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是新闻的主要体裁,但是近几年来,消息的写作不很景气,以至于中国新闻奖的评委们一再呼吁新闻界要重视消息写作,不少新闻界的知名人士亦有同感。改进消息写作,多出消息精品已成了新闻界同仁们改进新闻写作的共识。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前夕,笔者重新学习了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部分新闻作品,颇受启发。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而且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写了许多新闻作品。他的新闻作品,特别是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辞约意丰,简练洒脱,堪称是消息写作中的精品和典范。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新闻实践,对于改进我们的消息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同时,总是十分重视新闻工作,他不仅为党的新闻工作拟订很多政策,而且还抽空写了不少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2.
新闻精品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融新闻价值、实践价值和欣赏价值于一体的优秀新闻作品。要打造新闻精品,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新闻敏感,搞好新闻策划,扣紧时代脉搏,反映重大主题,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3.
郑明欣 《青年记者》2007,(3):112-112
新闻精品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融新闻价值、实践价值和欣赏价值于一体的优秀新闻作品。要打造新闻精品,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新闻敏感,搞好新闻策划,扣紧时代脉搏,反映重大主题,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4.
一、讲求艺术性是新闻精品题中应有之意新闻精品应具有艺术价值。这是由新闻精品的本质属性规定的。什么叫精品?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精品是对应劣品、次品、赝品而言的。换句话说,它应该是合格品。然而,新闻作品毕竟不同于工厂生产的物化产品。物化的产品可以用仪器检验是否合格、是否精品,而新闻作品则不行。新闻作品的对象是人,一篇作品好不好,是不是精品,不仅要看写在纸上的一行行物化了的文字是否精确、精细,  相似文献   

5.
也谈记者的“新闻发现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新闻竞争愈演愈烈,而新闻竞争说到底其实就是新闻发现的竞争。“新闻发现力”如今已成为对一个新闻记者能力如何评价的重要标尺之一。作为一名记者,一旦长时间写不出作品,或者即使写出了作品,但写不出精品,那人们在评说时,可能就会认为是在“新闻发现力”上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6.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能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就是一篇呕心沥血写出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  相似文献   

7.
张豪 《青年记者》2012,(20):52-53
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其新闻作品总是那样震撼人心、让人读后难以忘怀,使20世纪的新闻史熠熠闪光.他何以能写出这样的优秀作品?为何在新闻作品数量越来越多的今天却少见这样的精品?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缺少刻骨铭心的体验则是一个重要原因.穆青之所以要写通讯报道,是因为"多少年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和英雄人物感情上的息息相通,水乳交融,有时是掺和着血和泪的.  相似文献   

8.
精品,《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上乘的作品”。新闻精品,当然是指质量上乘的新闻作品。树立新闻精品意识,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9.
题材重大是写好新闻作品的重要条件,但却不是诞生新闻精品的充分条件,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应当在追求新闻的价值感、层次感、现场感和美觉感上求突破。  相似文献   

10.
会议消息是消息具体分类中的一个品种,一般属于动态消息。采写会议消息,看起来比较简单,也没有多少学问,其实,要把会议消息写好,写得很精彩,写成新闻精品,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首都女记协纪念杨刚逝世40周年》(原载《人民日报》1997年10月8日),就是一篇会议新闻的成功佳作。这篇消息,从写作上来说,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精心选材,不拘一格。写会议消息不应完全按照会议内容和既定程序来写,而应按照新闻规律,遵循创新的思想来选取材料、确定主题和谋篇布局,力求摆脱会议程序…  相似文献   

11.
一年一度的浙江新闻奖评选工作已告一段落。省记协主席马雨农同志在去年新闻奖的颁奖会议上曾经这样说过:新闻评奖的目的在于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引导、示范和激励的作用,以推进全省新闻界的品牌化建设,出精品,出人才。因而评奖的过程,既是一个发掘、展示优秀新闻作品的过程,也是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新闻业务水平的良机。许多  相似文献   

12.
1981年前后,穆青同志提出,新闻写作要打破新华体那种比较呆板、比较枯燥的方式,要用一种新闻散文化的方式来表现。 新闻作品散文化,或者说使用散文写作的某些手法写作新闻作品,不仅可以把新闻写活,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可以把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效果。而这一点,正是新闻走向散文化的原因所在。那么,"新闻散文化"或"散文式新闻"都具有哪些特点,如何把握呢?  相似文献   

13.
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明确提出,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要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人民,用最好的东西去“武装人”,“塑造人”,“鼓舞人”。江总书记在这里倡导的“用最好的东西”,也就是新闻传媒上的“优质品”、“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新闻媒体吸引受众、感染受众的手段,是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的手段。一个有志气的新闻工作者绝不满足于写大路货,合格的新闻作品,而是孜孜追求写出振聋发聩于当代,又逾久弥香于未来的  相似文献   

14.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出新闻精品,同样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  相似文献   

15.
湖北科技报是一张办了近20年的专业报。它不仅创下过每期发行量60万份的辉煌纪录,而且近七八年来连年在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得较好成绩。 那么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呢?我们认为在诸多的因素中,新闻报道中的“精品意识”这一作用不可小看。 新闻精品意识是贯穿于新闻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采访、写作、编辑、出版全过程的一种力求创造上乘之作的自觉的思维活动。这种能动的思维活动是产生优秀新闻作品的必备的心理素质。事实表明,新闻精品已成为各家报纸社会影响力、竞争力、知名度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在不断提高本报整体水平的同时,经常倡导树立新闻精品意识,争创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6.
我们做新闻工作的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即使你经常采访、写稿,也难得碰上一条很有新闻价值的新鲜“活鱼”,如果一旦碰上了这样的新闻,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一定会“倚马可待”,手不离笔,笔不离纸,快写、快发,争取早日见报。谁不愿写出一条震动社会、深得好评的好新闻呢! 其实,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注意“精品意识”,才能真正把好新闻写好。  相似文献   

17.
敏感与精品     
王毅 《今传媒》2006,(12):54-55
近年来,我先后有消息、通讯、言论、理论文章、新闻论文等各类新闻作品获得全省、全国性新闻奖33件(次),其中有4件作品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在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敏感”对于写好新闻作品至关重要,本文试以“敏感与精品”为主题,谈一点认识。敏感,是指对外界事物或现象做出反应的灵敏性。说一个人比较敏感,往往是说他有敏锐的眼光、敏锐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从事新闻工作要讲敏感,既要有新闻敏感,更要有政治敏感。所谓新闻敏感,是指对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点工作等值得报道的事情,能够从新闻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发现其新闻价值并做出…  相似文献   

18.
我很感谢那次失败,因为那次失败帮助我克服了新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使我得出了以失败为鉴写新闻精品的结论,同时还促使我自那以后有47篇作品获省以上新闻奖。  相似文献   

19.
安宇 《新闻传播》2004,(8):47-47
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新闻精品,不外乎是新闻作品被评上哪一级“好新闻”。其实这种观念给我们多出精品、全面提高新闻质量带来很大误导——就“好新闻”而抓新闻,忽视一般性的新闻基础工作,这很容易将新闻工作引入狭隘的新闻功利的泥沼。  相似文献   

20.
从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来看,在新闻中运用好背景材料,只做到“必要”二字还不够,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多在“巧”字上“做文章”。现在不少新闻中写背景,一般存在这样两个毛病:一曰模式化。新闻中写背景这种模式化的表现,即在导语之后必写一段背景,使一条新闻的组织结构形成这样老三段:导语—背景—主体。虽然有的新闻如此写作是必要的,但是形成千篇一律的写法就死板了,影响新闻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二曰过程化。新闻中写背景这种过程化的突出表现,是把“过程”当做背景来写。比如,报道生产或工作的成就,总要写怎样进行生产或如何开展工作而取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