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发表时评受出版周期限制,因此比起网络评论来不免多受一些掣肘.尽管在发表时评方面,报纸“跑”不过网络,也不如网络“跑”得轻松,但这不是报纸“躺倒不干”的理由.报纸是守望社会的“雷达”,一份有操守、有良心的报纸,面对重大事件、热点新闻不应该沉默不语,或者过于“沉得住气”.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不少报纸都在一版或专版上开辟了一些时评性杂文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河南日报的《纵横谈》等等,这些专栏发表的文章,均以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为据议论说理,所以叫时评性杂文。时评性杂文具有新闻、文学和说理三位一体的特征。一、新闻特征报纸时评性杂文专栏里的文章虽不属新文体裁,但它具有明显现实性和时效性的新闻特征。一是它据新闻事实议论说理,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中出现的问题和动向。鲁迅说,杂文是反映“时代的眉目”,就是强调杂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要便捷敏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3.
时评是什么? 2006年7月,河北《燕赵晚报》全面改版,《今日时评》专版应运而生。作为一家主流媒体变革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新闻事件”,实在并不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因为,这时候,全国各种媒体上的时评已是盛况空前,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南方周末》的“方舟时评”、《南方都市报》的时评专版等。据统计,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心城市的报纸,都辟有时评专版或时评专栏。[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韦祖伟 《新闻窗》2008,(6):43-44
当前,时评正成为各种媒体树立社会公器形象、争夺读者的有力武器。一些传统严肃大报开设有时评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开设有时评专版,如《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走大众化、市场化路线的都市报更把时评当作步入主流媒体行列的重要手段,纷纷创办时评专版或专栏,如《南方都市报》多的时候每天就有三个时评版,包括“社评”、“个论”(“众议”、“专栏”)等。不仅如此,时评版在众多报纸中的版序还比较靠前、位置相当醒目,深受读者欢迎。另外,几乎所有的综合性网站都开设了时评频道。时评影响范围的大大扩展,给时评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舞台。  相似文献   

5.
从8月12日起的整整一个月内,《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开辟专栏,每天发表一篇“现场短新闻”,很受读者欢迎。这是《人民日报》进行新闻改革、版面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方面,《人民日报》为各地报纸带了个好头。纵览《人民日报》发表的几十篇现场短新闻,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一个栏目的产生,总有一定的机缘。对《人民时评》专栏而言,这个机缘就是2005年年初人民日报的编采分开,更进一步说,是人民日报这些年为落实“三贴近”不断推进的新闻业务改革。说这样的话好像有些自重其事。但这确实是人民日报能够开辟这样一个新闻专栏以及《人民时评》能够“高开好走”的背景和动因。自2005年4月在五版视点新闻版推出《人民时评》迄今已刊发了133期。回头看看,时评的发展,尚未辱没“改革”之名。在不久前的《人民时评》作者研讨会上,大家认为,《人民时评》是人民日报贯彻落实“三贴近”,释放新闻生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  相似文献   

7.
李妍 《新闻世界》2013,(6):248-250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主要报纸的观察发现我国报纸社论正在产生一种新的趋势,社论由每逢重大会议、可预知的重要历史性事件和重要节日、纪念日才发表的特殊文体变为具有“时评”风格。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选取《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之间的报纸社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报纸社论新走向的具体涵义。并从史论的视角考察中西方报纸社论的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2006,(9):42-42
《新闻探索》2006年第2期发表宋志标的文章《论报纸时评版的失态与平衡》。 文章说,在热闹的时评和时评版背后,已滋生出不少隐患,可把它们统称为报纸时评版的失态。主要表现:一是噪音。在表达意见和“发音“方面,报纸应当拥有自己的主旋律,当然,这和报纸提倡多样化的声音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胡乔木代表党中央分工领导《人民日报》的时候,就提出了办报的方针和任务。他在《人民日报》编委会上,在新闻界的一些集会上,以及同新闻界人土个别谈话的时候,曾反复强调“报纸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报纸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要报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形势和成就”。胡乔木同时还提出:“报纸也是人民群众的报纸,是人民群众说话的地方”,“报纸是群众思想和生活的顾问”,“报纸是报道群众的活动,反映群众的思想情趣、意见、要求和心声”……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如今的传媒已经进入时评时代,报纸的时评版面如雨后的春笋,呼啦啦地往外冒,就连很多的网站都纷纷推出了时评栏目。广播、电视也有了时评,像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的《马东读报》就赢得了不少的好评。但是,如果仔细观察研究遍地开花的新闻时评,就会发现时评患上了“时髦病”。  相似文献   

11.
从《冰点时评》看时评写作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嘉  梁伟 《新闻记者》2003,(11):12-1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来形容眼下的时评专栏,可谓再贴切不过了。大小报纸纷纷开辟以“时评”为名的评论专栏。其中办得较为出色、影响较大的包括:《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文汇报》的《文汇时评》、《南方周末》的《方舟时评》等。这些时评栏目深受欢迎,一改以往新闻评论少有读者问津的局面,从而发挥了新闻评论在反映和引导舆论方面应有的威力。如果要探讨这股时评热潮,我们就无法绕开《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专栏。《冰点时评》是这股时评热潮的开先河者,后来许多报纸的时评专栏大都以之为模本,从栏目…  相似文献   

12.
从《解放日报》到《人民日报》,40多年来,周瑞金在宣传思想战线多次处于风头浪尖,搏击惊涛骇浪。他认为,舆论要在社会历史的紧要关头发挥先导作用,新闻工作者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勇为前驱,报纸要成为时代晴雨表、社会风向标。周瑞金几次“惹祸”,但始终敢于旗帜鲜明地为  相似文献   

13.
报纸新闻时评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谈及时评时.曾以一句话概述其作用:“减去相同的东西.加上新闻的意义。”^①就是说,要减少新闻报道的同质性内容,以时评的手段阐释新闻中的意义,从而做“新”、做“深”,与别的媒体拉开距离。以上世纪末《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与“青年话题”取得巨大成功为肇始,新世纪之初,各种报纸竟相设置时评专栏,许多报纸还设置了时评专版。这标志着媒体经营者们对报纸新闻时评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也使得我国报纸新闻时评进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报纸理论宣传是党的整个理论宣传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报纸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任务中,报纸理论宣传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办好一张报纸固然不能没有新闻,因为新闻是报纸的重要内容。但是,报纸如果没有社论、评论和理论文章等理论宣传,则报纸就会成为没有“灵魂”、没有方向的报纸,并且会对报纸、对读者带来重大损失。对此,毛泽东同志生前是十分重视的。他曾经明确指出:“《人民日报》要重视理论工作”,“要注意发表学术性文章,发表历史、哲学和其他的学术文章”。后来,当他看到《人民日报》有所改进以后,又高兴地说:“现在,《人民日报》有看头了,理论上加强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为了突出报纸的思想性、理论性,毛泽东同志还主张重要新闻也要夹叙夹议,当然议论要三言两语,点到为止,不能画蛇添足。可见,搞好报纸的理论宣传,并不是新问题,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是社会主义报纸的一贯作法。  相似文献   

15.
时评的历史与规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股“时评风”,遍吹中国各媒体,似有“泛滥”之势。仅从栏目的名称看,《中国青年报》有冰点时评、经济时评、教育时评;就连它的思想理论版,也新设了“思想时评”。《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先后开设了“热点时评”;《人民日报》的“人民网”有“人民时评”;千龙网有“千龙时评”;《文汇报》创办了“文汇时评”;《长江日报》2001年末创办了“今日时评”,而在此之前,《中国政协报》早有“今日时评”在前头,并已于2001年与《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一起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另外,新出版的《经济观察报》还有“一周中国时评”。  相似文献   

16.
中央以及省、直辖市的党委机关报以及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地方都市类报纸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新闻评论专栏,例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求实篇”,《文汇报》的“文汇时评”,《新民晚报》的“新民论坛”,《湖北日报》的“三楚放谈”等等。但是对于更多的地方报纸不仅缺少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17.
1958年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的社论,成为全国扫盲“大跃进”的纲领性文章。文章总结了全国的扫盲形势,  相似文献   

18.
孙吴 《青年记者》2000,(2):40-41
新闻出版报》1999年10月28日二版刊载的《杭州报纸流行横题风》(作者肖力),引起了我这个“报纸组版学”研究者的思考。报纸版面对报纸来说,事关重大。范敬宜同志在《人民日报版面备要·序》中指出:“版面,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当然,更是一种政治。”“人民日报的版面无小事”。报纸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马少华 《新闻界》2002,(4):9-10
当主流媒体依然保持着年节、重大会议才偶一露面的社论规格的时候,一些走向市场化的报纸和新报纸上,则不声不响地出现了每天一篇、每期一篇的时评风格的“社评”栏目。比如:以挂“本报评论员”并真实署名的《北京青年报》每天二期的“今日社评”、《工人日报》每周五期评论版的以本报评论员真实署名的社评;发表在报纸头版、不署名的《21世纪经济报道》社评、《经济观察报》社评。与主流媒体的社论不同,这些“社评”,无一不是时评。比如《北京青年报》2002年1月9日二版的“今日社评”是《且看足协如何钓“大鱼”》,评的是当日一、二版…  相似文献   

20.
阴艳 《新闻前哨》2011,(6):95-96
1956年春天开始,《人民日报》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着手进行报纸工作的改革。此次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人民日报真正成为受群众欢迎的生动活泼的报纸。"(《人民日报编辑委员会向中央的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