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要给我们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有别于过去的内容中,最为明显的是将“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单独予以列出并作了具体阐述。那么,课改实践中,“数学思考”这一目标的落实和达成情况又如何呢?由于“数学思考”它既不具有“可操作性”,也没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像数学的“情境化”、“活动化”、“生活化”等更能“外显”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因而,面对“数学思考”,教师们大多是兴趣不浓、思考不深、…  相似文献   

2.
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看到孩子们刚入学时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但不懂看书、写字的要领和用眼卫生知识。于是,我就注意做了以下一些工作。第一,给孩子们讲清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我在“眼睛有什么用”的卫生知识课上,讲:“跟睛是人身上的一宝。为什么说是一宝呢?大家想想眼睛到底有哪些用处?”学生有的说“眼睛能看东西”,有的说“没有眼睛,什么也做不了啦!”我接着引导一句:“那么都用它做什么呢?”他们说,我们用眼睛看书、写字,农民种庄稼、工人做工、科学家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用眼睛啊! 我告诉他们,眼睛既然这样重要,可是有的小朋友的眼睛却得病了。接着我把学校同学的视力检查情况讲给他们听,并说了得眼病的危害性。我提问:“大家愿不愿意有一  相似文献   

3.
杨艳丽 《成才之路》2009,(10):33-34
三年级学生初写作文。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怕写作文。对写作文“提不起劲儿来?”这个问题不仅困扰了学生,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孩子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为什么笔下的文章却桔涩无味?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写作文时,都会出现“无米难炊”——没东西写的情况。究其根源,是没有明确地指导学生清楚“都有什么可写!”我们都知道:“美是无所不在的,就看你有没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因此,这两年我着重从培养学生观察力入手,注意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语文就是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问大家:什么是语文?大部分同学都会说: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呗!是啊,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它和我们的母语——汉语息息相关.可以说从我们出生会叫“爸爸”“妈妈”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语文了.语文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就是我们的生活.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注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生活,并且要有一双善于观察、会发现的眼睛,有一颗温热的、善感的心.  相似文献   

5.
<正>“丁零零——”清晨,还在睡梦中的我,突然被一阵响声惊醒。我睁开双眼,与一双布满像素格的眼睛相对。“啊!”我惊叫一声,“你是谁?从哪儿冒出来的?有什么目的?”我双手做防御状,警惕地看着它。它无奈地将双手举起以表示自己无害,对我说道:“你别害怕,我不会伤害你的。我来自未来,是个机器人。”我半信半疑,信是因为它确实是突然冒出来的,疑则是因为它的模样不像个机器人,除了它那双眼睛有点说服力,其他地方看起来与人类无异!  相似文献   

6.
竞拍的快乐     
“拍卖啦,拍卖啦,大家都来竞拍呀!”我循声望去,爱心拍卖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我兴高采烈,马上融入了竞拍的人流中。我拿到了竞拍牌——6号。竞拍桌上拍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我的两只眼睛像锥子似的盯住了一号拍品——一只小巧玲珑的计算器。竞拍的主持人是一位眉清目秀第三,要开动脑筋勤思考。做了生活的有心人,又能敏锐地观察,还必须要“勤思考”。“思考”很重要。“思考”就是“想一想”,深入地想一想。“一想”,“一深入”就会发现,啊,这又是一件“新鲜事”!如果“不想”,“不深入地想”,那么,“新鲜事”即使出现在你…  相似文献   

7.
一种幸福     
周一下午响过午读铃,我踏进教室门的时候,班长已组织小朋友准备好午读的书籍端坐在座位上,跟着读书铃声诵读了。我走上讲台,拿出我的书,边陪着孩子们读书边提笔做我的读书笔记。时间悄悄流逝,我正低着头,聚精会神地摘录着书中精美语句、段落,突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老师,你在写什么呀?"原来是大胆的谭晓燕,一双好奇的眼睛正盯着我手下的本子。"老师在做读书  相似文献   

8.
诗意地触摸     
随意地伸手,便可触摸到什么。我一伸手,便触摸到阳光、书、母亲。阳光——Sunshine伸出手去,阳光铺在我手上,软软的、滑滑的。阳光的香味溢满小屋,手触摸到阳光的身体,可以感受到它的温度,暖暖的。“S”似小蛇,阳光穿梭在空气中,停留在花上、草上、树上,显出盎然诗意。心也被阳光晒得暖暖的,烦恼随着阳光消散在空气中。常触摸阳光的心不会生锈,永远闪光!书——Book桌上堆满了书,手触到了光滑的封面——《心的眼睛》。哦,对了,“B”不正是一双眼睛,一双心的眼睛吗?我的心触摸到书,贪婪地吮吸那浓浓的墨香,陶醉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相似文献   

9.
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吮吸着课改的甘露,我的教育理念有了全新的转变,我的音乐课堂充满了朝气,溢满了活力。我的新课堂最离不开的是什么呢?——兴趣。它是一个人走进成功大门的钥匙。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日积月累,从一点一滴小事培养起来的。笔者认为把握好第一堂课是关键,我是这样做的——“铃……”上课铃响,“有意”打扮得崭新亮丽的我轻快地步入教室,微笑着和学生相互问好。落座后,看着  相似文献   

10.
据《钱江晚报》消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在一次给学生所做的文学讲座中,建议广大的学生:“要凭兴趣读书,不能完全凭功利去读书。”格非在讲座中还介绍了他个人的读书心得,他说他读每一本书,都会做读书笔记。“尽管多年之后这本书的内容我忘掉了,但只用十几分钟看看读书笔记,我就会明白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因为笔记记的是最重要的内容,看看读书笔记就等于把这本书重新翻了一遍。”他说他一直在用这种方法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11.
数学要给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也单独列出并作了具体阐述。数学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去思考”。那么,在课改实践中,“数学思考”这一目标的达成情况又如何呢?由于“数学思考”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面对“数学思考”,教师们大多是兴趣不浓、思考不深、落实不力。  相似文献   

12.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课改中,我们首先应当关注的是学习主体学生的冷暖:他们在课改中的感受,对新课改的要求,他们在思考什么,真正需要什么。我们如何给生长、成长中的生命提供有益的帮助……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展了“实话实说——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习的感受”征文活动。征文三大方面的内容让我们震惊,甚至震撼。一、爱我:请先放手“语文实践活动,应该放手让我们做。老师的千叮万嘱,有时使我们很反感。老师代替我们制订的周密的计划,缺乏新意,不符合我们的审美需求。我们的心灵受到束缚,思想遭到禁锢。你们说起来很爱我们,其实,对我们…  相似文献   

13.
茅春华 《现代语文》2010,(12):133-134
鲁迅认为写作“最好画她的眼睛”,如何画好眼睛呢?首先自己就要有一双“慧眼”,一双“能将看到的事物同化成内在形象的眼睛”,就是能通过事物的表象对生活感知思考,领悟到它的内涵,即感受能力。能否写好作文,其中关键一点就在于感受能力如何。  相似文献   

14.
我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条鱼,我很亲昵地唤它“天使”,它却瞅都没瞅我一眼。我不知道鱼的眼睛是否能流露感情,如果能的话,那么我看到了一种不屑。它好像不愿意我做它的主人,不过没关系,日子久了它会发现我是很好相处的。于是我趴下静静地望着它,没有说话,只用一双眼睛,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渐渐的,它的眼神变温柔了,也许它发现我的眼睛里没有邪恶。鱼我又换了一个新环境,难道鱼就没有“鱼权”可言吗?我敌视每一个人,他们都是屠杀鱼类的刽子手。主人表现得特别热情,不过我可不吃那一套。她好像并不生气,反倒趴下来用眼睛和我交流。也许是我错了,…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之窗”,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眼睛中去发现。我教孩子学会看妈妈的眼睛,从妈妈的眼睛中看出自己做对什么,做错了什么,碰到困难该怎么对待。我把它叫做“眼神教育”。有一次,隔壁邻居家在放电视。当时,我家还没有电视机,孩子想去看,可是邻居家的门关着,进不去。这时,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望着我,轻声说:“我也  相似文献   

16.
加油     
龚艳 《新读写》2013,(3):10-10
第一次拿到《新读写》,我就被它迷住了一那一段段比美的文字,不只是大家之作,更多的却是出自我们同龄人的手笔。看着那些生动的叙述、深刻的议论,从不做读书笔记的我也开始拿起了笔,将好的词语、句子甚至段落抄在笔记本上,顺便也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了出来。那些来自现实生活的例子,来自同龄人真情流露的文章,使我这个原本老师一提要写作文就头痛,不知写什么好,没内容可写,作文空洞的“语文差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写作来自于生活。  相似文献   

17.
启启、蒙蒙和玩具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快来看啊!小主人要举办画展了。”眼尖嘴快的小布猫叫了起来。2可是,这一张张画儿画的是什么啊?3“我应该是小兔,小主人没把我画完就去吃冰激凌了。”4“我是小象,画到半截,小主人被叫去踢球,我就成了‘四不像’了。”5“呜——,没给我画眼睛,我成了瞎猫了。”6这是长颈鹿吗?他的腿哪儿去啦?7被画的小动物们都气坏了。8大家委托启启、蒙蒙给小主人写了一封信。9爱写信的启启和蒙蒙(6)——糟糕的图画@漂亮眼睛 @张虹  相似文献   

18.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说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的好处不胜枚举:它不仅可以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有效提高读书效率;而且做笔记时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感悟,由于笔录而成为永恒。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呢?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本校作业设计所经历的思考与实践为例子,从“学生喜欢什么”、“我们老师做了些什么”、“我们教研组做了些什么”以及“我们学校做了些什么”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作业设计改进之道.展示了该校突破课改瓶颈上所作的可贵探索。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要想正确地“反映”,就要认真地观察。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很有哲理。我们的眼睛像一台摄像机,它真实地纪录下所观察到的一切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