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是我去过的最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拍下的照片,也是我认为拍得最好的照片。可每次打开云南之行的作品时,心里都有一种愧疚、有一种痛。因为我拍的照片,因为照片上那一张张憨憨的笑脸。  相似文献   

2.
曹慧民  周凤桥 《传媒》1999,(4):32-33,37
农家女定格历史瞬间 这幅陈列在南京渡江战役纪念馆里的一张历史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既没有枪林弹雨、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惊天动地、叱咤风云的人物,一切都那样欢乐、祥和、平常,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一个记录50年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精彩瞬间:1949年4月22日傍晚,一  相似文献   

3.
从一枚图章说起我有一枚刻着小篆体的方形小图章,带在身边已有三十六年了。在这三十六个寒暑里,有多少随身携带的东西都不知不觉地丢失了,唯有这枚图章一直没离开过我。它经历了太行山上的抗日烽火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硝烟,听见过欢庆土改胜利的锣鼓,也曾庄严地为一些中国共产党员的《入党志愿书》做过认证。今天说起了这枚图章,并不是介绍它的经历,而是借此引出使它诞生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这是从一个摄影记者10万多张新闻照片中精选出的196幅代表作;这是作者冒着危险,历尽磨难,在第一线抢拍到的瞬间精华;尤其可贵的是,作者耗费了40年的时间,终于用照相机纪录下了共和国起步的壮丽史诗。读罢《时盘棋新闻摄影四十年》,我激动不已。深感这些真实反映历史的照片,真是无价之宝!唯其真实,才震憾人心,唯其真实,生命力才最强,也最为珍贵。共和国前进的记录新闻照片是世界上发表量最大、拥有读者最多、影响面最广的一种形象宣传媒介。它是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时代的记录。  相似文献   

5.
深入出精品     
我认为,优秀的、有生命力的摄影作品,都是作者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摄取的。摄影记者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把自己看到的受了感动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处于萌芽状态,但又是生活中最富有典型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事物迅速地通过摄影报道加以反映,去推动事物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前进。 摄影记者是靠新闻事实来拍照片的,到哪里去找最新最活最有生命力的新闻事实呢?只有深入观察和直接感受瞬息万变的生活情景,捕捉闪耀着时代光彩的新闻照片。这样触景生情拍出来的新闻照片,才富有现场感,充满着生活气息,情景交融、增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闻摄影事业发展很快,我们有了一支比过去更庞大的新闻摄影专业队伍与通讯员队伍.从拍摄的照片看,无论题材、体裁与表现形式都比过去深刻、多样、生动.随着突发性,事件性新闻增多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闻摄影照片.但在报纸上发表的非事件性新闻照片中。仍有相当数量是“千人一面”、“似曾相识”.这些照片,说它是真的,又透着假,如果说它是假的,却又有过这样的事实.真真假假,看了以后,总感到它与现实生  相似文献   

7.
在报刊上刊登的非事件性新闻照片中,有相当数量的照片“千人一面”、“似曾相识”,说它是真的,又透着假,说它是假的,却又有过这样的事实,真真假假,总感到它与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我把这些既不算是照片“绝症”——假照片,却又能让读者提出疑问的各类真真假假照片中的毛病称之为新闻摄影的“常见病”,并把它的“病因”归类试析如下: 一日按图索骥。这  相似文献   

8.
报纸插图照片是报纸固有的和最基本的一种照片运用形式。翻开报纸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报纸在最初运用照片的时候,是首先从插图照片开始的。后来报纸照片的画刊,各种栏目等形式的出现,都是从插图照片演变和发展的。因此,探讨一下报纸插图照片的运用问题,很有必要。报纸的插图照片在报纸上是紧密配合某一报道中心、消息、通讯、特写的。一般地说,插图照片在报纸上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从属于某一具体的文字报道。插图照片的作用在于使文字报道更加具体、形象、  相似文献   

9.
三张全家照     
我曾在甘肃省档案馆看到过两张民国时期甘肃饥民的照片,是在冬天,地上残留着积雪,乞食的灾民们挤在一起取暖,最触目惊心的是两张照片上都有几个人如沙蚀了一般,只留下了几个似乎被风吹走后残存的一点影子,更增加了照片的悲凉,似乎饥饿连他们留在照片上的样子都夺去了。我面前的这张全家照也是一副饥民图。讲究宗族制的中国历来喜欢拍全家福,以显示祖孙几代几世同堂繁衍生息子嗣不断,穷人富人都如此。而这一张不是全家福,照片上除过苦难还是苦难,甚至连“全家”都谈不上,因为女主人已死去。照片摄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这一年,…  相似文献   

10.
不懂残缺     
徐斌 《新闻实践》2012,(12):F0003-F0003
这是一组来历不明的照片,没有标题,没有出处,甚至没有作者。我在网上再三查找,惟一关于它的注脚是——2011年度最佳照片之"最坚强"(还有最坑爹、最无畏、最父爱等)。它的"颁奖词"是:"虽然他不懂什么是坚强,不懂什么是残缺,但是他却知道面对自己的亲人露出最温暖的微笑,他不是刻意让亲人安慰,而是坚强已经和他并肩同行,不离不弃。肢体上他是残疾的,但是内心中他比我们都要强大。"  相似文献   

11.
报纸上的照片有两类,一是新闻照片,二是艺术照片。有一些照片来稿,说它是新闻照片却时间、地点、何人、何事等不清;说它是艺术照片,可它的用光、构图、意境又较差。这些照片的作者对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差异,还不太了解。笔者想就两者的区别谈谈几点看法。一、新闻照片是用照片形式出现的新闻报道,它的本身是新闻。艺术照片,它的本身是艺术作品。但它们都是以摄影手段来表达具体可视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又都只能是事物整体的某个部份和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个瞬间。  相似文献   

12.
摇船小姑娘的背影照片陈列在南京渡江战役纪念馆里,题目叫做《我送亲人过大江》。画面生动地记录了50年前百万雄师过大江历史性场面一个小小的侧面:1949年4月22日傍晚,那位长辫小姑娘在她父亲(图中左一)、妹妹(左四)陪伴下,摇着载有十几位解放军战士的小船,向长江南岸驶去。虽然这小姑娘背着脸,但人们能想象出她那坚毅的神情,能感受到当年的军民鱼水情和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全力支持。因此,许多观众在这张  相似文献   

13.
我有一张1949年的老照片,尽管已经过去60年,照片已经发黄,但它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珍贵的纪念。  相似文献   

14.
瞬间与永恒     
照片是一种直观记录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图片。进行照片档案整理工作近一年来,我从这一幅幅带着人间沧桑、世事变迁的照片中看到了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虽然经我手整理的照片不下五千幅,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组照片。 在我整理的照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平民生活的,自然镜头也没少瞄准上海的弄堂。弄堂——一个代表着上海平民生活的名词,相信每一个上海人都最熟悉不过了。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在,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觉得很遗憾。照片上的弄堂虽然是四五十年前拍摄的,而且也不知其名,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工农业图片报道中,虽然出现过许多好照片,但是有些报道和群众的要求确实还有距离,从内容到形式还都比较枯燥、呆板,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一是由于记者片面地理解“抓中心工作报道”。例如,报道增产煤炭,许多摄影记者都去拍摄掘进的情况,跟着报纸上就不断地出现清一色的“打眼”和“剥离”工作的照片。农业图片报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另一个原因,是记者  相似文献   

16.
徐斌 《新闻实践》2014,(1):F0003-F0003
看到这张照片,第一反应是忍俊不禁,第二想起的是一句古话:老虎头上拍苍蝇。谁胆大包天,敢拍这只胆大包天的苍蝇?这张照片被列为路透社2013年度最佳照片,我对它有三层意思要说。第一是反差。反差导致的戏剧性,是一切艺术引人入胜效果的法宝。这张照片的反差首先来自两个主体“身份”的悬殊:一个是世上最有权势的人,是森林里的“大老虎”,一个是最卑微最猥琐、人人可举手消灭的小苍蝇。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贫困山区,拍摄上千篇穷孩子想上学的照片,但最使人心动的是一位小女孩那渴望上学的希望目光。 1998年湖北发生特大洪水,几百名摄影记者在抢险一线拍摄了上万幅照片,但武汉晚报邱焰拍摄的“母女之情”成为最具感人的照片之一。 两幅照片都是重大题材,两幅照片视点却又那么小,两幅照片有众多记者拍过,给人留下记忆的也就是这几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引发了千万人的同情带来了“希望工程”,“母女之情”唤起了万众一心战胜百年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业务》在去年第十二期和今年第三期上登了洪克同志的《略谈报纸上的插图照片》和《报纸照片运用形式的多样性》二文。对这两篇文章的某些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现将我的肤浅见解发表在这里。第一,洪克同志在这两篇文章中,对什么是报纸插图照片有了较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凡是报纸上的绘画和照片,从广义上来说,都称之为插图。  相似文献   

19.
(1)数码小品摄影小品是一种常见摄影题材,它要求摄影者用微观的眼光去看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在多年用胶卷创作小品的过程中,我拍过汽车车体上的反光,拍过斑驳墙皮上的蜗牛,拍过荷叶上的晶莹水珠......但是我明白,这些照片得来多么不易。在外奔波一天,...  相似文献   

20.
我开始从事编辑工作的时候,颇有“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气概,一位老编辑套用一句俗语指点我:“红笔人人会握,巧妙各有不同。”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当过编辑、记者,办过几种刊物,下放劳动过,十年前又回到编辑岗位上。随着经历渐多,这句话在脑海里越刻越深,我又屡次把它转赠给编辑新手。这句话容易讲,但要真正领会它的丰富内涵,还得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