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晁佳  李猛 《兰台世界》2013,(12):156-157
西坝窑是国内最为古老的窑口之一,但它发掘较晚,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与认可.但是,西坝窖精美的装饰纹样独具一格,充分体现了西坝窑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另外各色纹样打破了陶艺界宋代独有斑釉瓷的定论.  相似文献   

2.
《出版发行研究》1998,(3):64-64
装饰纹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创造活动的主要内容。中国纹样历史悠久、丰富灿烂、沿草复杂。本书编著者挖掘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参考海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广求博纳,斟酌取舍,历时数年编纂而成。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历代纹样的专业工具书,它划分为陶瓷纹样、漆器纹样、玉器纹样、印染纹样等十三大类。  相似文献   

3.
云纹样是我国传统纹样中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其常见性取决于云纹样本身的特色。本文尝试探究云纹样的起源、发展及在当时的运用,并联系我国传统纹样、吉祥图案予以分析,以探寻我国现代设计中对于传统元素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人们始终在追求吉祥美满的生活方式,于是就必然会出现表示美好、祈求、祝福等含义的符号和纹样,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吉祥纹样体系。本文主要在探讨中西吉祥纹样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一、清代宫廷服饰纹样元素的内涵清代宫廷服饰纹样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针对其所展开的保护和研究项目层出不穷,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加强了我国社会文化与服饰文化的内涵与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这一历史时期服饰纹样的研究,进而了解这一纹样元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张曼 《今传媒》2020,28(5):138-139
纹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设计史上的作用显而易见。本文首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纹样进行简单介绍,接着探讨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类型以及空间要素,浅析纹样在不同展示空间中的运用,同时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分析在展示空间中纹样的展现形式以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丝绸有着悠久的发展史.据史料记载,从新石器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栽桑养蚕、缫丝织造,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饲养家蚕、织造丝绸的国家.新石器时期丝织物一经出现,便与当时以彩陶纹样为代表的器物装饰纹样相结合,形成早期丝绸纹样.说到丝绸纹样的产生,除了与之相关的远古装饰纹样,或许我们还能谈一谈“纹身”这一看似无关的词.纹身作为一种原始社会崇拜图腾与装饰艺术的反映,在商周之前的中华大地上颇为流行,有祛病、巫术等多种意义.而新石器时期的人们在学会了手工纺织、缝制能够抵御寒冷的衣服后,因衣服遮盖了纹身,便将纹身的花纹转移到了衣服上来.因此可以说中国丝绸纹样的产生一定意义上也是原始人类纹身习俗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介绍了御窑遗址出土的明早期葫芦形窑和中晚期的馒头形窑,阐明御窑从使用葫芦形窑转变到使用馒头形窑的必然性。并结合出土迹象与文献,认为宣德至万历时期的御窑馒头形窑皆为前窄后宽式,万历中期以后变为前后等宽,变化的过程是在原地不断由窑尾向窑头推进。还推算出:明初有官窑20座;宣德时期有官窑58座,包括龙缸大窑32座,青窑6座,色窑、熿窑20座,宣德中期,将16座龙缸大窑改建成青窑;嘉靖、万历时期有龙缸大窑16座,熿窑及色窑20座,青窑44座。此外,对窑炉的分工也进行了考证,认为熿窑是烘烧低温釉的窑炉,而非以往认为的烘彩炉;色窑是烧制高温颜色釉的窑炉,而非以往认为的是烧造低温颜色釉的;风火窑是烧造半成品的窑炉,而非以往认为的是诸窑的总称。  相似文献   

9.
唐代算得上是我国金属器皿发展的鼎盛时期。本文深入研究了唐代金属器皿中狮子纹样装饰图案的装饰风格,发现在唐代的金属器皿中,狮子纹样图案风格主要表现为异域、真实和抽象三种。  相似文献   

10.
王莎 《中国传媒科技》2014,(10):107-107
<正>传统纹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一直贯穿于中国复杂的多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它突出的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文风俗,具有反映时代特征和艺术价值的意义,被现代人广泛的应用于设计行业。意在从传统纹样在平面设计的影响,看出传统纹样在平面设计中图案的使用和色彩的搭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羌族服饰纹样饱含大量历史文化信息,记载着羌族成长、迁徙的艰难岁月。本文透过羌族服饰纹样的物质层面,进而探索巧妙隐藏其中的迁徙历史信息,解读其文化内涵,使民族服饰纹样研究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论据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西夏晚期的石窟壁画就是西夏文化艺术的典范。文章以榆林窟二窑、三窑、二十九窑,东千佛洞二窑壁画为例,分析了西夏晚期石窟壁画的创作背景及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彩陶出现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是最早把立体造型和彩绘纹样相结合起来的工艺品,其凭借本身的精美制作而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彩陶的纹样展现了当时创造者的物质生活,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内在精神,具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清朝对服饰的设计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这种制度在宫廷服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阐述了作为符号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并对宫廷服饰纹样元素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作了分析,旨在为清朝宫廷服饰设计的研究提供详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孟萍萍 《大观周刊》2012,(23):57-57
蒙古族历来有着丰富的纹样,其中作为护身符和宗教标志的万字纹样,有着深刻的起源和丰富的发展。它运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广泛的应用于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他们的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以及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南方地区唐宋时期馒头窑资料甄别的基础上,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区和分期探讨,将南方馒头窑的使用地域分为四川盆地、广东地区和浙江杭州三个区,认为其发展经历了唐代早期、唐代中晚期、北宋早中期、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和南宋末元初六期,并分析了这些馒头窑的技术来源。认为,四川盆地唐代初期的馒头窑技术有源于北方的可能,但这并不是当地宋元馒头窑的技术源头;广东地区唐代馒头窑技术则可能是当地砖瓦窑技术与同时期北方馒头窑技术传入共同作用的结果;浙江杭州南宋两处官窑的馒头窑素烧技术是特殊历史背景下,汝官窑馒头窑技术南传的表现。在北方馒头窑窑炉技术的南传过程中,存在以占有市场为目的的主动输出和因特殊历史背景被动南传两种情况,北方馒头窑在南方地区兴盛与否与当地的瓷业基础强弱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图案”一词最早从日本引入,是一个外来词汇,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称“图案”为“藻饰”或“纹样”.植物纹样渗透到人类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它的观赏特性、象征意义和审美情趣也随人类生活的发展不断被革新,与一般的绘画相比,“图案”更加抽象,它重形而不重实.一些纹样经过设计者的主观想象,使得图案来源于现实,却又远远高于了现实,因此装饰性和抽象性是其主要特点.本文旨在对我国典型传统植物纹样的寓意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现代图案设计与装饰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传统纹样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创新研究,充分展示传统纹样与现代书籍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要求设计师借助传统纹样,结合现代的社会需求,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书籍设计,不但体现现代书籍设计的功用性和审美性,还触动读者的感观,引起读者共鸣,达到传播文化与提高人们审美情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刘涛 《大观周刊》2012,(48):20-20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和归纳,用抽象的几何元素所创造的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数学智慧和应用数学的创造力.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纹样图片为背帚,对纹样的构成形式、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思维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华 《湖北档案》2022,(4):26-29
<正>荆楚大地是中国陶瓷工艺的发源地之一,陶器手作技艺历史源远流长,以汉川马口窑(马口镇)、麻城蔡家山窑(歧亭镇)、蕲春岚头矶窑(管窑镇)三大民窑烧制的陶器最为著名。其中以马口窑为“民窑之首”。马口窑文化起源于明隆庆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民间陶器烧制的著名代表。马口窑,在经历了辉煌和没落之后,再次在汉川黄龙湖畔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无数目光聚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