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锋 《兰台世界》2006,(4):58-60
张学良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画卷上。张学良1928年6月主政东北,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先后实行东北易帜,平息中原大战,历经九一·八事变,发动西安事变。最后,又被蒋介石囚禁。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构成了张学良与蒋介石关系的恩恩怨怨。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本文旨在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对两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关系进行剖析。一、东北易帜:张学良与蒋介石关系之恩怨的开始早在东北易帜之前的1927年,张学良率军南下时,就试图与蒋介石联络,曾发封电报给蒋介石,…  相似文献   

2.
孙成德 《中国档案》2003,(11):56-56
在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大量民国时期的档案中,有当时政府和军队有关“反腐败”的命令、通告等文件,这些尘封的历史档案记录了当时社会的腐败问题和政府、军队对腐败问题的态度,对我们今天反腐倡廉有许多启示。张学良将军惩治腐败民国时期的贪污腐败之风,不仅在地方政府官员中盛行,而且军队中也存在。张学良将军对东北军一些官兵营私舞弊等恶劣之风深恶痛绝,接连两次发布告,严明纪律,整顿作风。1928年12月8日,张学良将军以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名义签发严禁官兵与商民勾结盗卖公物的布告。当时,有的军官和士兵把武器装备、营房设备、生活用…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由于张学良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不想扩大事件",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丢失了东北,锦州保卫战张学良指挥东北军也没能阻止日寇西侵的铁蹄.热河战起,身怀国难家仇的张学良决心背水一战,率东北将士誓死抗击日寇,保卫热河,以雪大耻.尽管热河保卫战在12天里即告夭折,成为辽西抗战的翻版,但张学良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和民族气节,时至今日,仍让我们感受到张学良将军浓浓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事,早已被近年来公开的档案资料证实。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的结果又如何呢?1935年秋,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率东北军开赴陕北“剿共”。从10月到11月,东北军连续遭到红军的重创,张学良十分痛苦,开始怀疑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意识到照此下去,不等共产党和红军被消灭,东北军就已经不复存在了,自己抗日复土的愿望也将化为泡影。“遂触动用和平办法,解决共产党之念生焉。”于是,张学良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与中共取得联系,到了1936年春,其联共的努力终于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4月9日晚…  相似文献   

5.
<正>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真实记录近代东北教育史的著作———《冯庸和冯庸大学》一书,由辽宁省档案局(馆)赵焕林、于在海等作者完稿,将于近日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与广大读者见面。这部用档案资料撰写的传记,如实地记述了上世纪初的东北国内、国际斗争历史,张学良父亲张作霖和冯庸的父亲冯德麟两人起家、矛盾、斗争、和好的历史,冯庸将军的成长史、办学史以及同张学良将军的友谊史。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将军在东北执政后,除整军兴国,坚持抗战以外,深感当时人民缺乏知识,很难完成振兴中华之伟业,于是他立即成立了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拟在各县兴办学校普及教育,担负除校舍、桌椅以外的经常性开支,推动全省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日本关东军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中重伤不治身亡。年仅28岁的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以及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正式主政东北。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改易旗帜,遵守三民主义,拥护国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将军主政东北后,十分注重发展东北教育事业,培养各类人才,其中,恢复创办沈阳萃升书院就是张学良发展国学、繁荣学术文化的重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不愿甘当亡国奴的大批东北流亡民众先后逃往关内,仅东北流亡学生即达三、四万之多.从此,形成了以东北军为骨干的,流亡关内各阶层、各团体及广大军人眷属在内的一个庞杂的东北流亡集团.这个集团的宗旨是抗日雪耻,复土还乡.东北流亡民众的抗日情结,对张学良抗日思想的转变,使他由不抵抗到下定决心坚决抗日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发动西安事变震惊世界并改写中国近代历史的张学良,被国民党幽禁了半个世纪,直到蒋介石父子先后死去,经李登辉点头,张学良才得以在1991年3月到美国探亲,这时几个人以东北老乡的名义拜访了张学良.当时很多人都猜想张学良可能利用这次离开台湾的机会顺便到大陆探亲访友.大陆很多人包括官方都热诚期待他回故里探望.有的对张学良说:你应该回大陆看一看,家乡的人盼着你回去.  相似文献   

11.
张希尧是辽宁省西丰县人,东北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以下简称“东大”)学生,曾经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深得当时校长张学良的器重。九一八事变后,张希尧与大批东大学生流亡到北平。当时,东北大学秘书长介绍给他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拒绝了,全力以赴投身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的斗争中。
  张希尧到达北平之后,临时住在西单旧刑部街12号奉天会馆内。在他的请求之下,很快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接见。他与其他学生代表一道向张学良提出要求,立即出兵抗日。同时,提出以流亡北平的东北青年为基础,成立东北学生军,训练抗日骨干力量。张学良表示,要出兵“得听从中央,当下还要忍辱负重”;但对于成立东北学生军之事则表示同意。  相似文献   

12.
董亮 《兰台世界》2013,(10):10-11,146
<正>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张学良的灵魂,他将爱国主义贯彻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之中。在主政东北时期,张学良尤为重视发展东北教育,并且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核心,形成了"教育救国、重教兴国"的教育思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张作霖的长子。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日军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中遇害。28岁的张学良主政东北,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及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主政东北期间,张学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将其体育理念在东北大学贯彻实施,为我国体育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一、张学良体育理念的形成张学良出生于1901年,正值晚清政府与德、奥、比、日、美、法、英、意、俄、西、荷兰等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彻底、精  相似文献   

14.
杨欢 《兰台世界》2017,(18):95-97
1929年以中东铁路权益归属问题为核心爆发的中苏武装冲突以东北军的惨败而收场,东北方面被迫议和,中东铁路又恢复到战前中苏共管的状态。这次惨痛的失利使张学良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认清苏联的实力,对其敌意减少;滋生出恐日、惧日心理,导致"九一八"事变后执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中日矛盾突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提出"全国抗战"理论,由"剿共"到联共抗日。  相似文献   

15.
王俭利 《大观周刊》2011,(9):123-123,120
本文通过写西安事变中张学良陪蒋回南京一事,我认为张学良将军此举有些过于鲁莽他个人的安危是小,东北军和西北抗日大局得失是大,不能自己不顾后果轻易送蒋,即便送蒋也必须有条件札我认为张学良将军此举有些过于鲁莽;不应该送蒋,以历史为依据,分析张学良不该送的原因;另外,从中可见蒋介石的为人阴险的一面,阐述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6.
东北大鼓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大鼓是产于沈阳地区的地方曲种。因沈阳在历史上曾名奉天,故当时有“奉天大鼓”、“奉派大鼓”之称。张学良“东北易帜”后,该曲种又称“辽宁大鼓”。因这一曲种在东北广泛流传,所以多称东北大鼓。东北大鼓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基本唱腔,如四大口、四小口、慢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被周恩来誉为“千古功臣”、“伟大的爱国者”,他不但在中国政坛上留下了丰功伟绩,而且在中国尤其是东北的体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在体育领域的建树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8.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以侵占中国东北为目标的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力侵犯,南京国民政府在奉行不抵抗政策,要求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的同时,认为“对日作战,唯有以运用外交为重心,使倭寇受精神上之打击为第一要义”,因而把解决中日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外交斡旋上。为此,国民政府对美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努力,希望美国能出面主持公道,干涉和制裁日本,同时给予中国援助。但是这一系列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本拟就事变后国民政府对美外交过程及失败原因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9.
张树纯 《档案时空》2003,(11):22-23
在世人眼里,张学良是将门虎子,天生的军人、少帅。其实不然,在张学良走上社会前,其父张作霖鉴于张学良瘦弱的身体和公子哥的性格,毫无信心把他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军人和接班人。张学良本人也没想当军人,只是阴差阳错,才走上子承父业的道路,继而成为东北军的统帅。“父亲一心想把我培养成文化人”张学良从小体弱多病,7岁时被送进私塾,从师于海城宿儒杨景镇。有一次,杨老先生出了一道作文题,题目叫做《论民国之害甚于帝制》,张学良在作文里尖锐地批评了这种论调,文章里指出说这话的人是坐井观天。一席话把杨老先生惹恼了,立即找到张作霖辞职,说…  相似文献   

2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一夜之间几乎兵不血刃占领沈阳,四个多月东北12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丧,三千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而造成这一屈辱的"不抵抗"政策,主要与当时的两位领导者有关,即东北地方的领导者张学良,中央的领导者蒋介石.对于两者与"不抵抗"主义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张学良"忍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蒙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成为蒋介石的"替罪羊";另一种则认为,不抵抗的责任在张学良,他在当时具有抵抗的自主权.而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断强调,"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与蒋介石无关.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即依据现有材料,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不抵抗"作以比较,以期对他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责任作以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