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后现代哲学思维运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导致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后现代主义转向。转向之后的后现代主义教育重新审视教育中的理性,重新思考教育中的同一性与主体性问题,为教育理论研究起到一种刺激作用,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模式,是教育研究方法的诱发剂和生长点;但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过分强调不同性、多元性、边缘性,大肆渲染西方文化的危机,又使人忽视了教育共同性的东西。因此,认真吸取西方后现代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变革高等教育观念,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运动为西方国家带来了昌明与繁荣,但与此同时,西方机械唯物论、二元论、人类中心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等现代价值理念也导致了现代性的“合法性”危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动和盛行正是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叛与重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试图在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有机主义的后现代世界观,以期重塑抑或重振西方现代文明。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核心理念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它们之间的交融与碰撞为人类文明的延绵甚或重建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西方后现代思潮与教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后现代思潮是人类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在哲学与文化层面的反映,它的根本特征是反“现代性”、反形而上学,它主张多元、崇尚差异、推重创造。但后现代思潮的教育思想者在教育目的、师生关系和课程内容上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其思想和对教育问题思考的新视角,给教育研究开拓了一片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期望超越现代性的符号、术语、思潮,提倡反理性、反科学、反基础,倡导多元性和差异性等,这一理论无疑会使大学精神文化陷入困境。文章分析了后现代视域下大学精神文化产生困境的原因,提出了建设积极健康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世纪作为起点,大学经历了数次变迁,每一次变迁都是一种制度转型。在今天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大学危机的日益加深,现代大学再次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在经历了理性大学、文化大学和知性大学之后,德性应是后现代大学的必然归宿。只有通过重建一个德性的共同体,后现代大学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由现代性所导致的大学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6.
武宏阳 《文教资料》2010,(25):113-115
启蒙运动在推进人类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现代性危机。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反省和否定,但由于其解构和摧毁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引发了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等人对后现代性的辩护。在后马克思主义领域,后现代性的民主思潮与现代性的民主思潮之间的辩论尤为引人注目。二者的对抗和辩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与高等教育思想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思潮,对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从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和课程理论等方面。探讨了后现代思潮对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创新的启示.从而提出在我国现阶段应建立以科学理性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关怀为方向和目的的“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影响全世界广泛的文化思潮,教育技术领域也不能免。本文介绍了后现代主义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国外后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就,并提出网络教育是后现代主义教育技术的主要战场和突破口,以求呼唤一种积极的后现代教育技术。  相似文献   

9.
生态后现代主义是建设性后现代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现代经济主义、实体思维和单面男性精神的批判,揭示了现代性危机产生的深层思想根源.它以怀特海、哈茨霍恩的过程哲学为哲学底蕴,倡导有机整体论和非二元论、恢复女性的文化象征等理论主张,并提出了对新的经济与文化形态的建设与重构.  相似文献   

10.
启蒙理性促进了人的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繁荣,但也引发了传统价值的衰落,社会陷入整体性的伦理道德危机.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尼采敏于感受现代文明的弊病,聚焦于个体的人之非理性本质,诉诸"精神革命"来重塑个体主体性,以克服现代性道德危机.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强调社会的人之实践本质,深刻地阐述了内在于实践的自我实现的理想生存方式,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视角转向物质的生活关系,通过诉诸制度批判和革命实践,彻底破除了现代性危机的存在性根基,真正找到了一条克服现代性精神危机的现实路径.相较于尼采的审美性的文化批判,马克思奠基于实践生存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无疑更具现实性和时代超越性.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政治思潮的崛起,对现代性的政府治理理论与思维模式产生冲击,现代政府运作的价值理念受到质疑、批判而陷入危机之中。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主要通过解构现代性,瓦解理性人假设,肢解官僚制,悬置公共权威与摧毁专家霸权的努力,挑战现代政府价值理念。伴随后现代社会到来所带来的事实诉求,应于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潮之幕下,实现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构建服务型、网络型、协商型与生态型等后现代政府治理模式,回应后现代社会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作为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晚生代作家,东西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融于一体,在"民族性"中植入了"现代性"的批评精神,以此把握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甚至后现代之间的辩证互动,表现了对现实社会和终极价值的双重关怀,在思潮迭起、风起云涌的当代文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教育思潮与社会思潮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一直处于演进的过程之中。自19世纪以来,现代性使得教育思潮的演进经历了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在实际发展中并不是截然分立的。透过现代性视角,通过对传统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和后现代教育观三种教育思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教育思潮的演进过程,并理解在这一过程中遭遇的困境。现代性是教育思潮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现代性使得教育思潮的演进呈现开放、相对、多元的特点,同时由于教育思潮的现代性摄入,使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内容和方法等出现反现代性,这使得教育思潮在演进过程中遭遇现代性自反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与审美危机的话语,后现代性已成为时代的圣灵.以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性思维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共产主义理论,也是理性的产物,必然受到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的激烈抨击.然而,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们,在诋毁马克思的同时,却又避不开马克思的辐射.  相似文献   

15.
"告别理性":后现代主义与心理教育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为心理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介绍后现代心理教育思潮的基本主张,归纳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心理教育观,探讨建构我国心理教育范式多元化与本土化的新理念.借鉴后现代视角,超越后现代思维,是建构心理教育范式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苏利瑞 《文教资料》2008,(32):93-94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罗列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教育主张,并且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非确定性、情景性、多元性和流动性等特征.这种知识观给当前我国教育诸多方面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性与后现代的话语下,后现代主义的很多提法都很凌乱、很弥散,像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等。女性主义似乎代表了一种不确定性,代表了一些支离破碎的情结,与近代理性主义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思潮格格不入。现代性作为一种后传统秩序的表征,在科学精神指引下摆脱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阶段之后,具有实证主义显而易见的理性思辨特质。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的成人教育观是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部分.本文介绍了后现代主叉者对"成人""教育"的观点,阐述了测不准、混沌、复杂、不确定等后现代观念的关键词对成人教育转向的影响,进而论述了后现代视阈下的成人教育图景.  相似文献   

19.
评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认为,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均以批判、修正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端和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为立足点,分别从前现代和后现代的视角消解现代性;这两种文化思潮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对接和联姻在客观上阻碍着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生成,必须从总体上拒绝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中国无法避开现代化而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中国的首要问题是加速现代化,而不是医治现代化过分发达导致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早已来临,它不仅已经越来越引进西方和东方各国学者的关注,而且中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对其在中国当代文化上的影响作出恰当分析。本文认为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更多地应当从“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本身去理解和把握,不要附加给很多评论者的主观意志。实际上,“后现代性的悖论”就生动地写照了后现代主义的本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消解现代性的渴望、一种现代社会自身悖论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