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颖 《海外英语》2013,(2X):134-135
中国武侠小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笔。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作品形式,武侠小说中不仅包含中国古典文化要素,还有其独特的武侠文化特征,所以在翻译过程中的难度更大。该文在分析武侠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并且就武侠文化中的特有词汇,如"江湖"、"侠""、义"等词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对今后的武侠作品翻译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日本武士小说和中国武侠小说都是在一定的国民精神文化土壤上——武士道精神和武侠精神——生长起来的小说类型。藤泽周平的武士小说一改常态,描写江户时代末期底层武士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塑造非典型武士;他创作中的"转向"赋予了其作品独特的"疗伤作用",其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对武士道文化的批判反思和对现代人内心渴望"真情"的观照。新生代武侠小说家徐皓峰作品中展现出了"反类型"特征。在他试图解构"侠"文化符号的野心之下,是对"侠"文化发展困境的反思。藤泽周平反常态的成功创作经验和徐皓峰的"反类型"尝试都对中国武侠小说这一类型文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启示:实现文化超越,将"侠"精神解构为矛盾的人自身所作出的自由选择之行为。  相似文献   

3.
金庸小说对围棋文化的呈现从其早期作品开始.一直贯穿到其晚期作品.围棋文化在金庸作品中纵向上有"器"、"弈"、"理"、"文"四种演变形态,横向上围棋文化分别与武学、人物、情节等方面融合.金庸在传统文化元素与武侠小说融合上做了非常成功的尝试,充分实现了文化元素的武侠化,提高了武侠小说的品味,丰富了武侠小说中武学、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处在中西文明碰撞、新旧文化交融关节点上出现的《近代侠义英雄传》,是1920年代武侠小说的扛鼎之作,无论从其思想内容折射出的现代微光、对传统武侠元素的现代释义,还是从其艺术观念的现代革新等方面看,都充分显示了它在中国武侠小说现代性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中国当代武侠小说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时间上讲是指1949年之后的的武侠小说。当代武侠小说承继现代武侠小说之流变,以"侠义"为中心,以"江湖"为战场,着重写江湖中的人情、人性,同时又吸取了世界流行小说的要素,具有更为宽广的文化内涵。中国当代武侠小说主要分为"港台新武侠"与  相似文献   

6.
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 ,是可以从多方面来审视的 ,本文仅从文化意蕴来进行一些考察。金庸武侠文坛的地位是因其作品的实际价值而确定的 ,他的作品既超越了前辈 ,也超越了同辈武侠作家的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 ,他的作品实际突破了“武侠”的园囿 ,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次。在此基础上 ,我们通过作品来对传统文化的儒、释、道的文化精义进行一番透视 ,儒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道家的游心于自然 ,佛家的明世旷达都在其中有深刻的体现 ,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层次。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逐渐在历史中分化演变以至于显出封闭、保守、狭隘的一面 ,等级观念、宗亲观念成为阻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因素 ,金庸以自己的方式对此进行了否定 ,构成了本文的第三层次  相似文献   

7.
武侠是每个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十分熟悉的文化,它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了武侠小说新的流派,那么,新派武侠小说与传统武侠小说相比有什么“新的特色”?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港台武侠经历了一个高度发展、繁荣的过程,至今影响深远,其创作背景既有中国人源远流长的侠文化传统,又有民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创作实践和港台社会的独特环境,正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造就了港台武侠小说的奇迹发展。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对夫权进行反思和批判。他们分析了夫权产生的经济和文化根源,描述了夫权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及对女性的束缚。这些反思和批判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和家庭伦理,推动了新的性别观念和家庭伦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文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文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文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文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1.
张大春的代表作品《城邦暴力团》是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武侠小说写作套路与现代小说创作结构的典型作品。不同于时下流行的武侠作品,这部小说假借武侠的名义,其实在探讨斗争残酷的地下社会与俗世的关系,进而提醒世人,所谓的庙堂与江湖,原本并无真正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武侠小说是传统小说类型中重要的一大类别.自古至今,武侠小说一直绳绳不衰,尤其是当代,以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为代表的"新武侠"流派,吸引了海内外一个社会层面相当广大的读者群,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武侠小说和中国大多数读者之间隐伏着文化心理的联系和审美传统的一致,作品的内  相似文献   

13.
王充闾本世纪初的散文创作体现出对文化与人性的双重批判。他分析了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揭示了人性中追逐名利、言而无信、嫉妒等恶劣的一面,表现出独立的思想情怀和文化信念。这也是他本世纪初的散文创作区别于上个世纪散文创作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郑振铎的批判视野中,武侠小说的流行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他站在革命者立场上,找到了武侠思想和国民劣根性的联系,对武侠小说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全盘否定。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郑振铎的侠文化批评话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伦理道德、等级文化借助统治阶级的政权力量,形成一个在结构功能上落后的、排他性极强的稳定而僵化的体系,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巴金深感传统文化的封闭保守与愚昧落后,尽力打破与走出传统文化的束缚,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突围。在《寒夜》中,巴金从旧社会常见的小家庭出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叙述一个小人物屈辱的生和孤寂的死,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抗战末期普通知识分子的悲惨生活图画,解构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精神和温柔敦厚的中庸,批判了儒家伦理教化对人性的扭曲和对正直之士的毒害。  相似文献   

16.
以武侠为主题的古典小说在中国的历史上绵延了上千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甚至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侠客这一群体是由中国古代特定文化及社会环境决定而诞生的。而武侠精神蕴含着的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主流文化相辅相成,时至今日,武侠精神仍具有警世作用。本研究将着眼于武侠小说中仗剑行侠、快意恩仇、凛然大义的英雄主义精神探讨其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尚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因此 ,在老舍的作品里 ,日益深入的社会批判、政治批判乃至题旨鲜明的“反侵略”叙事中常常伴随着一种不断深化的文化反思 ,表达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思。如《骆驼祥子》对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文明病的反思 ,《四世同堂》在“亡城”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等等。老舍的小说从内容上看 ,无论是“文明批判”还是“文化反思” ,都同时显示出一种现代意识 ,如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女权意识等。他的作品使现代与传统 ,世界性与民族性 ,得到了较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英国小说家W·S·毛姆在小说《人性的枷锁》中着力塑造了三个女性形象,即凯里伯母、米尔锥和萨拉,其在作品中批判了米尔锥的肆无惮忌、同情凯里伯母的隐忍不幸、赞美萨拉的魅力高尚,体现出了毛姆矛盾的女性观,这种矛盾是由其自身生活经历造成的。同时,因为受到时代文化的影响,毛姆的女性观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种矛盾性与局限性却不能否认《人性的枷锁》对反思与推动女性主义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读者对武侠小说翻译的接受决定今后武侠小说的翻译策略。通过网络和问卷调查发现,武侠小说英译有一定的读者群和潜在市场,英语读者比较重视小说中的江湖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打斗场面的要求不是十分强烈。因此,武侠小说今后翻译的宏观策略应包含以下五点:情节的酌情删减、重组;图、表、注兼用;译介的系统性、完整性;目标读者应为普通读者而非汉学、汉文化专家或爱好者;翻译作品的选择上应坚持武侠性、娱乐性、非政治性。  相似文献   

20.
古典武侠小说中的侠 ,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化英雄。金庸把侠还原为普通人 ,在人格上现实化。陈近南的死与韦小宝退隐 ,是武侠在江湖世界里最终的两条出路 ,也象征着中国文人在“侠客”身上寄托的入世和出世两种理想的破灭。《鹿鼎记》借韦小宝的言行淡化了传统武侠小说对民族问题的界定 ,完善与发展了中华传统的“民族大同”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