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话西游》与《西游记》小说之间形成一种互文。电影《大话西游》保留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却赋予了角色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话西游》中主要角色的爱情宿命和自我顿悟之路,剖析电影中角色所映射的当代都市人形象,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当代都市人的爱情命运和个体自我的迷失现象。本文旨在阐释电影《大话西游》的现代性及当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沙僧形象在《西游记》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一方面作为很好的陪衬角色.另一方面体现出作者的折中倾向。沙僧形象的演变反映出《西游记》人物世俗化的演变,其世情内容使《西游记》的主题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中国,提起《西游记》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观音这一最富有中国特色的菩萨,在《西游记》中是一个有着重要作用的角色。作为班主任,重新审视《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时,我们不难发现从她的身上能借鉴一些班级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婧 《华章》2013,(32)
《西游记》中孙悟空变化多端、有勇有谋、视权利为无物、积极造反、乐观向上、至情至性,反映了人类本性对自由的追求。因此,而成为许多人理想的寄托和象征,因而人们习惯于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看做一个喜剧的角色,然而,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实则是一个更为深层次上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5.
那是在上二年级艺术教材“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一单元。课上我设计了发生在取经路上的故事这一活动,先让学生给大家讲述自己最喜欢的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的故事片段之后,再让学生学唱《西游记》主题歌,然后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组讨论《西游记》中四个人物角色的主要特征(从外貌、服饰、道具等几方面谈起),再请学生分组戴上悟空、八戒、沙僧、唐僧的服饰进行表演。由于学生非常熟悉、喜欢《西游记》中的故事,所以在表演时学生都达到“亢奋”的状态,积极性非常高,参与率更不用说了。学生对剧中人物的模仿可以说是惟妙维肖,大部分学生选、演的…  相似文献   

6.
“以幻为真”这一神魔思想是《西游记》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特征。《西游记》深受真与幻浑然一体的神话传统的影响。宗教信仰承担过神魔思想传播与发展“因素”的角色是无可辩驳的。人们对进入神魔小说中的历史人物的关注促进了神魔思想的传播。别具一格、神奇夸张的神魔人物与光怪陆离的风物环境、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促进了神魔思想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7.
唐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元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再到小说《西游记》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唐僧由一个历史人物演变成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唐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元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再到小说《西游记》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唐僧由一个历史人物演变成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向钱看、拉关系、弄虚作假、教育目的、做事不光明、威逼利诱等方面分析了《西游记》中神佛的世俗性,给读者展示了《西游记》中正大光明、神秘莫测的神佛的另一面,揭示了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0.
将《西游记》中的“妖怪”疏理成四类,与《西游记》杂剧比较,剖析牛魔王、铁扇公主与红孩儿及镇元子等前后关系变化。深入论述镇元子、太上老君和悟空之间的恩怨纠葛,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关爱与考验,以及在《西游记》中的重要意义。从“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土地庙大泛滥。研究齐天大圣为什么变做土地庙。作者认为《土地宝卷》对《西游记》成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对佛教持抨击的态度是十分明显的。从《西游记》产生的时代和环境看,作品对佛教是贬抑的;从《西游记》的人物性格塑造,可以窥见作品对佛教的否定;从《西游记》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作者对佛教的厌恶;从《西游记》对神佛的形象刻画,可以看出作品对佛教是讨厌的。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虽主要是根据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故事衍成,亦与道教甚有因缘。《西游记》小说在明代中期问世后,因朱鼎臣《鼎锲全像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志和《西游记》这两部节本上,均未署吴承恩之名,亦未说明是据全本《西游记》节编而成,在另外四种明刊本:华阳洞天主人校本《西游记》三种和《李卓吾先生批评西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幽默巨制。历代评论家都注意到了《西游记》幽默的风格,明人陈元之《刊西游记序》称《西游记》是“滑稽之雄”,胡适则说“《西游记》有一特长处,就是它的滑稽意味。”今人也颇有分析《西游记》语言之诙谐滑稽特征的文章,但笔者认为诙谐滑稽不足以表现《西游记》的整体艺术风格。诙谐滑稽偏重外在表现形式,幽默则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既有外在形式的滑稽俏皮,又有深层的居高临下、批判而又宽容的人生观照。滑稽、诙谐、幽默都可以引发人们轻松的笑,但滑稽、诙谐不排除低俗的噱头,而幽默则是一种高品位的笑…  相似文献   

14.
她曾是著名的评剧演员,第一次在电视连续剧中扮演角色是在中央台摄制的电视剧《西游记》中,最脍炙(kuài zhì)人口的小品是《打工奇遇》、《如此包装》等。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取材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唐僧取经故事,最原始的材料为玄奘弟子辩机的《大唐西域记》和慧立、彦悰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两部书虽有神异的记载,但从主要方面来说则为记史的实录,到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话本出现,才进入文艺创作时期,经过金院本《唐三藏》和元杂剧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的创作,在元末明初,又出现了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和《西游记》话本小说,到吴承恩始集其大成,写成今本  相似文献   

16.
相较于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研究,《西游记》的研究较为薄弱,《西游记》续书的研究则更为寥寥,文章以明末清初的三本《西游记》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和《后西游记》为研究对象,拟从《西游记》续书对原著在主旨、故事建构等方面的继承来对明末清初的《西游记》续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我看到的第一本小说,是《西游记》;喜欢的第一个角色,是孙悟空;讨厌的第一个人物,是猪八戒;瞧不上的头一号,是唐三藏。但我的心里有个寂寞的沙僧。高中时,《西游记》作为家里唯一一本"藏书",那本199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蓝白皮硬精装绘画版《西游记故事》我颠来倒去记不清看了多少遍;而莫名其妙的是,我最念念不忘的人是沙和尚。  相似文献   

18.
张掖大佛寺取经壁画应是《西游记》的衍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掖大佛寺的取经壁画被有关方面宣布是元代作品,早于吴承恩《西游记》200多年,是《西游记》的创作原型。这个结论值得怀疑。取经故事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特征可寻。从壁画内容看,其中的一些故事相当晚出,应是吴承恩《西游记》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笔者私人线装藏书中三种《西游记》的版本特征和与其他版本的对比作出简单的梳理和分析,进而为《西游记》的版本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日本曾数次将《西游记》改编成影视剧,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富士版《西游记》。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原著母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在历险母题中强化了团队精神,在弱化反叛母题的同时突出了勇气与正义之心的重要性,并突破原著内容新增了婚恋母题。同时,改编者对原著中传统、鲜明的艺术形象也进行了重新塑造,主要人物从外在造型到内在性格都出现了迎合日本观众需求的变化。原著母题与艺术形象的变异与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的理解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受日本宗教、习俗、传统文化等民族特征和日本现代时尚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