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在吸收春秋时期名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大一统论"。"大一统论"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核心,提倡思想统一、政治统一以及民族统一。  相似文献   

2.
一、统一文献版本的社会原因 1.政治原因 汉朝初期并没有随着政治大一统而致力于思想的统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提出为了息异说、一统纪、名法度、知所从,就必须统一思想.这样的建议符合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很快被接受并付诸实施.从此儒家定为一尊.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以天道为其政治理论的逻辑起点,据汉初的社会具体情况,提出了以"大一统"为意旨的系列政治思想。本文基于社会控制理论,从社会控制的主体、客体、途径与目标等方面重新对董仲舒政治思想进行了梳理与厘清。董仲舒以"天"作为社会控制的主体,为了维护君主统治的合法性,他主张"君权神授"进而先验地推出作为"天子"的君主是社会控制现实的主体。董仲舒否定先秦儒家的共同人性论,提出了"性三品"的等级人性论,将具有可教性的"中民"设定为了社会控制的具体客体。社会控制的整个运行机制则是君主通过"德治"等社会控制途径教化"中民",广大民众在恪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中获得社会秩序的稳定,并以此达到异化的王道盛世即"大一统"的社会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4.
李敏 《大观周刊》2012,(25):19-19
近年来对管理哲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交叉于哲学与管理学的热点,关于中国传统儒家的管理哲学的研究论文也逐新增多。董仲舒认为天人相类,人是天的副本,天所具有的,人也应该具有,同时本文论证了董仲舒制度思想的合理性,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来看必须做到人本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牛永振 《兰台世界》2016,(2):135-137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以西汉初期政治社会背景为出发点,根据汉武帝的册问,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扼要地说,包括在皇权问题上,树立"天"的权威来限制皇权;在政治方向上明确任德去刑的更化目标;配合他的"德主刑辅"的儒家政治理念,在人民生计问题上提出调均原则,在政府机构人事问题上主张任贤,在大一统国家政治指导思想上要求独尊儒学。  相似文献   

6.
"德主刑辅"是汉代思想家董仲舒以阴阳五行学说和儒家的纲常伦理体系为基础提出来的法律思想。作为汉朝的立法思想",德主刑辅"思想对于汉朝的刑罚执行制度、刑罚原则以及刑事政策制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在吸收春秋名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后世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一统论"。本文主要介绍了董仲舒政治思想的核心"大一统"论的提出背景,提出内容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方倩 《兰台世界》2014,(11):128-129
董仲舒是我国汉代时期著名的思想教育家,汉代著名哲学家以及今文经学大师,另外,他还是一位儒家学术思想大师,后人称其为汉代孔子。在经历了长期刻苦钻研后,其学术思想愈发精湛,成为声名远播的经学教育大师。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是我国汉代时期著名的思想教育家,汉代著名哲学家以及今文经学大师,另外,他还是一位儒家学术思想大师,后人称其为汉代孔子。在经历了长期刻苦钻研后,其学术思想愈发精湛,成为声名远播的经学教育大师。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哲学、社会、政治、学术等方面的观点,对汉武帝的施政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政期间,他揭露时弊,力主改革,务实求治.本文旨在对董仲舒丰富的吏治改革思想作一梳理,并初步探讨它在历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徐琼琼 《大观周刊》2011,(21):64-65
“引经决狱“又称“春秋决狱”,西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在政治法律领域开展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化运动。为了使儒家的指导思想与法家化的法律之间实现统一,董仲舒开创了春秋决狱,即以《春秋》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的精神来定罪量刑,把儒家经义应用于法律的实践之中。春秋决狱在断狱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不成熟的断狱方式所带来的危害。 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背景的原因,我国古代的春秋决狱原则没有随着整个世界法律的进步而发展,仅仅调整了个案的衡平。而对比西方,英国的衡平法却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成为了成熟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2.
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早年师从儒家,在批判儒家政治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并且成立了以墨家巨子为首的墨家组织,在战国时期的政治以及社会领域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元代许衡以其独特的儒家治国思想活跃在元初的历史舞台上,其政治理论和思想策略成为元代儒家学派的代表思想。许衡的儒家仁义观念与民族团结理念,为元代建立起一个强盛的国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仁政”是儒家关于如何为政的集中表述,其思想要义是“为政以德”。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德主刑辅”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价值立场,体现了儒家政治治理中以道德引导民众的价值取向;其二,“义利之辨”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利益考量,代表着儒家对于政治生活中道义与利益关系的思考;其三,“推恩及民”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实践法则,旨在探索实施仁政的理想模式。儒家“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治国理政仍具有重要意义,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儒家“仁政”思想将会发生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史文龙 《大观周刊》2012,(51):27-27
儒家思想是贯穿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始终的主题思想,代表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国社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阐述王道仁政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解释儒家的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说明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天人感应思想学说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学说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谈到中庸,现代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消极保守,明哲保身的做法,并不提倡,这是认识上的错误。中庸思想是儒家传统文化,它从孔子开始经过子思,孟子,荀子等等一直演进。本文主要对孔子,子思,董仲舒及朱熹关于中庸的思想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说明中庸思想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春秋末期,孔子在世的时候便被奉为“圣人”、“达人”。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在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自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之后,历代封建帝王竞相推崇,孔子的地位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一切均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依然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儒家的诗教和乐教为阐述重心,通过阐发其思想义涵和理论渊源,彰显其寓教于乐的道德内蕴,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鉴儒家诗乐之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提出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并未取得统治地位。直到汉武帝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