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提升高职学生运用CAD软件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CAD课程为例,重构高职建筑CAD课程教学模式,利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以适应建筑装饰行业相关工作岗位对建筑装饰技术综合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吴敏 《科教导刊》2021,(1):156-158
本文分析了"公共空间装饰设计"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并根据课程目标,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对高职室内设计类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探索,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装饰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色彩设计”课程是高职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且核心的专业课程。当前高职建筑装饰设计专业“色彩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对色彩的接受大都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学生自身的情感发挥较少,缺乏独立思考空间。在分析目前高职建筑装饰设计专业“色彩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基础上,将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教学法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旨在调动学生学习色彩的主动性,提升对色彩情感的感知能力,为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良好的设计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卫东 《文教资料》2008,(31):211-213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新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困难问题,分析了课程、学生、教师等方面的成因,提出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做好高职与中学的教学衔接工作、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改善师生沟通方式及加强学法指导等教师方面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构造>和<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对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三门专业课.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系列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教学中可以将三者整合为一门课,即<建筑装饰材料、构造与施工技术>,并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分阶段地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分析试点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虑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通过专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中、高职试点院校共同确定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分别面向的职业岗位,再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实现岗位与专业课程的对接以及中、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无痕衔接。本文介绍了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的制订思路和课程设置原则,以及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与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衔接方案和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教学实施。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了教学工作要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因此教学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筑装饰材料对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于该课程,要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结合实际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应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分阶段地组织教学,改革考查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老年护理与保健"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路径。方法:多次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议,确定培养目标;设计调研问卷,对南京玄武中等专业学校14服务(4)班26名学生进行调研。结果:以《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高级大纲为依据,分别制订中高职课程标准;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较为重视,并为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提出中肯的建议。结论:重视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医学基础课程、强化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优化护理实训室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中高职院校采用"互兼互聘"方式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保证"老年护理与保健"课程中高职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99):158-159
分析试点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虑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通过专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中高职试点院校共同确定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分别面向的职业岗位,再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置相关专业课程,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和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实现岗位与专业课程的对接以及中、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无痕衔接。本文介绍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能力递进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的构建基础、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和教学实施。  相似文献   

10.
郑洪波  马雪洁 《考试周刊》2014,(20):154-155
"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是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对口合作、高职院校自主考试招收中职优秀毕业生的一种办学方式。本文分析了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从自主招生考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课程设置三方面,系统说明了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技术人才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阐明中高职课程衔接缺乏统一的课程衔接体系、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课程内容落后行业岗位需求等问题,可以通过整体规划、资源共享、师资对接、证书互认、校企合作等方法完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课程衔接体系。采用调研方法了解机电类职业对于中高职学生不同的能力要求,以专业基础课——机电基础为例,按层次、分级别制定中高职机电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实现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2.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是高职院校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现状和特点、通过分析建筑装饰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其职业能力和素质内涵,以建筑装饰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模式),提出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中专业设置不对口、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等问题,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高职教学文件进行分析,可以快速得出潜藏在中高职不同专业课程数据中的相关性,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招收对口中职毕业生所涉及到的课程衔接问题为例,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相关文件进行分析,得出了合理的数据结论。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与中职数控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等方面存在不协调、不衔接的问题,采用调研、专家座谈等研究方法,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得到如下结论:中高职衔接教育需要合作院校共同研究,并一体化设计中高职课程、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考核等的课程衔接体系,从而才能达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课程开发步骤、课程内容纳入"六新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环节考核评价方案等方面构建了"662-N61"课程建设体系,使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解决了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生搬硬套、教师因实践能力不足闭门造车等问题."662-N61"课程建设体系的实施可以通过教研并举,线上线下同步教学,以及师生、生生互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根据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学习C语言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依据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总体要求,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习本位课程出发点的差异性,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情境以“岗位需求式”、“任务分解式”、“案例驱动式”为主,同时营造全院范围的C语言交流学习平台,采取学、考、练梯形递进考核方式,达到专业学习C语言课程的任务要求.  相似文献   

17.
由于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来自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毕业生,多种不同素质结构的求学者就读高职院校,面对同一课程方案,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管理上产生诸多问题。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如何做到适应来自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课程训练的求学者的要求,如何使中专与高职之间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的衔接,作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8.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理论性强、实践要求高,目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应用能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高职院校教学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19.
向丽  刘晓欢  陶济东 《职教论坛》2012,(3):83-88,50
以湖北四所高职院校为个案,针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在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正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学生正在在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动能力普遍增强.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学生按照项目教学等方式要求进行自我管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应从重视工学课程实施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专业入学教育和课程导入的教学、强化全方位育人意识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前,浙江省听障生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及课程设置衔接不畅等问题,宜采取完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参与,加强系统合作、明确教学重点,构建整体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加强教学监控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四个方面措施来解决以上衔接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