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黄荆 《新闻前哨》2002,(12):39-39
如何写好人物的闪光点呢?这当然没有什么现成的公式可任意套用。但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抓准人物的心理、心声、行为细节,是写好人物闪光点的关键所在。(1)抓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是展示人物闪光点的重要手段。这有两种方法:一是让人物倾诉自己的所想;二是由作者客观地叙述人物的所想。前者更能体现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真实感人。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一处是这样描述马玉祥的:“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  相似文献   

2.
人物通讯是十分重要的写作形式,把人物写好了,能够起到非常感人的效果,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因此,我们的报刊始终重视宣传先进人物,注意采写好、报道好先进人物的人物通讯,记者、通讯员要把宣传好先进人物、写好先进人物,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这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工作。(一)以往对写好人物通讯,新闻院校的教授曾经强调要写出人物的三个矛盾,即人物与自然的矛盾、特定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自身思想上的矛盾。那么,在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今天,笔者认为人物通讯写作有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选好典型。新时期的人物要…  相似文献   

3.
在通讯中特别是在人物通讯写作中,了要有典型的骨干事例之外,还要运用人物有关的生动有力的情节与细节。俗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精彩的情与细节有无穷的魅力,使新闻作品产生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一、情节与细节在通讯中的地位和作情节是通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通讯、事件通讯中尤为常见。著名记者柏生在谈论通讯采写时说:“通讯与新闻同,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而通讯除了事以外,还要有情节,有镜头,有联想。”(《采写通讯的几点体会》)通讯中有情节,是它有别于新闻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人物通讯里,如果没有情节,那就可能把…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通讯式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通讯的消息,也可以说是用写通讯的形式写的消息。通讯式的消息,我有时也叫它消息式的通讯,也就是用写消息的办法写通讯,这种通讯看起来很似消息。这就是我对这种新闻体裁的“土解释”、“土定义”。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白庆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来概括通讯式的消息:“总而言之,它是用消息和通讯的两种文体交叉的写法写作的新闻文体。它既有消息主题的客观性、严肃性,又有通讯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性。”他还称赞说,这是我在新闻体裁写作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这种赞扬让我有些汗颜,因为这…  相似文献   

5.
“教育新闻是最难采写的,它不像科技有具体成果可言,不像社会新闻容易吸引人。教学秩序按部就班,平稳安定,要在这种平静中发现新闻是需要特别耐心的。”这是现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同志的切身体会(见其著《没有新闻的角落》35页)。的确,教育新闻难采写,而教育人物通讯又是采写教育新闻的难中之难。因为教育界的新闻人物多半靠三寸笔、三寸舌,耕耘在三尺讲坛,难,以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所以,极易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但这些先进人物,在平平淡淡之中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培育着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平凡之中显现着他们的伟大。同时,教育人物通讯,又是教育新闻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更正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2):51-51
以下谈写好人物通讯的第三对关系和第四对关系: 三是写现实与写背景的关系。通讯中的人物是有其成长、发展过程的,他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业绩,是同以往接受党的教育分不开的。透过写背景,因事而显人,事显而人活,没有突出人物现实的作为,就会使人物空泛、抽象,事实不典型,人物就缺少灵气,显得呆板。  相似文献   

7.
第二,写人─—刻画新闻人物。 新闻报道写人有自己的特点。在取材上,主要撷取新闻人物中作为那些有新闻价值的完全真实的事实(信息),不像文学虚构典型人物;在主题表达上,新闻报道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回答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题有着强烈的现时性和政策感。文学则通过典型形象大跨度地体现时代精神。表现手法上,新闻报道以简练的、生动形象的记实手法,刻画完全真实的新闻人物;文学、历史学写人,则从生活的各个方面,细致地刻画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这是新闻报道写人的一般特点。 那么,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好人物呢? 首先,…  相似文献   

8.
许多记都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没分量。的确,优秀通讯的感染力是消息无法比拟的。但实际采写中,往往因为新闻事件本身分量不够、采访不细或囿于其他因素,写出的人物通讯多是平面的。猛一看“版图”不小,细品却味同嚼蜡。其实,在有新  相似文献   

9.
周昶 《记者摇篮》2000,(4):31-31
新闻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一个“新”字,求“新”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以会议为报道对象的会议新闻也应该遵循这一新闻原则。在会议的新闻报道中,如何突出会议的“新闻点”,让会议新闻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我认为,会议新闻要“鲜活”起来,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不能把新闻视觉仅仅局限在会议之中,那样写出来的会议新闻也只能是古板、干巴的一堆文字,没有生机和活力。要跳出会议外,让会议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源,选取适宜的角度,用会议之外但又与会议内容有密切关联的新闻素材来补  相似文献   

10.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11.
广播短消息注重真实性、时效性,它文字少、篇幅短,要把广播短消息写好,不是一件易事,因其短小、信息密集,要比其它新闻体裁更难写。笔者认为,写好广播短消息,要巧选角度,精炼主题,通晓消息结构。  相似文献   

12.
新闻写作的角度,就是指新闻写作时选取或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同样一条新闻,挖掘的深浅和表现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思想意义不同,新闻价值也不同。选择角度既要求符合写作要求,又要注意写出新意,这是新闻"新"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样一条新闻,这个人写可能就枯燥无味,另一个人换个角度写就会引人入胜。那么,新闻写作的角度应该怎样去选择?抓特点,找角度特点,是一篇新闻稿件的魂,围绕特点选角度,就要注意报道对象的特征,写  相似文献   

13.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14.
写新闻评论不像写消息,事情发生了就可以写了,评论的灵魂是立论,立论不仅要有新意、及时、吸引人等等,还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这就是立论不能给人造成理解上差误。特别在强调舆论导向的现实背景下,评论立论的正确确立显得更为重要。下面我通过评阅两篇通讯员寄来的评论稿件,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谢华 《传媒》2000,(1):22-23
人物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课题.要写好人物新闻,就必须注重和掌握人物专访的方法.要写人物专访就要掌握充分的背景材料,选择适当的时机.  相似文献   

16.
一.情在新闻通讯中的地位 人情味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新闻通讯中人情味的有无、浓淡,层次的高低,格调的雅俗,是构成和影响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通讯清汤寡水,没有半点人情味,读者就读不下去,通讯也就没有影响力。反之,如果写人的命运,人生搏击,充满人情味,就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所感染甚至产生共鸣。情是通向读者心坎的通行证,是感染、激励人为之振奋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唐宁 《新闻记者》2001,(5):33-36
A.人物是新闻特稿的主体人物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这句简单的话在我们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每天翻开报纸 ,大量的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 ,都很少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人物。事实上 ,任何新闻都是人造的。每一条消息中都应当有人物出场 ,不见人的新闻是算不上一条好新闻的。举世震惊的兵马俑是一个农民一锄头挖出来的 ;影响全球股市的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的波动 ,是格林斯潘清晨泡澡时的念头决定的 ;每一场战争都是由某个具体的人挑起 ,由一个人下令开火、让很多人生命的付出作为代价。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人物 ,而是…  相似文献   

18.
刘智 《记者摇篮》2006,(5):70-70
通讯被称作报纸、杂志的“重型炸弹”,在宣传、教育读者方面有着其它新闻文体作品不可比拟的作用和效果。这主要取决于它总是通过事实和情节的描写为读者塑造了真实可信的动人形象。因此,要写好通讯,特别是要写好人物通讯,就应该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功夫。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去写,重视从矛盾冲突中深挖其内心,从而表现出他(她)有异于一般人的特征,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的作品有起有伏,不像一潭死水,不是“一张面孔”令人读起来不仅感到贴近生活,真实可信,而且鲜明生动,回味无穷。恩格斯指出:“依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  相似文献   

19.
范敬宜同志讲到《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时说:放在头版头条,是想提倡一下新闻的创新。这条消息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记者要善于发现新闻,而且是不大被人注意的新闻。二、要善于找新角度。如果这篇报道从正面写天津这家工厂如何为国争光、注意质量,就可能写得很一般化;如果不把刘厂长放在这个新闻背景下来写,而是写成一篇人物通讯,也不会给人很深的印象。三、要  相似文献   

20.
记者通过深入的新闻采访,掌握了真实、具体、丰富的新闻事实材料之后,便要进行新闻写作。新闻报道写作体裁主要是两大类:消息和通讯(包括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当记者必须首先把消息写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