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后期长江下游丝绸产量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长江下游地区①,是我国的一个蚕桑丝绸生产重区,尤其唐后期,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丝绸产地分布面广,丝绸生产没展迅速,产品种类多、质量高外,产品产量亦有大幅度增加。然回于资料,我们难于了解其丝绸产量增加的确数,但仍可通过一些数据,知其大略.《新唐书·食贷志》载,“大历元年,叙天下青苗钱,得钱四百九十万绍”。②安史乱后“天下以江淮为国命”,③“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④说全国赋税江南占十分之九或许有夸张。大历元年诏渭“边事犹殷,戎车屡驾,军共取给,皆出邦激”,⑤说明京输也是重要税收区。现以十…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中作家的里贯,因历代州城郡县的因革不同,地名纷杂淆混的繁多,以致有的地名偶同率尔牵混,而地望全非,有的辗转传讹,而事实均误。本文仅就《四库全书》中几个湘籍作家里贯作一钩稽考订,使误者正之。释妙声释秒声,《四库全书提要》:“《东皋录》三卷,明,释秒声撰,妙声字九皋,吴县人,元末居最德寺,后居常熟慧日寺,又主平江北禅寺。洪武三年与释万金同被召,莅天下释教,所作诗文,缮写藏之山房。”按这里所说的吴县,是指江苏的吴县。其根据来自《吴县志》卷七十七上《释道·长洲县》:“妙声宇九皋,景德寺僧,博综内外典,兼善诗文,年十九以诗谒袁伯长学士,答云:‘天机不受梁燕语,逸兴宜与江鸥亲’。殊见引重。有《东皋录》刻寺中。后主北禅寺,洪武中与万金同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抑扬有致,堪称古代抒情诗的典范之作,其境界清新而又醇厚,显示出五言诗的形式美、抒情美和艺术美。《古诗十九首》开拓了诗歌的抒情空间,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体式。  相似文献   

4.
《涉江采芙蓉》选自于《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评论家历来对其艺术成就有很高评价。明代王世懋的《秋圃撷余》道:"余谓《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评论:"《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更有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甚至被推崇为"五言之冠冕",而《涉江采芙蓉》正是了解《古诗十九首》以及五言诗的一个非常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关内侯为二十级军功爵制之第十九级。有无食邑,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三国人如淳说:“列侯出关就国,关内侯但爵耳,其有加异者,与之关内之邑,食其租税。”此为最早之论述者。唐颜师古认为关内侯“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邑”。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亦谓‘关内侯则虚名而已”。清人俞正燮专门撰写了《关内侯说》一文,对其得名及历史演变作了详尽的考证,谓秦代的彻侯为虚封,汉代“列侯、关内侯有食邑”。但对汉代确实有无食邑的关内侯之现象又未作解释。至于现代,仍莫衷一是。马非白先生谓:“关内侯自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中共有十首诗歌涉及植物意象。与《诗经》、《楚辞》相较,在植物意象的选取上,《古诗十九首》既体现传统而又多有创新;在植物意象的构造上,《古诗十九首》注重意象的组合;在艺术表现上,《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融入了诗歌的抒情话语,有机构成了诗歌的意境。也即,较之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具有唯美化、组合化和更为情景交融的特点,由此形成了《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高中语文中诸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等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方法也理应做出相应的探索与调整。教学时,我们应当尊重写景散文文体固有的“形散而神不散”之基本特点,坚决打破传统的提纲挈领式、日趋程式化的应试教学模式。因为诸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这样的写景散文是灵动的、精美的、极富生命韵律等美学特质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作者将自己的美好情感付诸文学艺术的载体,其教学方法亦当新颖鲜活、富于美感,亦当努力以诗情画意的教学形式传达文本中浓浓的诗意之美。下面笔者就以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为例来谈谈散文课堂教学的“三重三轻”。  相似文献   

8.
谢朓诗艺术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五言抒情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到了《古诗十九首》的时代,才告成熟。古诗“婉转附物、怊怅切情”,浑然天成,“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篇章结构完美。建安五言,虽已逐渐注意词彩,一般也是通篇完整。自陆机《文赋》提倡“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之后,诗人们开始追求警  相似文献   

9.
近人黄侃述说:“只以其观念相同,可以相训,而非完全之训诂也。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相应。而古书说解不能完全为声训者,或从其便,或不知得声之由来耳。若《说文》义训只居十分之一二,而声训则居十分之七八。……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又说:“《说文》列字九干,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故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纲须,然则声训乃训诂之真源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笔者以为黄氏之说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审声训产生根源;二是,依据《说文》声训之多作为根据,不察《说文》声训的谬误;三是,本末到置,把声训和义训讲混了。为确正声调不妥,愿借此文,陈述鄙见,以求教同人。  相似文献   

10.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关于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男性,“涉江”者与“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  相似文献   

11.
《研堂见闻杂记》是清初一部颇具史料性质的杂记。它以娄东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明末清初时期江南社会之百态,包括由娄东抗清到江南抗清、由娄东人物到江南人物、由娄东科弊到江南狱案。在这些种种故事与人物的描写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易代的历史巨变对江南士人的冲击,又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的遗民情结。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而陈子昂的《感遇》诗则被颂为唐代的"古体之祖"。一般认为陈的《感遇》是脱胎于阮籍的《咏怀》。其实,追根溯源实为《古诗十九首》,其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才可以更肯定地认为陈子昂《感遇》诗是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与发展。其突出表现便是兴寄与风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比较方法 ,将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比较 ,从乐府诗反映社会风貌 ,而《古诗十九首》仅事个人身边事 ,它启示今天诗人要写出无愧时代作品 ,诗人应深入火热生活中去 ;从汉乐诗 ,与《古诗十九首》风格迥异 ,而又被继承、发展来看 ,今天诗人应向民歌学习。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它“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十九首》之所以有如此巨大而悠久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是因为其娴熟的艺术技巧,更在于它涉及了爱情与死亡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并且其情感都是不加讳饰地从心底直接流露出来的,做到了“修辞立其诚”。这就是《十九首》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言浅情深,有着非凡的感发力量.而《涉江采芙蓉》又是其中短而又短的“闪电战”,看似简单,但要将其中的悲剧美品味深透却并非易事.本课即着眼于挖掘诗歌的空白处,由翻译补充男女主人公入手,想象入境,深入揣摩人物情感,入乎其内;再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品析结尾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使诗歌的主题跳出情诗的范畴,深入理解诗中所言之人生悲凉,并以写作诗歌片段的形式加以体现,出乎其外.短文长教,整节课多处横向拓展同题材诗歌,加深学生对传统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嘿,那款超火的游戏《江南百景图》你玩了吗?"2020年末,这成为了北京交通大学同学们茶余饭后的聊天话题。在《江南百景图》这款游戏中,不同玩家回到明代,通过"耕植""矿采""经商"等重绘大明江南盛景。而这也给"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微信平台(简称"微信平台")团队带去了新的灵感。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含蓄优美的爱情诗。诗中通过描写主人公蹑足兰泽、采集芙蓉以寄远人的情节,表现了幽深绵邈的思慕之情以及"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憾恨之意。"采芙蓉"这一行为有哪些文学象征的意味呢?本文将通过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这两部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意义的作品中的采摘母题对"采芙蓉"进行深度解析,并结合"芙蓉"的同义词和衍生意义进行谐音探究与结构解析.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而陈子昂的《感遇》诗则被颂为唐代的“古体之祖”。一般认为陈的《感遇》是脱胎于阮籍的《咏怀》。其实,追根溯源实为《古诗十九首》,其作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才可以更肯定地认为陈子昂《感遇》诗是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与发展。其突出表现便是兴寄与风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桃花春水禄,水上鸳鸯浴”出自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澡,水上鸳鸯浴。凝很对残晖,记君君不知。”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分析“桃花”句时说:“而下半闭的‘桃花春水禄’所写,便已是现在眼前的春光,而不曾是回忆中江南成洛阳之春光了,至于眼前春之所在,则似乎该是韦在所羁身西蜀,而不再是江南了。据夏承宗《韦端已年谱》,韦在在蜀曾于浇花溪上寻得杜甫草堂旧址,曼夷结茅而居之。而杜甫在草堂所写的诗中,就有不少写到桃花和春水的,为其(春水》一首的…  相似文献   

20.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是两篇以描写声音见长的章。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而这一诗一却能曲尽其妙,令人美不胜收。虽前描绘的是琵琶声,后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在对声音的描写手法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有很强的可比性。在这方面前人之述备矣。在此我想另辟一径,仅从音乐与心境的关系角度来对二进行比较重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