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如果在城市得不到社会保障,就会妨碍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向城镇转移,不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也不利于农村改革和“三农问题”的解决,甚至还会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因此,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本文在对重庆市农民工进行实地调研、充分了解农民工的生活、工作及社会保障等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就目前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关于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孙晓涛 《内江科技》2007,28(4):75-75,83
在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由于他们大多只身来到城市,在城市没有住房,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就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进城农民住房问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举措。该战略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依然存在值得关注与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农民的主体地位及对农民的引导、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振兴的重点与差异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白阳  李延龄 《科技风》2014,(24):204-204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多。就业问题在我国成为了一个难题,想回避都回避不了。如果就业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有效地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把我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资源优势。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只有提高了农村整体的劳动力的素质、技能。才能让广大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中去,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在我国目前存在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大多没有进行职业教育。致使农民工就业偏低、就业收入偏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培训,才能让广大农民尽快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指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迅速提升,部分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并向城市市民转变的过程。这是改变我国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民工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时代产物,其角色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他们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家在农村,工作在城市;游离于农村社会之外,而又不能被城市社会接纳。目前,从农村涌入城市的1亿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的新兴人口。他们为国家经济发展,城市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表现为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有它的历史根源性和现实复杂性,这已成为了牵动全社会上下的一个无法绕开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增长缓慢。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其关键在农业人口非农化,农业人口非农化的关键是鼓励创业、推动就业,同时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农政策,扶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现今农民对精神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也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在市民方面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有效的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解决我国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本文将结合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出发,对当前的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探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表现为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有它的历史根源性和现实复杂性,这已成为了牵动全社会上下的一个无法绕开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增长缓慢.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其关键在农业人口非农化,农业人口非农化的关键是鼓励创业、推动就业,同时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农政策,扶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即“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其它一切都是空谈。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没有一位统治者和领导人能置“三农”问题于不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代领导人更是如此。江泽民对“三农”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农业生产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和农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
马睿  周伟  黄保华 《资源科学》2016,38(12):2392-2406
随着城镇化发展农地非农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利益得到广泛关注。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获取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户的价值感知,探索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困难与需求,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对西宁市郊区4个样本村204户农户随机入户调查,综合考虑空间位置、征地情况与开发类型等因素划分样本,就农户非农转换经济、社会保障、景观价值感知、非农意愿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非农转换价值感知总体方向一致,农地非农化对农民生活造成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农户感知非农转换造成收入来源减少和生活成本增加的经济压力,以及缺乏就业和保障的社会压力,同时农户感知农地非农化带来了整洁的居住环境与完善的基础设施;农户非农转换价值感知的差异性受人均耕地数量、种植结构、空间位置、土地开发方向、历时性的影响,一定程度影响了非农意愿;政府应当引导农地非农化有序的逐步推进,立足于农户的后顾生计,让农民参与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完善就业与生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及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Holt的创业过程动态模型,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非政府组织和返乡创业者自身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陈丹 《科教文汇》2011,(12):196-198
我国继民工潮之后,近年来又出现了农民工的返乡潮,并且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民工返乡潮的出现是一系列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给城市和农村都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需要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以引导和安置。  相似文献   

13.
程名望  史清华  潘烜 《科研管理》2015,36(10):113-121
基于效率工资理论建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及运用上海1446份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作生活环境、个性特征、工作类型、工资与福利、管理制度和精神生活等6个因素对农民工务工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其中,工资与福利、精神生活和个性特征是影响农民工务工满意度的3大核心因素。研究同时发现:工资收入等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务工满意度的核心因素,但其精神需求显著增强;农民工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有一定的不适应性,且对劳动保护、劳动合同、工作福利等因素缺乏充分关注。本研究在微观上对于企业改进农民工管理,在宏观上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在对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政策的压力环境、政策变迁及农民工的制度性社会支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对深圳市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的非制度性社会支持和社会融合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的圈子主要还是依赖于乡土关系或亲属关系,政府、社会、社区向流动人口提供的制度性支持非常少,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程度不高,农民工与当地市民处于相对隔离状态。最后,本文提出了流动人口政策的方向、目标以及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秦伟平  杨东涛 《软科学》2012,26(8):93-97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上海和南京等地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运用中介性调节效应检验方法,探讨了员工双重身份认同对其工作嵌入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农民认同和工人认同对工作嵌入均具有负向影响;(2)歧视感知在农民认同和工作嵌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工人认同和工作嵌入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之间的沟通质量对农民认同与歧视感知的关系,以及"农民认同—歧视感知—工作嵌入"、"工人认同—歧视感知—工作嵌入"两个中介链的效应和"农民认同—工作嵌入"直接效应均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乡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文章从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的演变历史分析着手 ,进一步论述城市化与土地利用 ,粮食生产与土地利用之间相互关系 ,在此基础上 ,提出城乡一体化 ,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的新思路 ,即科学地估算城市与农业用地的需求量 ,通过逐步逼近、综合协调的方法 ,达到各需其数与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17.
周小刚  李丽清 《软科学》2012,26(2):52-56,64
根据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区域分割、职业背景、户籍特征等变量与城市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协方差模型,从而对区域性特征、不同职业背景、流动人口户籍特征的先致性因素与农民工群体收入的层级差异展开研究,从总体上对农民工流向、趋势作出基本判断,并提出努力实现区域间基本公共福利保障一致化、探索农民工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机制等切实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3000多位农民工的实证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农民工,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在企业打工期间并没有获得理应获得的劳动权益,而且他们在工资、工资拖欠、技能培训、辞工自由、日常福利、人身权利等劳动权益的获得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进一步分解导致农民工在上述劳动权益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的原因,本文发现,性别歧视可能是导致当前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性别差异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此外,人力资本因素和组织制度因素也为这种性别差异提供了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民工的基本特征是职业与社会身份的城乡分离,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在于使其获得城市户籍居民所享有的公共服务。与其它国家的城镇化相比,我国农民工市民化任务艰巨和复杂。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区域化和地方化格局使得跨省流动农民工在就业地定居和安居比较困难。为此,需要加强在财政、土地、城市管理等相关制度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化解城乡矛盾、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其战略制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城乡统筹能否切实有效实现。从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出发,分析总结其设计思路,为广东省城乡统筹战略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