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飞雁 《兰台世界》2013,(12):75-76
“倚歌择偶”的叙事模式是广西地方戏常见的一种模式,它体现了八桂民族以歌为媒、自主择偶的民族审美情趣,以及尊重男女双方情感意愿和人格对等的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2.
凌齐 《兰台世界》2013,(4):119-120
<正>武鸣"三月三"歌圩是广西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域新兴的旅游产业项目。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经济转型期已迈入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民间民俗活动蕴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这也正是歌圩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和民族乡村体验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意味着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足迹,它将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接起来,显示出了民族的连续性和生命力。作为侗民族文化灵魂三宝的大歌、鼓楼、风雨桥正是该族历史发展进程的最佳见证,尤其是侗族大歌,其“以歌为媒、以歌传情、以歌见证民族发展轨迹”的方式使其成为侗族人民最具生命力的文化象征,侗族因此也被誉为“最善于唱歌的民族”。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也相继走进村寨的各家各户,媒介中不断重复展现或宣传的现代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价值观念无不冲击着侗乡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  相似文献   

4.
在繁复的国内外民族发展背景下,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呈现出以流行与民族元素融合为趋势,以个体形象可视化、碎片化传播为特点,以人口流动、旧有传播模式调整、新媒体技术影响及国家安全需要为动因的传播模式改变。从内容上防止"去内涵化"现象,树立"符合"而非"迎合"的传播态度,是更好地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张晓萱 《视听》2022,(3):58-60
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四季以"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为主题,重温流传千古的英雄赞歌.本季节目在延续"和诗以歌"原创模式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充分发挥"音乐+经典"的表达优势,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英雄精神的当代传承为切入点,运用融媒体时代的多元传播方式,借助言语文本符号、非言语符号...  相似文献   

6.
陈建宪 《文化遗产》2013,(2):75-83,158
荆楚地区有悠远的楚歌传统,这一传统在楚地从未断歇。本文在研读近几十年来出版的大量荆楚民歌集,以及结合多年实地考察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荆楚劳动歌、生活歌、节令歌与仪式歌、情歌、儿歌和时政歌的许多代表作,指出其"水味"、巫风、与楚俗相联、反映荆楚生活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7.
朱熹《武夷棹歌》除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外,还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棹歌》是对武夷山水全景式的描写,涉及到武夷独特的山水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融入大自然的先民文物.朱熹的《棹歌》及其和作、仿作,构成了武夷山有别于中国其他名山的"棹歌文化".朱熹是武夷山的"形象"大使,他的《棹歌》是武夷山文化的代表作.朱熹及其《棹歌》对武夷山名列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苗族自古偏居崇山峻岭之间,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山野生活。苗族的爱情婚姻也是很自由的,黛帕(姑娘)、黛摧(后生)到了成熟的年龄,便可三五成群到寨头的草地上"跳花跳月",盘歌寻隅;或是爬到高山上去挑野葱,引吭放歌,寻觅相知的伴侣。湘西一带苗区盛行的"赶边边场",便是这种原始、纯朴的恋爱方式的遗风和缩影。"赶边边场"是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  相似文献   

9.
李彩霞  杨红光 《新闻界》2012,(4):12-14,22
《静静的艾敏河》中"劝奶歌"起到了情节转捩和情感升华作用,所承载的叙事功能及美学内涵为民族影视作品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紫妍 《东南传播》2023,(2):106-110
盘王节是瑶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耍歌堂是排瑶支系庆贺盘王节的特色仪式活动。这一传统节日仪式借用各种文化符号,重述瑶族文化中的核心神话传说和民族历史,在稳定的时间—空间设定下创造和维系本族的民族身份、集体记忆、文化信仰等,发挥了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的作用和意义。但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原本作为“文化仪式”的盘王节和耍歌堂被地方旅游产业收编为“商业表演”,牺牲了原本盘王节的一些原则和操作,消解了耍歌堂作为传统仪式的重要文化作用,成为现代化潮流中少数民族文化保存难题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张忠兰 《中国出版》2013,(17):44-47
2009年4月,贵州省紫云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发现,麻山地区苗族的一些歌师会在丧葬仪式上演唱"亚鲁"的故事。同年,"亚鲁王"被列入中国民族文化的十大发现。2010年5月18日,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中,由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申报的"亚鲁王",列入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亚鲁王》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0  相似文献   

12.
(续上期)
  折射了民族发展的变迁史
  从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青春之歌》的成功是折射了民族发展的变迁史。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出版业应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弘扬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服务特定的目标读者群,利用现代新技术,积极开拓创新,走集约化道路,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创造少数民族出版业与众不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形式日趋多样,内容不断丰富,沟通不断深入。但在文化融合、科技进步、新媒介涌现的背后,也正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内容与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探讨了当今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强调了"介质"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构建了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模式,以求从传播学的角度更直观地反映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官雪洁 《传媒》2021,(22):73-75
爱尔兰动画工作室卡通沙龙创作的《凯尔经的秘密》《海洋之歌》《狼行者》三部影片被并称为凯尔特神话三部曲.卡通沙龙出品的影片以民族神话传说为种子,以现代社会文化价值观为养分,培育出具有海洋神秘浪漫氛围的生动故事;同时通过对民族宗教文化的再演绎,在爱尔兰宗教历史的时代画卷上增添了反殖民主义的精神色彩.作品古朴经典的二维创作形式与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相得益彰,爱尔兰传统的绘画风格与低吟浅唱、空灵动人的配乐交相呼应,使古老的民族神话传说在今天通过动画的方式重新得到认知和认同,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跨越文化差异走进世界各地观众的内心.  相似文献   

16.
方子民 《东南传播》2018,(7):134-136
《耳畔中国》是2017年安徽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中国风音乐竞唱节目,节目突破了以往音乐歌唱类节目千篇一律的节目模式,将音乐与传统文化创新结合,在"唱"民歌的同时又"说"民歌,"说唱结合"的创新,打破了民歌演唱纯表演式的展示,缔造了一档真正有意义的、能够代表"中国声音"的节目.文章从节目的制作主题、节目模式、内容叙事、整合传播等四个方面入手,对该节目如何将音乐与传统民族文化完美的创新结合做出探讨,以期对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作为民族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民族档案的界定已不足以反映我们当下所遇到的事实与现实,需要采用一种新的视角和叙事框架来对待。民族档案的认定要在"文化生态——民族档案——人——民族文化"的认知系统中进行,由认知对象到建构对象,最终实现现实生活与理论追寻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安东 《报林求索》2009,(7):60-62
一个人的择偶观点,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所不同,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个人的成长和变化。从嫁军人为荣、嫁大款为荣,从找个贤淑的媳妇儿、找个漂亮的小妞到如今要踏踏实实找个"经济适用"的对象,一代代人择偶观点的改变,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反映的也是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敖雅梵 《大观周刊》2011,(51):237-237,234
本文主要介绍了成年人择偶一心理理论解释以及男女之间的择偶偏好及差异.并且进一步分析了成人一般择偶的心理类型.与此同时也提出成年人应正确面对择偶。  相似文献   

20.
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 ,长城研究专家董耀会将个人档案及藏书移交秦皇岛市档案馆保存后 ,又将国家民委、中国长城学会联合拍摄、征集的民族风情录像带移交给秦皇岛市档案馆。录像带涵盖中国 5 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蒙古族的摔跤、赫哲族的狩猎、哈萨克族的姑娘追、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宁夏回族的风味小吃、锡伯族的西迁节、藏族的法会、壮族男女青年对歌、傣族的泼水节、白族“三月街”、畲族、仫佬族的婚礼……这是一组真实、生动的民族纪事 ,对普及民族知识 ,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交流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这部分档案近日已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