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闻三昧》2008,(1):19
1998年早春,胡舒立带着一大堆新闻创业失败的经历,开始操作经营一本看上去有些小众的月刊杂志<财经>.曾经的教训终于发酵成为财富,老道成熟的<财经>以"muckraker(扒粪者)"的角色,奠定了自己调查式报道的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2.
今年年初,胡舒立团队接手<新世纪周刊>,路透社随即发出题为"胡舒立再次创业,<新世纪周刊>成为中国媒体的风向标"的报道.华尔街日报网站如此评论:"胡舒立将<新世纪周刊>塑造为另一本<财经>很可能是个挑战."有乐观的分析者则预言,<新世纪周刊>"不仅将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器,更将成为一台‘质地优良的印钞机'."  相似文献   

3.
2009年11月,随着<财经>创始人之一胡舒立离职,<财经>三分之二的编辑团队都选择和她一起离开,总编辑王波明在社论<理念支撑下的坚持--致读者>中写道:"当了近12年的总编辑,从来没有写过社评,现在人去楼空,只好提起沉重的笔."  相似文献   

4.
方仁 《传媒观察》2005,(7):11-13
1998年《财经》创刊,第一期以揭露上市公司黑洞的《琼民源》打头,创刊号卖了5万册。2000年10月胡舒立率领的《财经》杂志推出《基金黑幕》力作,从而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此后,围绕中国股市的一场大辩论席卷而来。胡舒立又在《财经》杂志上推出《庄家吕梁》等力作,揭露中国股市的种种劣迹。这场辩论的最终结果是促使高层痛下决心整肃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5.
9月28日,新浪微博上出现一条由ID为"夜风"的用户发布的信息:"传:<财经>杂志高层集体出走.消息有待证实."这条信息一时之间受到中文微博客用户的密切关注.与此同时,在新浪微博和Twitter上出现多条与<财经>人员变动相关的信息,并有消息进一步指出此次变局源起胡舒立团队和资方(联办)之间的矛盾,甚至有人还透露了胡舒立团队的新东家及新刊的名字.  相似文献   

6.
杂志的封面文章是一份杂志的"门脸",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因此,办好一份杂志必须先做好封面文章.1998年4月创刊的<财经>杂志在我国现存财经类媒体中具有较强的特色与个性,<基金黑幕>、<银广厦陷阱>、<庄家吕梁>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是该杂志成功的一大因素.而封面文章正是这类财经深度报道的载体.本文以2002年至2003年10月的<财经>杂志封面文章为例,从其报道思路和报道组织方式两个层面对其特色做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某种意义上讲,财经媒体是"窄"媒体,报道内容比较专业,受众群体相对较窄.区域性财经媒体加上"区域"两个字,就更"窄"了.但在财新传媒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区域性财经媒体虽然"窄",却需要更加宽广的视野. "重财经而不唯财经" 财新传媒旗下核心杂志<新世纪>周刊,是一份纯粹的财经杂志,但在这一份纯粹的财经杂志中,却有很多非财经类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2010年2月26日,在南方都市报的年度新闻奖颁奖典礼现场,当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财经>杂志原主编胡舒立女士走人会场时,现场自发响起的掌声经久不息.笔者深受这阵阵掌声的感染并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这热烈的掌声不仅是献给身为一位知名学院院长的胡舒立,更是献给所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同人.如今,新闻专业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重塑报格的利器.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中国以特色的"中国模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从而不断崛起与发展,并开始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我国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财经周报的<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自2008年由周报改为日报的<21世纪经济报道>和我国第一份跨地区、跨媒体的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这四份财经类媒体在传播财经资讯、深度解读经济动态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发展成为新财经类媒体的佼佼者,在竞争白热化的报业市场中占据了可观的份额.  相似文献   

10.
财经观察是胡舒立担任《财经》杂志主编期间在该杂志的署名专栏,从1998年8月创办,直至2009年11月胡舒立离职,每期必见,历时11年。财经观察是类似于社评的准社评栏目,一直由胡舒立个人署名,不过随着《财  相似文献   

11.
<商业周刊>作为一份全球发行的商业类期刊,始终对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做出及时报道,对重大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与<财富>、<福布斯>并称为美国财经杂志的"三剑客".作为第一本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财经期刊,<商业周刊>以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傲视群雄.本文将<商业周刊/中文版>与我国本土的<财经>作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并通过详细阐述<商业周刊>在我国的成功经营之道,以对我国财经杂志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财富>杂志新近出版了一本新书<财经丑闻(Scandals)集萃>,历数曾经刊载过的诸如安然、AIG高管"奖金门"等种种丑闻报道.除报道本身,作者在报道中进行的思考与事件后续追踪随后附上.  相似文献   

13.
王方 《传媒》2009,(11)
2009年10月,<财经>杂志人事风波发生后,各界议论纷纷,猜测传闻不断,一度演变成极具眼球效应的"新闻事件".当然,作为中国最知名的财经媒体之一,备受公众关注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如何理性、客观地看待、评价"<财经>杂志离职事件"并非易事,要谈此事件对中国传媒业尤其是财经媒体的发展的影响、教训及借鉴意义就更难了.就事论事,笔者认为"<财经>杂志离职事件"的发生,除了金融危机、美国媒体寒冬、中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及时下传媒人创业潮等外部原因外,关键在于杂志自身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4.
2007年3月,<财经>推出网络版,时名<财经>网;2008年1月改版升级,更名为"财经网"(www.caijing.com.cn),从杂志电子版扩充为一个每日实时更新的全原创财经新闻网站.①由此,也开始了<财经>杂志和财经网的互动融合探索.  相似文献   

15.
用"尴尬"二字来形容当前部分区域性财经媒体所面临的境况是不过分的.在目前日益成熟的报业市场,在各地都市报"一报独大"和<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等全国性财经报纸不断扩张"领地"的挤压下,留给地方性经济类报纸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的媒体,读者群不断萎缩,发行量逐年减少,生存已是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6.
业界风云     
《新闻窗》2010,(1):20-20
2009年,《财经》杂志的人事变动闹得沸沸扬扬,更有舆论将之升华到新财经媒体变局的高度进行探讨。自9月底《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等高层管理人员的离职开始,对于财经创始人之一的胡舒立去留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各种传闻甚嚣尘上,11月9日,胡舒立正式向上级主管部门“联办”递交辞呈。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形成与之匹配的、有世界影响力的主流财经媒体, "中国制造"当然得南"中国声音"来阐释.而实际上,就期刊实力和影响力而言,中国的财经期刊与<财富>、<经济学家>等国际权威财经大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的美国为例,也是世界上财经期刊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期刊的办刊和经营理念为中国财经期刊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模板.  相似文献   

18.
创刊于1998年4月的<财经>杂志是一本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现代市场经济进程中的财经新闻刊物.2000年开始凭借推出一系列揭黑报道而轰动财经界. <财经>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为它赢得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读者群以及令同行艳羡的高质量广告客户.<财经>通过举办各种会议活动,成功实现了高端读者与高质广告客户这两部分资源的对接,也带动了杂志的品牌形象塑造和经济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9.
11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就<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举行调研成果发布会,称"中国唯一一家跨媒体财经资讯平台‘第一财经'的品牌商业价值已超过168亿元."这是该研究机构首次就国内财经传媒的发展进行全方位深度调研,并估值打分.  相似文献   

20.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了2008年全球经济动荡,并波及了中国金融市场.本文以2008年英国<经济学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财经"和"商业"两个栏目的内容分析,描述了该杂志在经济危机中对中国问题报道的概况.<经济学人>持续关注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形象刻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并把中国视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拯救者;但由于固有的历史、意识形态成见的影响,其报道措辞和数据来源都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