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4,(5)
《时务报》是戊戌维新时期倍受社会各方关注的重要期刊,张之洞对《时务报》的发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维新运动不断深入,曾受张之洞优礼有加的康有为梁启超与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政治矛盾,《时务报》大肆宣扬康派学说,突破了张之洞维护封建朝廷的"底线",张之洞转而力挺汪康年创办《昌言报》。张之洞对《时务报》态度转变的深层原因是其文化信仰和从政策略。  相似文献   

2.
蔡红 《兰台世界》2012,(33):72-73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详细分析其"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以期为当今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省城尊经书院(以下简称尊经书院)在成都石犀寺正式落成。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时任四川学政张之洞是尊经书院的实际建议、造端、经营、规划者。1875年,为解决尊经阁藏书和生员学习用书的不足,张之洞用自己的俸禄,为尊经书院的生员购置大量图书,沿存至今,成为今日四川大学图书馆的重要馆藏——集档案、文物和文献于一体的"张之洞捐俸置书"。  相似文献   

4.
在"清末新政"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变革中,有一个关键的人物不容我们忽视——张之洞,可以说没有了他,晚清的这场新政又将是另外一番模样,因此,在本篇中笔者将探索张之洞对清末新政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洋务教育家,张之洞从多角度论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亲自创办了外语学堂,制定了《癸卯学制》,该"学制"较为全面地设置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课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外语教学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李元鹏 《兰台世界》2012,(18):54-55
本文以戊戌维新为分界点,探究翁同龢、张之洞在晚清社会转型的历史大潮中"求变"与"守常""、开新"与"卫道"复杂多致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7.
《中国语文学家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99页"张之洞"条云:"张之洞……因创立广雅书院、广雅书局,人称张广雅。……自幼熟读经史,研精小学……提倡朴学。著有《广雅碎金》四卷……。"同书641页"中国语文学著作索引"将张之洞《广雅碎金》置于张揖《广雅》,王念孙《广雅疏证》之后,且云"未见"该书。按:上说有误凡三。第一,张氏人称张广雅,是其室名曰"广雅堂"。广雅书院,广雅书局也均因此而得名,不能倒果为因。第二,《广雅碎金》乃张氏吟咏史事,写景言情之诗集,与《广雅》一类语文学训诂专书风马牛不相及,张氏其它散、骈文著作亦多冠有其室名字号。第三,《广雅碎金》  相似文献   

8.
刘坤一与李鸿章、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重要疆臣,他们掌控地方社会、经济之大柄,影响中央内政、外交之决策,堪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刘坤一担任两江总督时期,李鸿章、张之洞、李文田等人与他时有书信往来,且多讨论当时政治、外交诸多事务。湖南图书馆现藏有多件李鸿章、张之洞及李文田等晚清名家致刘坤一的书信。部分书信尚未公开发表,内容隐秘,文献价值重大。笔者选取其中五件进行整理,将此函札标点,并结合相关资料予以考释。这五件书札中,李鸿章、张之洞所写四件信函主要涉及中俄、中法及中日关系,从中可考察刘坤一与他们互动时的基本态度;李文田致刘坤一之书信则涉及李鸿章与刘坤一"全面对抗"时局下的朝政变局。  相似文献   

9.
<正>张之洞作为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尊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治伦理,这种观念被其他清廷洋务大员主要践行为"师夷长技",即引进西式工业体系,而张之洞在为中国的工业化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为中国封建科举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而为培养现代工业发  相似文献   

10.
正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文献整理类项目近代史所馆藏文献精华精选汇编影印限量发行《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共460余册,由大象出版社分三辑陆续出版。第二辑为张之洞专辑,成书172册。张之洞仕途经历丰富,一生善交际、讲情谊,与朝野各级官吏交往甚多,并利用家族、姻亲、同乡、同僚、同门、门客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编织广泛的人事和  相似文献   

11.
武汉大学图书馆源于19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1917年正式建馆,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百年风雨兼程,百年传承  相似文献   

12.
梁鼎芬(1859--1920年),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曾任直隶州知州、武昌知府、湖北安襄郧荆道、湖北按察使、布政使等职。早年以科举入仕,授翰林院编修,中法战争期问入张之洞幕。作为张之洞幕府的得力干将,他参与了张之洞大部分政治活动,二人关系颇为密切。他们二人的关系是张之洞幕府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研究梁鼎芬与张之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永新 《兰台世界》2012,(36):69-70
作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将洋务派基本诉求总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积极推动清末洋务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证了张之洞一通手书信札,通过试读信札内容,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作出的贡献,也从中展示了张之洞书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崔玉敏 《兰台世界》2012,(33):64-65
中法战争期间,慈禧利用战事失利,成功打击了恭亲王奕,史称"甲申易枢"。张之洞无意中成为此次事件最大的受益者,但此人却是一个爱惜"羽毛"甚于爱护民族、国家利益之人,对中国以后的发展大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维新时期,张之洞与维新报刊之间的互动交往表现出了五种方式,在这复杂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对于报刊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央与地方之间尚未形成一致的认知和控制体系。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督抚们在晚清"督抚擅权"与"中央集权"的权力结构下,在与维新报刊的交往过程中以督抚利益为基础,并扮演着核心的交往角色。整个交往秩序体现了极其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并缺乏制度、法律等清廷制度体系的参与。交往秩序显得离散和无序,形成了一套具有晚清特色的报刊交往格局。  相似文献   

17.
正晚清名臣张之洞,是公认的儒臣,擅长于案牍文书工作,也具备较强的档案保存意识。他去世后留下的奏折、电奏、公牍、电牍档案就有15100多件。张之洞深知档案作为史料备查的作用,他在谏言献策、处理政务、经办洋务方面,都非常注重运用档案材料。一、利用档案解决疆界、租界等外交争端1.在中越勘界问题上,"考地理以资折辩"。1885年6月,中法两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第三款提出要勘测界址,划定中越国界。张之洞十分重视利用档案,对应属于中方的地界,进行详细的考据、论证。他博览志书档案,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是清朝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看,张之洞不仅是洋务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洋务运动的终结者。他的经济思想既接近传统,又颇具改革精神。张之洞经济思想实践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和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徐致祥曾劾张之洞,用语很伤人心。当时张之洞督抚湖北,搞洋务运动,兴企办厂,实业救国,曾经读的是四书五经,念念报告,做风化官也还凑合;转业搞五行八作,当CEO,对从没学过MBA之张之洞而言,  相似文献   

20.
刘忠 《兰台内外》2006,(6):54-54
张之洞的薄礼有一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回老家探亲,正遇上他的一个本家姑姑谢世了。出殡那天,张之洞在灵棚前行了跪拜礼,马上便有人把他领进了账房。账房老先生问道:“张大人今日有多大赏赐呀?”张之洞不慌不忙从身上摸出四两银子,轻轻往桌上一放,说:“大家一看便知。”“怎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