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童年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客观的时间经历,童年是不可能消逝的,童年的消逝在本质上是童年体验的消逝.对童年体验的追忆表明,童心、童真和童趣是童年体验的基础,童年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童心、童真和童趣为基础的童年体验.保卫儿童的童年就意味着保卫儿童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相似文献   

2.
儿童作文是儿童书面的生命表达和真情交流,自然应当是童年的生活写真和童心的坦诚表白。如果童年被成人世界大片消解,童心被深度污染,那么,儿童作文的源头不复存在,儿童作文之流便必然枯竭。看今日的儿童作文之所以病痕累累,究其根本,正是“源头”出了问题:童年正在大面积遭遇污染,童心正在普遍性受到忽视。历史的“望子成龙”育儿遗风和现代的张爱玲式“出名要趁早”的名言,又在社会上以“略过童年、追求成功、快快长大”这一成人化的阴影成为一种普遍的风尚。在这样的文化意识之下,中国孩子们的童年时代,注定要受到生理上的重压和心理上的…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是儿童学习的语文,是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语文。然而,教学中童心的缺失消解了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儿童享受不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生命成长的幸福。童心语文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有趣、有得、有情的形态特征,主张通过情境化、结构化、融合化实践策略,使语文教学回归童年、回归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童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精神意义上的本原。而当前的教育,很少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次序对儿童实施教育,我们的孩子正逐渐远离自己的童年世界,失去童心,享受不到童年的纯真和欢乐。如何还孩子一个本真的童年,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是每一位一线数学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童年最美好,逝去不再来。让学生乐心、家长安心、社会放心,是我校近年来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自2010年提出建构"童心教育"特色学校以来,学校在发展定位、重点领域、建设理念、科学命题、主导模式与创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初步的共识。一、一切为了儿童是办学最高的要求孩子是国家未来,国家发展的前提,欲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培养好中国的孩子。童心是一种境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是办学的最高要求。"童心教育"是为孩子的生命发展和精神成长奠基的小学教育,从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出发,呵护和引领童心,创造儿童现在的美好的童年  相似文献   

6.
童心的觉醒     
在不断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时,我强烈地感受到童心的魔力。教师要作童心世界的守护人,从儿童的视角上去观看世界。以后读了张文质老师的《保卫童年》,我又真正地感受到童年在人生及教育中的重要位置。我曾  相似文献   

7.
童心教育 一、引言 小学教育是对人的童年成长实施的教育。在这一成长的过程中.“童心”是万万不可缺失的。童心的宝贵在于何为童心。《辞海》解释:“儿童的心情,孩子气。”引申为真心,真实情感。明代思想家李贽云:“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又云:“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相似文献   

8.
丰子恺的"儿童文"和"儿童相"聚焦于儿童童年生活之常态,在个人性叙述及客观性描述上,构成别具一格的童年民族志文本。丰子恺童年民族志的描述智慧,体现为一种"童心"和"艺术心"互补的主、客位书写策略。其主要以"画"的形式的童年民族志"撰写"之特色,或将引发对民族志"再现儿童的方式"及其潜在书写意识等问题的进阶探讨。  相似文献   

9.
苏雪林是一位"以一颗单纯而真挚的‘童心’""编造美丽谎言"的儿童文学家.她以自然母题、母爱情愫、童年题材、儿童视角、童心状态、女性温婉书写的散文,讴歌母爱、礼赞自然、亲近动物、崇拜儿童.苏雪林的散文创作,不仅对于台湾地区儿童文学创作具有开拓意义,而且对成长中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童心的觉醒     
林高明 《师道》2006,(5):27-29
在反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童心的魔力。教师要作童心世界的守护人,从儿童的视角上去观看世界。尤其是在张文质老师的《保卫童年》中,我真正地感受到童年在人生及教育中的重要位置。我曾经无数次地诵读着洛克的这么一句话: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就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珍惜童心,保存童年,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儿童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