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也是湖北省旅游文化的内在灵魂与主要特征。将荆楚文化纳入旅游人才培养中,有利于提高湖北旅游人才素质和荆楚文化继承传播,能从根本上推动湖北省旅游业高品质的发展。基于对荆楚文化内涵与表征在旅游中的意义的讨论,提出将荆楚文化融入湖北旅游人才培养实践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7月17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荆楚文化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武汉召开,来自各高校科研院 所、荆楚文化研究会、省特色文化研究学术团体的30多位青年学者与会。学者们围绕"荆楚文化与凤文化"论坛主题展开研讨,主要探讨了中国凤起源、楚文  相似文献   

3.
地域文化是我国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荆楚文化作为南方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两千多年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如何清理和实现荆楚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学术界却一直未得到充分的讨论。为此,湖北省文艺家联合会与长江大学于2008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联合主办“荆楚文化研究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荆楚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主题下,深入研讨楚国制度、荆楚艺术、荆楚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荆楚文化的发掘与整理以及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等问题,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4.
<正>本次"弘扬荆楚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于2014年年末举行,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别意味,将促使我们在文化研究、文化建设上迈出新的步伐。湖北对荆楚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已取得坚实有力的成果,王生铁同志本年出版的《楚文化概要》,将荆楚文化概括为"六大支柱、五种精神",是一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推进,现已主持"荆楚文化八千年"一书,这两本书适时地结合了习主席大力倡导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自古代宫廷傩逐渐消逝后,流传到长江流域的傩舞表演形式历经变化,已经发生巨大改变。而这些变迁影响着"荆楚傩舞"的传承与发展。流传在湖北省荆州地区的仙桃市以及洪湖市的传统傩俗"急脚子"是民间传统"荆楚傩舞"的又一典型代表。其存在城隍庙会祭祀礼仪结构,以民间丐傩形式向傩和道以及商业的结合方向发展,将祭祀向迎神等世俗娱乐转化。傩礼会形式体现荆楚民俗体育和文化特色,其中"急脚子"面具独具荆楚民俗文化特色,以"傩盔"独特的形态出现。目前其发展面临自身发展的障碍,急需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旅游宣传等手段将这一传统民俗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6.
荆楚文化与"文明湖北"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荆楚文化是"文明湖北"建设的精神之源,"文明湖北"建设是荆楚文化的时代之用。荆楚文化的内在价值就是湖北人文精神。从荆楚文化视角来透视湖北人文精神建设,有三个亮点需要特别关注,即:荆楚人文精神之魂——"敢为天下先",荆楚人文精神的形象标志——"凤",荆楚人文精神的主题品牌——"灵秀湖北"。重视这三个亮点,有利于更好地弘扬荆楚文化,助推"文明湖北"建设。  相似文献   

7.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主轴和支点。文化精品作为传递社会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担负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地域文明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决定了打造文化精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之一。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荆楚文明以其丰富的文化形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精神特质,为湖北省打造文化精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提供了重要依托和源泉。打造系列文化精品应在文学、影视、舞台艺术、音乐作品中融入荆楚经典文化元素,诠释荆楚人文精神,彰显荆楚艺术表达方式,充分发挥荆楚文学和社科的人才优势,整合资源,拓展领域,助推多元形式的文化精品大繁荣,以进一步弘扬荆楚文明和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荆楚史学依托湖北省雄厚的科研文教实力,推陈出新,硕果累累。以荆楚史学视野下的若干宋代问题为题,分综合研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四个方面,介绍和评析近二十年来宋代荆襄历史研究的概况。荆楚史学界在宋代荆襄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要注意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拓展视角,努力发现新史料。  相似文献   

9.
《荆楚文库》《荆楚文库》编辑出版是我省文化发展史上一件大事,必将对弘扬荆楚文化、建设文化强省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立意上,《荆楚文库》书籍设计凸显了湖北省的“楚文化”特色,从楚文化中提取了赤色与灵动的凤鸟纹作为典型的视觉元素,整体设计在视觉上表现得很稳重、有历史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地区高校校训为代表的荆楚大学精神是新时期荆楚文化的新元素。它不仅为一代又一代荆楚学人树立了终身不渝的奋斗目标,而且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的载体。荆楚大学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契合共振,对核心价值观有极强的涵养力,能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在新形势下弘扬荆楚文化中的荆楚大学精神,对于传承荆楚文化,培养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的荆楚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荆楚文化研究中心的前身是1992年经胡北省教委批准成立的专门研究荆楚历史与文化的学术机构——荆楚文化研究所。2003年4月14日,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在原长江大学荆楚文化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荆楚文化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2.
面对愈演愈烈的人口老龄化国情,老年群体对养老文化服务的需求将变得越来越强烈,发展老龄文化产业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战略选择。在建立健全与国情相适应的"老有所依"体系的基础上,满足国民的精神需求,使"老有所乐"逐渐成为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文化服务的新课题,实现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与养老文化服务需求的对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老年教育政策发展经历管理机构建立的萌芽期、管理主体更替变化的初创期、纳入老龄事业范畴的发展期和独立政策文本出台的完善期四个阶段。据此,形成对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基本认识:属性认识经由社会问题、精神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管理主体由老龄部门、文化部门到教育部门,服务对象从老干部转向普通老年人。展望未来,老年教育可关注教育与老龄、公益与市场、系统与法制、普及与均衡等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富强的基石。纵观世界古今,建设文明社会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导,回顾中华历史,荆楚文化在湖北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展望未来,荆楚文化将为湖北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为政治建设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为文化建设提供深厚的传统力量,为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导,必将在"文明湖北"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古代楚国是一个以江汉流域为中心、跨连长江流域多条水系的泽国。楚人对"水"的感悟尤为深刻。"水",不仅成为楚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是荆楚道家看宇宙和人生的精神具象。水,滋生了荆楚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生命。荆门郭店楚简《老子》中"水""几于道"以及"水"反辅"太一"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荆楚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华中师大一附中建校于1950年,是湖北省首批示范高中、湖北基础教育的领头羊,为"荆楚名片"之一。学校历史教研组现有14名任课教师,秉承"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华师精神,不断创新,成为了湖北省历史教学教研最具影响力的学科团队。  相似文献   

17.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8(3):134-135
3月26日,湖北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暨“荆楚文学与荆楚文化”研讨会在荆州召开。会议由长江大学文学院承办,参加会议的有包括武大、华师、省社科院、湖大、中南民大在内的18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出版社的近60名代表。会议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学会会长王兆鹏教授主持。会上,长江大学副校长李家宝教授、文学院院长孟修祥教授分别介绍了长大及文学院的基本情况,与会代表就荆楚文学与荆楚文化、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荆楚文化是相当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还体现出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因此需要将其和高校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在文中则主要就荆楚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的传播和发展进行探讨。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堂的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学人风采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0(5):F0002-F0002,F0003
徐文武,1964年4月生于湖北洪湖,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屈原学会理事、湖北省屈原学会理事、湖北省荆楚民间文化研究基地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主要从事楚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任(《荆楚文化研究丛书》执行副主编;先后出版学术著作《楚国宗教概论》(武汉出版社,1999)、《楚国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相似文献   

20.
大学精神形成、传承的机理是积淀与认同,没有人类文化的积淀,就没有人类精神的生成,更不可能有人类大学精神的形成,所以,文化积淀是大学精神生成必不可少的前提,把讨论大学精神与荆楚文化精神联系在一起,正体现出当代大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把大学精神与荆楚文化精神联系起来,在于表明当代学人对荆楚文化的认同,表明与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上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