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澎 《编辑之友》2011,(11):35-37
中国的文化正在向市场化和世俗化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在中国的出版文化机制正经历着一个理想主义形态向实用主义、现实观念和消费社会的变化,一种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和未来主义,被另一种实用理性原则和现实主义所取代。如今,中国文化的世俗化包含了一个转向市  相似文献   

2.
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型.面对这种深刻的世俗化和广泛的民主化浪潮,高雅文化的至高地位和传统研究的学科视野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经典艺术的创造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新兴的大众文化或者大众艺术.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象到大众文化的图像复现,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象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喜剧,经典美学迅速进入了自身的当代转型和现实重构,其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作出了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进程,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消费审美化趋势的推动下,当代广告的审美状态发生了重要的转向。广告审美表现的符号性,对审美的文化性追求,审美情感的快感化,审美感知的全感互动等转变对广告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告的审美教育要适应这种转向,重视广告审美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强化课程建设、扩展教材体系、充实师资力量和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来适应广告审美教育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宋代市井音乐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由宫廷音乐向世俗音乐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市井音乐具有多样性、商业性以及世俗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如果以“四·五”运动作为新闻摄影的一个新的起点,中国新闻摄影的新的纪元已经开始17个年头了。紧密结合中国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实际,以一种充实的热情反映这种实际,这是与前辈新闻摄影传统一脉相承的地方。如果说前辈的新闻摄影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审美判断,并因为这种判断无可避免地存在某种浮泛的话,新时期新闻摄影就总体讲已经不仅是一种审美,而且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当然这要有一个过程。关于“四·五”运动的一批新闻照片,使新时期新闻摄影的开端达到了中国新闻摄影史上的高峰:一批业余的、在当时并无组织的青年摄影爱好者们,出于正义和良知,不约而同地拍摄了一个重大的新闻主题。这  相似文献   

6.
韩奇 《青年记者》2017,(32):75-76
电视凭借自身优势快速发展,电视文化相伴而生.电视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无处不在.但在发展过程中,电视产业化、技术化带来的冲击逐渐变大,电视文化的建设受到挑战.在我国,当代电视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人文精神,本文对电视纪录片中人文精神的传播进行分析. 电视文化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东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兴起于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即尊重人、尊重人精神存在的价值.在中国,目前可以考究的“人文精神”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东西方人文精神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具有了各自的特色,“西方人文主义是针对神权社会而提出的,其核心是从天国走向人间,从神权走向人权,世俗化是最核心的诉求;而中国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人文精神’则把矛头指向世俗化,其核心是从人间走向天国,排斥世俗性诉求,用道德理想主义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主义来拒斥文艺的市场化、实用化与商品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图书馆建设的社会教育意识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范玉红 《图书馆》2005,(4):13-16,21
中国近代的图书馆观念有一个重要而明显的指向,即社会教育意识,具体表现在倡行、创设近代图书馆过程中对社会教育功能的呼吁,以及社会教育机构的定位上。这一意识从萌芽到成长,都得力于当时国家民族现实的促发和近代社会教育思潮的推拥,同时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的风云变化、教育观念转变的需要,以及时代的精神现实。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时间观念从自然时间、钟表时间到媒介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时间观念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媒介。但是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介的发展,这种观念将出现重大变化:时间观念将向人格化回归,时间将再次与人紧密相联。对时间观念变化的关注与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媒体与社会文化转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强大的世俗力量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的视觉文化,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对于视觉文化广泛传播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波德里亚称之为"超美学".视觉文化转向蕴含的新感性的支点与视觉性的新奇引起了大众经验的重构,同时审美性的低限与技术性的歧路也预示了一种隐忧;现代电子图像传媒具有启蒙性拓展与权力性隐蔽的双重属性,而景观电影在凸显视觉性的同时带来了意义场虚设的实效.我们越来越受制于以形象来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在形象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中,景象或景观取得了主导地位,视觉文化的基本样式明显具有转向景观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王炎龙 《新闻界》2008,(1):29-32
中国近代报刊话语言述方式由文言文转向白话文,是近代中国纸质传媒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的表现,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其演变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传播理念的转变、印刷技术的革新和文化观念的突破,是推动中国近代报刊白话文化大众化趋势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价值状态产生于人的主体意识或是人的欲望觉醒的那一刻.因此,价值的本质涵义与人自身息息相关.纵观人类发展史中在人的存在意义探寻,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是两个重要的阶段性特征,它们同时也标志着哲学领域的重要转向.对于以哲学为根基的美学范畴崇高而言,主体性或主体间性不仅体现为一种价值诉求,而且凝结成一种价值圭臬,电视剧中崇高的价值范式转化也根源于此.崇高在电视剧这种日常生活的文化形式中体现出了主体性价值到主体间性价值显现的明显转变.这是不可逆转的世俗化的脚步,也是一个经典范畴于变动不居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所必然出现的"经典化"历程.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四个导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出版业正在走出传统,向产业化、多样化、国际化发展,实现由文化事业向文化企业、由书籍生产向多种媒体出版物生产、由单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的三个转变.实现这三个转变,关键在于人才.三个转变要求出版从业者不但具备扎实的文化功底和熟练的业务技能,还必须具备与产业化、多样化、国际化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和才能结构.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对编辑出版教育提出了挑战,我们的编辑出版教育必须考虑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方宁 《现代传播》2005,(5):33-34
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伴随着文化从传统的中心地位向边缘地位转变,作为文化的载体,期刊也必然要适应这样一种变化的格局。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最终将会统一。这种统一的阶段性和各自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所在。市场经济下的文化,是一种多元形态的文化。无论是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还是接受的主体,都不可能沿用过去时代的那样—种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在使我们日益感到生存危机的时候,也提高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水平。它不仅仅丰富着我们的视野,也使我们学会了如何更有创意、更有色彩地把握智慧和观念。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电视剧批评? 俄国诗人普希金曾说:"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一个时代拥有的任何一种文学艺术现象,总是伴随着人们对它的理性思考一起生存和发展的.这种理性思考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就是批评.批评表现这个民族在相应的时代对于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的追求.这种审美理想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形象在人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风尚、精神风貌、行为方式等等方面综合而成的品格和情趣,又是这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形象的外化的、物化的生动而又鲜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视觉"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表征,凸显着其霸权力量,文化转型已成为一个异常显著的问题。所谓"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即指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逐步向以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转变,支配并主宰着人们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闻事业被急剧卷入竞争的漩涡,记者的职业观念在逐渐向过去鲜能涉足的荒芜领域转变、深度报道在帮个新闻报道量中所占与比重的显著增加,他记者必须放弃或至少不能再单纯依赖于多年来所习惯了的“常规”战术而转向用更能适应时代要求、更能符合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方法去从事新闻报道:树立强烈的“求异”意识,便是这种客观形势对记者提出的一个观念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视觉”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表征.凸显着其霸权力量.文化转型已成为一个异常显著的问题。所谓“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即指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逐步向以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转变.支配并主宰着人们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18.
马骁  李明德 《现代传播》2023,(11):115-124
整个娱乐内容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从注意力生产到具身生产的转型,作为网络娱乐内容形态中最活跃的综艺节目,审美体验也从眼球吸引转向感官刺激,从生产精致的文化产品转向生产日常生活的视觉仪式。感官美学就是对这种转向的一种风格化的称呼,包括传统审美经验与当代网络审美的双向互通。这种审美上的交叉体验,在移动智能时代,不仅仅包含着全民性、颠覆性和乌托邦色彩的娱乐体验,而且蕴含着更新与交替、批判与反抗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处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各方面都处在改革的过程中,每一天都有新进展,这种进展不仅表现在GDP的增长上,还表现在中国人观念和思想的发展变化中.要了解认识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的现实状况,有很多的手段和途径,图书则是其中最好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各种文化状态复杂纷纭,不同文化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引领和整合着其他各种文化。但令人忧虑的是,商业文化和外来文化正在冲击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的法则已经延伸到文化领域。商业文化产品大量出现,这类文化产品由于过分地追求商业利益,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文化的品位;另一方面,我国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