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近代报界、新闻先驱林白水,是中国早期新闻事业的拓荒者与奠基者之一。本文从林白水的"时评"文章分析入手,研究其学术成就、特色以及对现代新闻评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电视口播新闻正以其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魅力,在新闻之林的沃土上勃发生机,显露风采。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甲于文章之林,不可胜计。归纳说来,曰“叙事新闻”与“叙言新闻”。此为报道新闻的“左右体”,似应作为新闻业务术语拈出。  相似文献   

4.
我国把新闻网站定位为党和国家重要的舆论工具,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参与国际舆论竞争的重要力量。新闻网站为了不负重任,不辱使命,能够在与商业网站的激烈竞争中稳健胜出,并以更加雄厚的实力屹立于传播媒体之林。我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改变当前报道宣传的现状:增加原创新闻,办出个性特色,形成媒体理念。原创:网络新闻永恒的生命动力,新闻网站跻身传媒之林的根本。网络新闻媒体以其新闻的快捷及时,文本、音频与  相似文献   

5.
陈秋名 《新闻世界》2012,(5):153-154
民国初年,大量的报刊、记者、报人涌现,林白水就是其中之一,他有自己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有自己的办报思想,他用自己20多年的办报实践践行着他对新闻业的热爱。那么在林白水的内心深处,他对于新闻这个职业是否真的认同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郑健 《军事记者》2006,(4):43-44
早就听到看到有关德国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林”的介绍。当我随同中国新闻代表团的同行来到碑林参观时,仍感到强烈的震撼。那是2005年10月22日,一个有几分阴沉又有几分寒意的早晨。“大屠杀纪念碑林”笼罩在深秋的薄雾中,面积有三四个足球场大,远观如一片迷宫,近看则如一大片墓地。碑柱有的竖立,有的横卧,长宽比例各不相同。导游是个30来岁的华人,很熟悉德国的历史。他介绍,这些灰色混凝土碑柱共2711根,其高度从0.5米到4.5米不等。面对这些没有规则的建筑,使人联想到了碑林所纪念的遇害犹太人各种各样的人生际遇。我们边看边往前走,一进…  相似文献   

7.
王水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张黝黑的脸庞,那是多年来在新闻和事业的道路上历尽曲折磨练而形成的光彩……。1976年12月,王水林由老家湖北入伍,来到了南京军区某坦克师修理连,当了一名无线电修理工,还担任片战一上文化普及课的教员。那时,他用螺丝刀修理无线电!或是站在黑板前讲课的时候,是绝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上记者”的,说来凑巧,还是一位采访他外J战士报道员把他引上了新闻之路。一次,~位报道hi采访了他的事迹后,把写好的稿子拿给他看。他仔g田看了几篇,暗自掂量,这样的稿子自己也能写,别人能当报道员,我为啥不能…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新闻报道工作比作一片沃土,那么有林则成材,荒废则生草。九江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秦仕学深谙此理。几年来,他就像一位辛勤的护林人,把心血和汗水倾注这片沃土,军分区新闻报道工作如同山间林木──枝繁叶茂。1994年初,秦主任刚走马上任时,恰逢军分区新闻干事转业,所属12个县(市、区)人武部新闻报道工作群龙无首。秦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新闻报道工作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跌入低谷,无疑就像一个人四肢不全。选拔一名得力的新闻干事,成为当务之急。秦主任四处寻访人才,终于在众人的推荐下,经他亲自考察,认准一位…  相似文献   

9.
怎样才能提高新闻摄影的质量?根据南方日报近两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按新闻摄影规律办事。体现纪实性才能提高质量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瞬间形象现场纪实,是新闻摄影独立存在于新闻之林的根据与优势所在。我们只有根据新闻摄影“纪实论”的要求,努力?..  相似文献   

10.
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东盟记联会议期间,我们同新加坡新闻界同行进行了广泛接触,发现他们对新闻学有一个“共识”,新加坡记联秘书林新进先生把它称之为“同步新闻学”,即新闻界与政府在重大问题上要保持一致。他们强调新闻实践必须适合新加坡的国情,反对照搬西方“新闻自由”的模式,不主张把新闻当成“第四种权力”与政府对立。林新进先生在新加坡记联机关刊物《报人》上曾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加坡的新闻实践》的文章,综合新加坡《海峡时报》(英文)、《联合早报》(华文)和《每日新闻》(马来文)三家报纸的总编辑张业成、黎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12,(11):7-7
罗昕 林祎韵在2012年第8期《新闻战线》撰文认为,“政治敏感、新闻敏感、专业技能”是对网络编辑重要的素质要求,“工作经验”等在人才选拔中被特别看重。  相似文献   

12.
在基层当通讯员很不容易,他们下乡采访没有人陪同,交通、发稿也有困难,所以在基层吃新闻这碗饭,不仅要学会“写”新闻、“找”新闻,还更应学会“抢”新闻,以“捷足先登”来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笔者最近在“军中孔繁森——林正书”的家乡采访,就尝到了“抢”新闻的甜头。  相似文献   

13.
李杨 《青年记者》2009,(18):39-40
“林松岭事件”从初始的新闻发源地,到舆论交锋的平台,网络社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网络社区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2006,(11):32-32
《新闻记者》2006年第7期发表林新的文章《细节的力量——新闻细节的叙事特征与效果分析》。 文章说,新闻细节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其在叙事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相对宏大叙事来说。新闻细节独有一种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让接受者在体验中认知和理解新闻。  相似文献   

15.
不为所惑     
沈阳军区某部政委张云林爱念他的“新闻经”。经过他传经的报道人员,像重新发现了自我一样,在新闻路上走出了劲头,也使该部的新闻报道工作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6.
"林松岭事件"从初始的新闻发源地,到舆论交锋的平台,网络社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网络社区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走向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探讨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心理活动的特点、互动规律及其生理、心理机制的科学。如今,在我国,新闻心理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正踩着改革开放的鼓点匆匆向我们走来。为了促进这门学科的确立和...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越味性问题,历来被新闻界所重视。特别是在报刊如林、竞争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把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作为实现新闻价值,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手段之一。然而,有的人不顾及新闻的政治性、方向性,一味追求新闻的趣味性,逾越了一定的“度”,结果偏离了无产阶级新闻属性的  相似文献   

19.
2009年2月9日,震惊全国的随州特大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熊振林一审被判处死刑。很多传媒报道了这条新闻。北京晚报的新闻标题是《杀人恶魔熊振林一审获死刑》,文中还配上了警方押解熊振林走上法庭的正面图片,犯罪嫌疑人的形象十分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因为相当多的法制新闻都是这种报道方式,这有什么问题吗?问题确实较多,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相似文献   

20.
力戒浮躁     
做记者很容易浮躁。 其原因如下: 其一、记者会经常地处于各类新闻事件的包围之中。时间既长,便容易被新闻事件的一片“零散的”枝叶遮障了耳目,越来越满足于摘取其中的几片,甚至是最近的几片,浅尝辄止,从而失去了对整个树木乃至森林进行分析把握的耐心和沉静。 其二、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就使得许多记者在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报道新闻的同时,失去了对新闻素材进行精雕细刻的耐心和沉静。并延而广之,对待那些时效性不是很强的新闻时,也习惯于“粗加工”了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