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骨头缺血坏死,迄今为止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但临床病人非常多见,因此,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非常必要。我们通过36例确诊股骨头缺血坏死(其中32例经X线平片确诊,4例X线平片阴性经CT确诊)患者的X线平片和CT分析,认为X线平片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存在一定限度。但仍为股骨头缺血坏死初步诊断的重要方法。而CT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中优于X线平片。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20~70岁,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常常发生在股骨头部位的原因 ,作者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的制作过程中 ,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诱导实验性股骨头坏死 ,观察用糖皮质激素过程中兔髋关节滑膜组织、圆韧带、股骨头、股骨髁、肱骨头的变化。对兔模型不同部位和不同时期进行了动态观察。结论 :激素不但可导致股骨头坏死 ,而且可导致滑膜组织、圆韧带、股骨髁、肱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过程中 ,圆韧带也发生变性和坏死 ,它起的供血作用明显减弱 ,代偿作用又没有 ,因此股骨头坏死圆韧带动脉对股骨头血运的维持是不重要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中 ,激素导致兔髋关节滑膜 ,股骨头圆韧带 ,股骨头 ,股骨髁 ,肱骨头组织坏死 ,激素的作用是全身的 ,不是单一对股骨头局部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股骨头无菌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外科疾病,它主要是由于血循环障碍而引起的缺血坏死。以往我们手术治疗多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自1973年Hoh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用含一根动脉和一根静脉的血管束植入坏死的股骨头后,可使坏死头复活,并应用于临床。此后国内外陆续的有报道。我院自1992至1996年采用旋骨外侧血管束植入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共152例病人。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CT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股骨头解剖位置、形态、密度及毗邻关系的改变,观察、对比股骨映缺血性坏死各期的影像学表现,重点发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病变,从而为患者可逆性临床治疗作出有意义的早期诊断。方法:通过临床认可的病例40例、56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56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中,早期(Ⅰ-Ⅲ)13例,中期31例,晚期12例,而大部分早期病灶是在对侧病灶复查的过程中发现的。结论:CT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比较敏感,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应提高执业医师及患者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疾病的认识,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及治疗都在可逆阶段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该病的发病原因、病理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 ,为更合理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研究采用形态学病理和免疫组化技术对较大样本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病例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 :对骨及软骨组织代谢影响比较大的几种细胞生长因子中经过细胞水平上的免疫组化提示 :激素源性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不是股骨头局部有其特殊结构 ,提出并初步证明该病是一种全身作用的结果 ,这也为临床上不能局部治疗而要全身治疗找到了理论依据。结论 :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骨组织中ER含量减少或消失 ,TGF - β1合成或分泌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6.
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物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物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本组9例,男性8例,女性1例;双侧股骨头坏死2例,右单侧股骨头坏死5例,左单侧股骨头坏死2例;术前均行X线摄片、CT、MRI检查,ARCO分期:Ⅰ期4髋,Ⅱ期7髋;C型臂X线透视下行股骨头坏死区和囊性变区定位、髓芯减压,关节镜监视下,刮除坏死骨送病理;植入由自体红骨髓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成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用空心钛钉支撑股骨头软骨下骨质。结果:术后主要观察患者跛行、疼痛、关节功能和影像学表现较术前改善率,本组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术后采用12分法评分系统评定:优:6髋;良:4髋;可:1髋;差:0髋,优良率为90.9%。结论: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物植入结合临床应用髓芯减压、空心钛钉支撑,在减轻疼痛、改善股骨头内循环、促进骨修复、防止或延缓股骨头塌陷有极好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成人ARCOⅠ期、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作者制作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对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进行了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水平的动态观察。结果显示血清中IgM含量在各阶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滥用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简称“三素”)是临床较为常用的几类.滥用抗生素造成细菌的耐药性不断上升、二重感染发生率大幅度提高,各种抗生素的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问题普遍激增等;激素不合理应用会引起Chushing综合症、停药反应或反跳现象,股骨头坏死及诱发或加重感染等其他反应;维生素的长期大量应用对人体也有害甚至中毒.为减少“三素”的危害,本文提出了防治“三素”危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的制作过程中 ,对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 30只 ,采用APAAP法检测兔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显示CD3细胞、CD4细胞、及CD8细胞百分率 ,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指标。  相似文献   

10.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治疗中带血管蒂组织瓣转位修复术收效良好。本文就股骨头血供特点、关节囊附着特点和几种股骨头修复术能带血管蒂转位的供瓣区解剖特点作一综述,为临床设计操作方便、损伤小、血供丰富的组织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该项目属骨外科学。针对髋部骨折诊治中易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课题组历时11年,进行了影像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主要创新点:1.证实了根据X线诊断的股骨颈GardernⅠ型骨折在CT上均为完全骨折,这一重大发现修正了60余年来骨科广泛应用的Garden分型,使骨科医生对GardenⅠ型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对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显示血中Fg含量,在各阶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随着自由基生物学的发展 ,自由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 ,自由基在骨关节病 (osteoarthritis,OA)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OA患者和模型动物体内氧自由基的含量增加 ,可破坏关节或软骨 ,引起临床症状 ;减低自由基含量 ,可减轻损伤 ,延缓疾病的发展[1] 。自由基是否也参与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ischemicos teonecrosisofthefemoralhead ,ONFH)的发病过程 ,目前有关该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文探讨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血液中氧自由基的水平 ,并分析了自由基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发展中的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在多个领域普及.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奖励》2008,(4):31-31
股骨头坏死(O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是当今医学界三大难题之一,发病率较高,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2006年4月,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主办的“首届全国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建议结合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及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的标准,将ONFH定义为:ONFH是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世界患股骨头坏死的患者约有3000万人,我国约有400万人,多发生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38岁。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管、神经病变,导致足部皮肤感觉减退、缺失或因缺血失去活动能力而造成的组织缺血、坏死合并感染所致的足患。我科自1996~1999年共收治10例糖尿病足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50~75岁,糖尿病病程半年至10年。经临床观察这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由于足部温度觉和痛觉不灵敏,极易在洗脚、使用热水袋时烫伤,穿鞋时挤伤.修剪趾甲时剪伤。由于多数糖尿病患者普遍缺乏皮肤、足部护理知识和技巧,使得该病不能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护理。现将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缺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心脏缺血损伤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问题。既往认为短暂的心肌缺血造成的心肌可逆性损伤会使之更难以耐受再次缺血损伤。因此认为多次短暂缺血必然发生累加而导致心肌坏死。80年代Murry[1]首次在狗的实验中发现短暂的冠脉缺血可以使心  相似文献   

18.
有的孩子哭诉膝盖痛,走路时出现像鸭子一样的滑稽步态,由家长带来医院作检查,检查结果往往令人大吃一惊,这些孩子患的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这是一种什么疾病?又是如何引起的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顾名思义,就是股骨头得不到血液供应,血液中带有营养物质和氧气,失去营养和氧气供应的骨头即成为死骨。  相似文献   

19.
“老烂腿”是中老年常见病,民间俗称“脉管炎”。很多人认为“老烂腿”是静脉曲张所致,危害不大,故常常在发病数月后,直到腿部皮肤化脓,甚至出现组织发黑(医学上称坏疽)时,才想到去医院就诊。实际上,除静脉曲张外,目前更常见的导致“老烂腿”的疾病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导致肢体慢性缺血所致,足部组织一旦因严重缺血而发生坏死,截肢风险极大,后果十分严重,治疗困难,医疗费用也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20.
赛莱乐的化学成分是盐酸丁咯地尔 ,可通过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来提高末梢血管流量 ,而改善局部血流循环。近年来 ,随着对赛莱乐的研究进展 ,其治疗作用不断运用于临床。1 赛莱乐治疗糖尿病人下肢血管病变[1]由于糖尿病病人下肢血管病变多见于病程长、年龄大的糖尿病患者 ,表现为患肢麻木、疼痛跛行 ,严重的出现坏疽 ,称为糖尿病足 ,其病理基础是由于糖尿病的糖类和脂类的代谢异常所致血管内皮损伤 ,中小动脉硬化 ,管腔狭窄 ,局部缺血、缺氧、坏死以及高凝所致的微循环障碍。赛莱乐是一种具有多种药学特性 ,作用于血管的药物。它具有抑制血小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