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曾象一颗明星,从70年代初开始闻名国际新闻界达10年之久,但是大约在1982年以后,她突然销声匿迹了。报纸上已看不到她那脍炙人口的政治人物采访记,也没有看见她发表任何其他作品。难道她真象彗星那样大放光明之后,便永远消逝在天外了? 这是近年来人们尤其是新闻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因为她的二三十篇重要国际政治人物访问记所产生的影响太大了,留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使人不得不想念这位新闻界的奇才。我国虽然翻译并出版了她的18篇访问记,她对邓小平同志的访问记也摘要收入《邓小平文选》,使广大读者能够欣赏她的采访特色和写作技巧,但是自从1982年以后,中国读者以及其他国家的读者,不免产生失去了这种享受的遗憾之感。“失踪”后的追踪法拉奇为什么会“失踪”,谁也说不清。我从一本1985年的名人名录里查到法拉奇在美国的通信地址,我便恳托人民日报驻美记者景宪法替我进行一次“寻人”尝试,希望知道她的近况。他打了多次电话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籍的奥琳埃娜·法拉奇,是20世纪采访重要政治人物的最杰出的女记者。她自1969年至1981年发表的约40篇访问记奠定了她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地位,为国际新闻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现年61岁的法拉奇销声匿迹差不多已有10年之久,谁也不知道她为什么在声誉正隆的时候,突然告别新闻战线。据说她一直在闭门从事小说创作,因为她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文学家。然而迄今中国读者尚  相似文献   

3.
曾两次荣膺意大利最高新闻奖——圣·弗森特新闻奖的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写世界风云人物访问记而声誉卓著。她的人物访问记风格独特,被称为“法拉奇式访问”。而“法式”访问记的“秘诀”之一,便是她的一套灵活多变、轻重穿插的提问方法。纵观法拉奇的提问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 开门见山法:例如法拉奇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前,就早知道他是个独裁者,他开始总要自言自语十多分钟。为了获得主动,法拉奇一见面就说:“我要告诉你,先生,你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政治采访之母”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利亚娜·法拉奇在谈自己工作体会时,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每次采访前,都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法拉奇是以访问国际风云人物而闻名于世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她访问了包括我国的邓小平、美国的基辛格、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伊朗的霍梅尼、约旦的侯赛因、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等三十多个国家当时的著名领导人,写下了大量风格独特的轰动世界的访问记。法拉奇访问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除了占一定篇幅的前言之外,就是将录音机录下的访问中的全部问答,一字不漏地以原对话的形式全文发表。她以此来表明…  相似文献   

5.
在世的外国记者中,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法拉奇了.那是1980年8月21日至23日,她两次采访了我国领导人邓小平,而采访笔录又收入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法拉奇由此在中国名声飞扬.  相似文献   

6.
法拉奇与我们1980年8月,法拉奇首次访问中国并与邓小平谈话时,我还是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这位光彩照人的意大利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的不凡经历对我们来说,还是闻所未闻的故事。记得过了不久,《人民日报》介绍了她的生平并发表了邓小平接见她时的谈话。这也是法拉奇首次被中国读者所认识。1982年和1984年,新华出版社以《风云人物采访记》为名,先后译介了法拉奇对基辛格、阿拉法特、约旦国王候赛因、西哈努克、甘地夫人、布托等风云人物的采访文章。此时我已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和许多惶惑于“新闻”究竟为何物的年轻记者一样,对于法拉…  相似文献   

7.
关于一篇电讯的说明李庄《中国记者》1994年第10期刊登访问记《一则小平同志口述的新闻的由来──老新闻工作者吴象的回忆》(以下简称《一》文),介绍新华社1946年10月7日广播的一篇电讯的采写情况,说这篇电讯由邓小平同志口述,随刘(伯承)、邓(小平)...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无数记者为了多写、多发新闻,忙得寝食失常,有人一年要写数百篇稿子。而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却是一个例外,她似乎无意于跻身这激烈的竞争,一年只写三四篇人物访问记,数量之少,出人意料。然而,她在世界政坛和新闻界,却是一个“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著名人物,所写作品,影响深广;所到之处,日理万机的政府首脑几乎都乐意接受她的“专场访问”。  相似文献   

9.
1980年,法拉奇来北京采访当时的副总理邓小平。在采访中,他们在一个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法拉奇对邓小平说,她不喜欢天安门广场上的那几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画像。因为他们是东方灾难的思想之源和行动的始作俑者,尤其是后者,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外著名记者中,法拉奇是一位值得浓墨重彩来书写的一位。这不只是因为她的名字和她所采访的邓小平、亨利·基辛格、诺罗敦·西哈努克、亚西尔·阿拉法特、侯塞因等世界风云人物联系在一起,更是因为她风格独特的采访才能及独立无畏这一记者必备的性格。  相似文献   

11.
陈尚忠 《军事记者》2010,(12):63-63
如何注意采访中的行为细节,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2010年10月20日,《北京青年报》刊登全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施燕华的文章,回忆她1980年给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做翻译的往事,披露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的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12.
已经故去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成功地采访了许多世界知名人物,她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善于恰如其分地运用情感因素,即采访伊始,便引起被采访者的谈话兴趣,使整个采访过程顺利进行,从而获得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下面是法拉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采访开头:  相似文献   

13.
这个这个这个引发的震撼1980年8月,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担任翻译的是外交部的施燕华。事后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了一个法拉奇忠实事实的细节,使我这个同行有震撼之感。施燕华说,采访后,法拉奇根据录音整理记录,不明白的再问我,我一句句地跟她对,大约用了一天时间。她非常忠实,连最简单的词都不放过。比如,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说的点子,是记者进行采访与写作的点子。 何谓点子?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下笔好说,立意难得。所谓立意就是点子。一个记者、通讯员会不会出点子,直接影响到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成败。 许多有名望的记者,在新闻采写上取得的成就,都与他们会出点子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80年8月,她来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取得的成功,就是她会出点子的结果。邓小平工作很忙,访问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她在查阅邓小平的传记中了解到了邓小平的生日,而过去邓小平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料,又没有记者向邓小平祝贺生日的。于是,她决定选择在邓小平生日前夕访问,访问从祝贺邓小平生日开始: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报道世界风云人物这一领域中蜚声国际。从基辛格到马卡里奥斯,从霍梅尼到加尔铁里,十年中出自她笔下的采访回忆录中的国家首脑人物就有二十多位。“采访基辛格”是她的代表作《对历史的采访》一书的首篇,也是她踏上进身之阶的第一步,从中不难看到法拉奇独特的采访风格。法拉奇同其他许多西方人士一样,把基辛格看作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能随意出入白宫、中南海、克里姆林宫;他能发动战争、制止战争,并能改变人们的命运。她说,常常有这种情况,对某些著名的要人来说,你越了解他,你就越不能理解他。基辛格就是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6.
凡事预则立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哲理名言,对于新闻记者搞好人物采访,也同样是适用的。 成功的采访是情感与知识的交流,采访前就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切题、中肯、深入,提问时才能灵活、机动。中外许多有名望的记者都十分重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意大利著名的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每次采访之前总要用几个星期的时间作准备,准备工作的紧张程度“简直就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1980年8月,她来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取得的成功,就是采访前做了许多准备的结果。据她本人讲,访问邓小平,事先研究过的资料有好几公斤重。那次采访,她是先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  相似文献   

17.
1980年8月,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担任翻译的是外交部的施燕华。事后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了一个法拉奇“忠实事实”的细节,使我这个同行有震撼之感。  相似文献   

18.
精深凝练的典范之作──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李显宗去年10月号的《中国记者》杂志,发表了一篇郑德金同志撰写的老新闻工作者吴象的回忆文章:《“一则小平同志口述的新闻的由来”》,其中披露了邓小平同志1946年10月口述的一篇新闻作品。这篇消息新华社曾...  相似文献   

19.
法拉奇要当"事件见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起法拉奇,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她写的那本《风云人物采访记》。她本人也因采访世界风云人物而享誉佳名“世界政治采访之母”、“二十世纪后半期历史的见证人”。被称为当今世界第一女记者的法拉奇,全名奥丽亚娜·法拉奇,1930年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工匠家庭。法拉奇的父母非常贫困,但他们允许自己拥有一样奢侈品——书籍。这使法拉奇从小就有机会钻进书的海洋。 法拉奇在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之后,对历史产生了许多疑问和遗憾。比如,耶稣整天被人们膜拜,却没有人真正知道他长得是什么样子,他是黄头发还是黑头发,是胖是…  相似文献   

20.
怀念子冈     
著名女记者彭子冈于久病之后,在今年1月9日与世长辞了。熟悉她的同志都感到悲痛与惋惜。因为她毕生的实践充分证明,她是一位优秀的、为广大读者所深深喜爱的记者。我是子冈多年的同业,与她几度在一地并肩工作,有过较多的交往。我们都是30年代中期在上海参加工作的。她在生活书店的《妇女生活》任记者,我在《立报》编辑部做练习生。她文才出众,为刊物撰写的《史良访问记》、“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