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诗歌、散文、小说需要真本事,写新闻同样需要真本事。有人说,“新闻有啥难写的,把事情说清就行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人常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就有亲身经历:以前我听广播、看报纸,也曾觉得写新闻容易,也想用自已手中的笔讴歌身边的新人新事,心里还想自己读了十几年书,写那么三  相似文献   

2.
在基层,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交谈,常常听到基层单位“塘小水浅没鱼抓”的叹息声。其实,这只是片面性看法。我以为:“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这就看通讯员会不会“找”。 ①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觉得“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至关重要。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报社记者来采访要容易得多。报社记者来采访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诸如某种专业不懂等。而基层通讯员却不同,最起码对身旁的同志一些专业知道一点。这关键在于,通讯员对“知道最清楚的事情”判断是否是新闻的准确性,这也就给通讯员提出一个问题,加强新闻敏感性。去年元月份,我回家到马嵬坡火车站,到养路工区好朋友陈团团和黄恩惠那去了一趟,这两人我较熟,一个自学无线电、一个自学中医学,且都有成绩,于是顺势我采写了《养路工区的“小字辈”》一稿,被《中原铁道》3月10日采用,《西铁信息》也采用了我拍摄的图片。  相似文献   

3.
短消息也能写得生动活泼消息一般都很短,长的七八百字,短的二三百字,简讯只有几十个字。正因为短,要想写生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只要肯下功夫,短短几百字的消息仍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感人。短消息要想写得生动一些,得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注重写事实。构成新闻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最新鲜、最感人的事实。只要把事实写清楚了,稿件的生动性也就有了。写事实,并非平铺直叙地讲过程,而是要注意截取最能反映主题、最能打动人心的那一段。这就像采茶姑娘采茶一样,要掐嫩生生、毛茸茸的茶叶尖儿,别把枯黄的老叶子也…  相似文献   

4.
我是1985年元月份才开始学习写新闻稿件的,一年半时间里,已经在中央、自治区、地州级报刊刊稿一百三十多篇。我学写稿的体会是: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体会最深的事开始下笔,这样的稿件容易刊用。因为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亲身经历过的事,本身就是笫一手材料,写起来顺手。我的第一篇见报稿件《一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想把新闻写得生动一些,我也这样想。作为羊城晚报的记者,偶然翻了翻近两年自己写的一些报道,无论消息、通讯特写,距离生动的要求很远。为什么不生动呢?我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探索。我想,生动的新闻源出于生动的事实,而生动的事实是随时随地,任何一条战线都有的。能不能遇到这些生动的事实,从中发现主题,那要靠记者  相似文献   

6.
范长江 《青年记者》2004,(11):15-16
韬奋先生叫我写“怎样做新闻记者”这个题目,我觉得非常为难。因为照我做记者九年来的经验,深知“新闻记者”这个工作,好像非常容易,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自己愈做愈感觉到困难。从前随便就可以动笔写文章,而且上下古今,都可以大谈而特谈。现在每每提笔想了半天,又索性放了下去。有些朋友常常劝我多写东西,我当然感谢他们的好意,但是我最感困难的事情,是自己常常觉得对于所欲写的问题,缺乏真知灼见,如果轻易地发表了意见,而迅速呈现出来的事实,又把自己否定了,这不但没有趣味,也太对不住读者。在有些情形下,自己  相似文献   

7.
我写农村广播稿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使用农民现成的口语,比自己苦口孤诣雕琢的要好得多。农民的语言,活象天然浑成的艺术品,给人以美感。我从他们朴素生动的语言中品出了三味。一味亲切感人。1985年春天,我到一个村采访时,碰到两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碰到一些使自己感触很深、引起自己思考的事情,如果把这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出来,把自己的感触和思考写成言论,往往会有很好的效果。近两年,我几乎每月都有此类言论稿被新闻单位录用。 一、从串门中发现的题材 去年9月份我去一位住在四楼的朋友家串门,发现他家的拖把晾法与众不同,是将拖把布朝家里的水龙头上挂,而将拖把柄朝  相似文献   

9.
如何写活、写深、写好新闻通讯,一位资深记者在多年的写作和讲课中,总结了两句话:“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把自己“写进去”,就是要求作者深入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抓取第一手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先进入角色,融入其中,才能够把别人生动地展示出来。这两句话,对通讯写作及其它文体的写作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和艰苦努力才行。特别是把“我”写进去后,文章中还似乎看不到“我”(作者),那就更不容易了。因此,有人说,“一个记者如果把‘我’写得很…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新闻单位,没人爱跑会议、没人爱写会议新闻,但负责跑党政机关的记者,却天天离不开写会议稿,开各种形式的会。我在跑党政新闻的所谓“枯燥乏味”里,却寻找到了在文山会海中挖掘新闻“金矿”的乐趣。一、跳出程序寻突破把党政新闻写活跑五大委的记者几乎绝大多数的新闻都是写会议报道、领导活动。这类稿子最容易写成程序式的“八股新闻”,不但读者不愿看,而且这类稿子多了,也严重影响了报纸的质量,时间长了,连记者自己都懒得写懒得看了。本人在采访此类稿件中,注意跳出程序化的束缚,真正把新闻写活、写生动,写得老百姓爱看…  相似文献   

11.
写消息,在一些人看来很容易。其实写好消息最难。写好通讯的记者大有人在,而写好消息的记者,屈指可数。写消息难,最难一点就是它短。要在很短的篇幅中,把事情说得很生动、很吸引人,很不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多。例如把语言搞得精炼些,就是一种办法。但写好消息最基本的还是选好角度的问题。其中,选好“接近点”是一个重要的技巧。请看这样一条消息的修改。第一遍是在原来基础上的修改,是在文字上的修改。第二遍是改写,即在角度上有一些变化。先看第一遍修改,改过以后,自然是好多了。现  相似文献   

12.
侦查通讯是法制新闻独有的重型武器。记者爱写,读者爱看,具有广阔的前途。但要写好侦查通讯,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写侦查通讯的记者,既要了解侦查的法律程序和侦查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文字表达能力。怎样才能写好侦查通讯。为读者提供严肃生动的精神食粮?结合自己长期的采写实践,试作初论。  相似文献   

13.
我以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述说一下自己上西北新闻刊授学院的体会。年龄这么大,为什么还要上学呢?这还得从我的工作与爱好谈起。解放初期,工作队在我的家乡——湖北襄阳农村,经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还不时给大家念报纸。而报上的文章都是山南海北的某某人写的,就是没有本村熟悉的人。当时我想,啥时候我也得把我们村的先进事迹向报社反映一下。我从农业技校毕业后,分配在农业局机关工作。经常下乡要写调查材料,在机关要向上级反映情况,起草文件,总感到吃力,写出的材料不具体、不生动,不知道啥原因。后来又从向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4.
读报三题     
(一)微服私访漫议 现在什么东西都有假的,商品有假的,人也可以是假的(骗子),连“校园也要打假”(假分数、假考试、假文凭等——请见7月8日光明日报)。在此情况下,新闻报道要起舆论监督作用,唯一办法是不被“假”迷惑双眼,采访调查要深入细致,要敢于揭露事情真相;此时我突然想起“微服私访”来,确实这是一种搞真实报道:行之有效的采访方式。 请看7月9日上海新民晚报三名记者采写的《夜闯KTV》一文。上海有3000多家KTV包房。对劳动群众来说是一些“神秘莫测”、“望而却步”的地方。如果三位记者没有微服私访,夜闯KTV包房,用自己亲身经历与感受揭露KTV斩客黑幕,那么报道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无论如何不会象现在这般有力。由此可见我们平时讲的“微服私访”或“隐性采访”是非常有魅力的采访方式。它一可增强新闻真实感和说服力,另方面文通过耳闻目睹,容易写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在某些场合,公开身份无法得到真实材料的情况下,采取这类隐性采访实为必要与有效。  相似文献   

15.
把新闻稿件中的人物语言写得真实感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一位通讯员,写一个文化不高、朴实憨厚的农民秋后向国家交公粮怎么想的时候,那个农民说:“为了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我宁肯自己饿着,也要把粮食交给国家。”象这样的话,让人  相似文献   

16.
记得刚开始学作文的时候,我以为作文就是用华美的词句来写生动的事情。那时,我没有去想为什么要作文。升入中学了,老师要我们按照叶圣陶老爷爷的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去做,我才在实践中渐渐懂得了“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同做人相统一的道理。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写《我的母亲》。我的这篇作文既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也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的只是我对母亲的一片敬爱之情。写  相似文献   

17.
科技新闻容易写得呆板枯燥,这可谓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但是,《湘江水清江豚乐》却写得生动形象,別开生面。“奥妙”何在?从读者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好就好在站在读者的角度写科技新闻。首先它从读者最感兴趣的事实入手:在“铜官渡口的湘江水域中人们突然发现10余条江豚逆流而上。有趣的是,这些江豚还不时地一对对跃出江面,抖动着黑褐色的躯体,给两岸等待过渡的行人作‘杂技表演’。”作者抓住新近发生的“江豚戏水”一事作导语,以真实生动的描写引人入胜,仿佛给读者再现了一幕动物表演,然后再把要告诉读者的事情娓娓道来,吸引读者一口气把消息看完。作者还善于从读者最为关心的“饮水”问题用笔  相似文献   

18.
我初学写稿时,稿件被采用很少,原因之一是稿子写得太长,“水分”太多。有一次,连队首长叫我把新战士小张苦练杀敌本领的事迹报道一下。小张同志勤学苦练的精神确实可喜,事迹也较生动。采访后,我就摊纸动笔,不到半天,写了10几张稿纸。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请教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他看后说,稿中空话废话了一大半,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多,层次也乱,读后不知所云。他建议我挤挤“水分”再发,还鼓励我勤学习,多实践,是会写出好  相似文献   

19.
我当通讯员六年了。常听到有的编辑和农村听众朋友称赞我写的稿件“农村味浓”、“农民语言运用得生动、形象、幽默、亲切”。为什么能得到这种好的效果呢?我的体会是:在发稿前,先念给农民听听,让他们“品品味  相似文献   

20.
我常常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是我写稿,有时就写得很顺手,写出的稿子生动、鲜明、吸引人,有时却写得很别扭,稿子也平平淡淡,无滋无味,像一杯白开水? 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想来想去,我慢慢地认识到,关键在于采访作风的深入与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