学中的功能,用问题来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用问题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什么最吸引学生?是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从何而来?怎样的疑才能促使学生有所长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其法有二. 一设疑:追求"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 变,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地变换提问的角度或形式. 1.从内容转向表达. 综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师的提问一般以文章负载的信息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围绕思想内容阐微发幽,条分缕析,而习得语言这一主要目标则常常被忽略.长此以往,学生难免思维狭窄、视野不宽,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将受到掣肘.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角度可以由内容理解逐渐转向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学贵有疑——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  相似文献   

17.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想有疑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课题上寻问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   

19.
“学须有疑”、“有疑而问”。“疑,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可大进”。我国古代教育家对“问疑”重要性作了科学的论述。现代有位心理学家也说:“问题是思维  相似文献   

20.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者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