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报业的战略目标,同时启动了“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这为报业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为现代传媒产业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报业应如何面对新媒体的竞争与挑战,如何创新报业的竞争管理,数字化将如何发展,这些是所有传媒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用“血雨腥风”形容并不为过:大小军阀连年征战,兵连祸结,生灵涂炭。面对这片惨不忍睹的刀光剑影,刚入中年、一向具有儒家淑世情怀的梁漱溟一面向学一面问政,力图为中国别寻新路。  相似文献   

3.
《记者摇篮》2005,(12):39-39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形成“职业报人”、“职业报纸经营人”群体,中国未来报业发展将由这批人担纲骨干。  相似文献   

4.
2003年10月1日《无锡日报》3版以《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为题刊出新华社9月30日发的由该社记者秦杰采写的一篇电讯稿,该稿劈头一句说:“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众志成城高奏凯歌。”这标题和正文的“开场白”读来让人发懵。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新中国的“华诞”,怎会是祖国的“华诞”呢?显然,作者是将“祖国”与“新中国”这两个词“合二为一”了。  相似文献   

5.
高守建 《青年记者》2006,(19):47-48
“每印一份报纸可给2至4分钱不等的回扣”,面对印刷商开出的条件,广东工商报社原社长黄某和副社长宋某被拉下了水。两人几年间靠“吃回扣”敛聚了224万余元的不义之财,并因此接受法律的制裁。这是2006年3月24日《广州日报》刊登的一篇报道。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报界,中经报团办的两张报纸《中国经营报》和《精品购物指南》是一道别样的风景。报纸办公的地点有点偏,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办公的楼也不高,四五层的模样,记者去的时候正在装修门庭。执行总编“女掌门”李佩钰在记者对面坐下来,面对由机关报为龙头组建的报业集团人士来访时,口口声声“我们与你们不一样,我们不懂报纸”,好像报界的“华山派”与“神教”,而解读中国经营报会发现该报确实有许多体制内报人想不到的办报招数和市场斩获。  相似文献   

7.
地方报纸如何强化“地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传媒观察》2005,(11):60-60
就同一个地区而言,随着近年来新闻媒体事业的快速发展,地区外的其他媒体纷纷伸出“触角”,受众对于媒体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这就意味着地方媒体的竞争将曰益激烈。面对越来越多杀出的“程咬金”和渐渐拥挤的地方报纸市场,土生土长的地方报纸必须扬长避短,从定位、采编等各个方面不断强化报纸的“地缘效应”,突出地方特色,巩固并扩展“势力范围”,成为家乡人爱读的“家乡报”。  相似文献   

8.
杨晓霞 《新闻知识》2001,(10):17-19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10,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会议大厅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北京赢了”“2008属于北京”“神州大地竟夜无眠”。当晚,电视实况转播了这一盛事,屏幕上不断闪出的四个字“我们赢了”最直接地表达出中国人获胜后的狂喜:北京赢了,中国赢了。按照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的界定“北京申奥”这一事件已经成为了“媒介事件”。所谓媒介事件,“是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是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界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  相似文献   

9.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1,(12):14-14
办了多年报纸的人,往往越办越谨慎。因为里里外外、四面八方的人都给报纸写稿,你不知道有没有人是抱着“上报出彩”的念头,把本来不那么出彩的题材,经过浮夸拔高之后.弄得编辑看了欲罢不能,赶紧登出,登出后的结果,自然是招来千夫听指。 回顾中国自革命战争年代创办报纸以来的历史,可以发现,我们的报纸历来具有“表扬”的功能,通过表扬,报纸建立了崇高的威望,在鼓舞士气,引导工作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较而言,资产阶级的报纸更多的是“攻击”,政客互相攻讦,报纸为之张目,借以啸众。 无可讳言的是,由于我们的报纸…  相似文献   

10.
张秀梅 《数字图书馆论坛》2005,(11):F0002-F0002
朋友转发来一篇文章,题目:“美国论坛里评价的中国人”。文中对中国人缺乏诚信与社会责任感、无情与自私、偷懒与缺乏教养,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爷”以及“心智健康”等大加评论。原本经常面对国人的陋习而发发牢骚,但当我面对这篇来自美国论坛的文章时,强烈的愤怒和民族自尊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1.
“主流媒体”的中国情境 近年来,中国新闻界纷纷热衷追捧“主流媒体”,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历史背景的。  相似文献   

12.
网络以下不可阻档之势冲着我们的生活,被人称为“第四传媒”的网络传媒,对传统传媒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面对这一现状和趋势,就传统传媒之一的报纸而言,该如何应对,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依笔者之见,其对策之一是建立我版面快速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3.
读报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版面的报纸,有的只需几分钟即可浏览完毕,随手丢弃;有的却吸引人反复阅读,仔细咀嚼,这其中的差别用读的话讲是某某报或某篇报道“有看头”或“没看头、,这其实就是新闻报道有无内涵的差别,什么是内涵,《辞海》中的解释是:概念中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有内涵的新闻报道不仅反映事物的各种表象,而且在这种信息的整理和组合加工中渗入独特突出的思想成分,这样的报道才使人觉得有看头,随着报业的发展,内涵已逐渐成为报纸在新闻竞争中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敖良飞 《青年记者》2006,(19):57-57
75年前,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拉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作为中国的“国耻日”,这一天应当为所有中国人铭记。然而大多数的地方媒体尤其是报纸,在面对“九一八”这个每年必做题材时,报道被弱化处理了。为什么说是弱化处理呢?  相似文献   

15.
2004年9月9日的《南方周末》刊登《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只是发出了对当代纸媒体传统副刊“没落了”(龙应台语)的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当代纸媒体副刊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精神炼狱:要么向大众化投降,要么在传统学精神高蹈中阵亡。与当代纸媒体的新闻版面强烈扩张相比,传统副刊版面被挤压到报纸的边缘,随时有可能被驱逐出境。面对这种困境,一些热爱副刊、对副刊抱着深厚感情的化人开始反思副刊地位,并从中寻找突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其性格特征,它表现为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那么我们常常面对的报纸有没有“性格”呢?我的回答是:“有。因为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那份报纸怎么样?”“它很严谨”,或者“它很活泼”。这既是读者的评价也是在说报纸的“性格  相似文献   

17.
珍珠是这样生成的—谈编辑人的心理调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有关报刊称, 21世纪的健康主题是心理养生,作为人类文化传播者的编辑人员的心理健康,更应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心理学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人的任何心理活动,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都会有一定的情绪伴随。人的情绪是否健康能比较明显地反映心理是否健康。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高智商不一定会带来成功,而人的“情感商数”,可影响人一生的事业成功与否,情商包括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面对挫折的乐观程度和对他人感情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8.
人们用“海量”一词来形容每日发生的新闻之多。报纸版面的增加,总是赶不上信息量的增长。不管怎么增加版面,报纸要想如同因特网那样无限量地容纳新闻信息,是不可能的。这样说起来,报纸似乎只能走向末路了,其实不然,报纸之所以能以有限对无限,很重要的一条在于:报纸含有编排策划,是信息有序的结晶。 编排策划在办报实践中的重要性,在现代报业中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巴尔扎克老人说过:“智力贫乏的最大特征,就是堆砌事实。”在现代高度发达的通信手段条件下,信息的数量多得让人发愁,问题是面对信息如何处理。当我们拿到一张…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广播电视报发行量的危机现状已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普遍感到那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发行量均是呈逐年下滑的趋势,甚至个别报社已经面临停刊的危险。面对这种情况,各家报社都不同程度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扩大发行量。但在如何正确认识发行量这个问题上,尚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些片面的观点值得思考。例如,有的报社不惜高投入,不计成本地扩大发行量,谓之“拼发行”,但结果是广告创收并没有相应地上去,反而使报社因资金短缺而举步维艰。笔者认为,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切莫盲目“拼发…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体越发达,越要求报纸采编人员走向广博,走向深刻。面对网络媒体提供的大如瀚海、多如牛毛的新闻信息,报纸采编人员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路和发现,要学会借“网”捕“鱼”。这个“捕”是穿插着自己创意、策划、整合、组版、采写、编辑在内的一系列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