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师:今天在校门口的“一日常规考评表”上看到你们班同学得到了很多笑脸,看来,你们是非常棒的!正好我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笑脸。(投影出示《成长卡》)看这里,想不想得到这些笑脸?生:想。评析:老师善于观察,灵活机智地开发和运用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从校门口的“一日常规考评表”上的笑脸,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成长卡》上的笑脸,如此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开课,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师:能不能得到?还得看你们在“认真倾听、愉快合作、细致观察、大胆表达”这几个方面的表现!有信心做到最好吗?  相似文献   

2.
罗素早就指出:“艺术要使儿童过上美好生活。”杜威也强调:“教育即生活的观点。”生活是一种财富,儿童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都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力与创作素材。由于儿童自我回忆和结构能力的薄弱,儿童对自己生活观察行为的调整能力显得不足,对生活的观察十分散乱,不能主动地去观察一些有意义的题材。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儿童的艺术观察力,  相似文献   

3.
生:老师让我们写观察日记,说生活是写作的来源,但我觉得自己的生活确实有些单调,往往是“上学—放学—做功课—看电视—睡觉”一条线。  相似文献   

4.
“一个学生不能在写作时才意识到自己是个作者,要时时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作家贾平凹说过的一句话。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可见,只有善于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美文。  相似文献   

5.
张先生     
主题二:校园写真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体,它似乎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看,但只耍善于体验,勤于观察和思考,也会常写常新。丰富多样的校园生活是一个重要的写作资源,关键在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大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为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第三、四学段做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有创意不等于胡思乱想,其前提是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以及观察的多角度。  相似文献   

8.
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这是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写出鲜活的作文。  相似文献   

9.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校”,这是匠心独具的论断。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完全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竞争日益剧烈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鼓励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生活、理解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习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理解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快乐。要让数学学习真正地“活”起来,必须努力让数学走进生活,焕发出数学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除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也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安全。北京大学叶朗教授将现代化带给我们的问题概括为三个失衡:“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现代化专家则称之为现代化的困境、现代化的弊端或现代化的陷阱。在“风险社会”概念的提出者、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看来:  相似文献   

11.
陈宇 《现代语文》2014,(10):126-127
认知能力是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现象及社会百态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应该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不能敏感的观察和感受生活,是没办法进行写作的。 一、观察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具体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它在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鲜明而具体的印象。就高中生写作而言,观察力的培养是前提,没有好的观察力,无法捕捉住生活,而没有生活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写出什么文字。”鲁迅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罗丹告诉其学生、著名诗人里尔克的诀窍是这样一句话:“观察吧,除了观察还是观察!”足见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张文军 《教师》2013,(31):89-89
一、看生活,悟生活 习作也是艺术,艺术更多的是要给人美感,生活中处处充满美,小学生虽说年龄偏小。生活阅历浅,但是他们的童稚生活世界同样丰富多彩,同样富含哲理与韵味。在教学中,我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如:笔者在低年级上的一堂习作课《会变的水果》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3.
周凯 《青年教师》2006,(4):56-57
离开网络电视:就像生活没了灯 过了7天“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日子,史英婕的生活大多是发呆、看书、逛街、打电话、睡觉,她感到“郁闷”“痛苦”,甚至“大骂而且特讨厌那个出主意要做这个调查的人”。活动结束后,史英婕就开始疯狂地看电视和上网,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甚至打网络游戏打到凌晨5时。  相似文献   

14.
家长在开放日中究竟应该看些什么,做些什么,我认为简单地讲就是“三看两改”。“一看”:看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掌握幼儿在日一日的活动内容,细致地观察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方法、教育机智等综合素质,进一步了解幼儿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二看”:看幼儿的发展,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通过活动幼儿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三看”:看差距,家长要有目的地观察、比较,寻找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的差距,找出原因,以便在家中有针对地进行教育。通过“三看”…  相似文献   

15.
一、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学生怕写作文,一是心理问题,二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能力欠缺。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因此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深入观察和了解生活,给他们创造积累素材的机会。只有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投入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一、丰富生活积累。多听多看 1.留心观察 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首先要解决“言之无物”的问题。为此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让学生投入精彩生活的怀抱中,用眼睛随时随地拍摄自然界中亮丽的风景,听一听自然界的美妙之音;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的行为举止、神态外貌;注意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通过耳闻目睹去体会生活的无穷乐趣,并及时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17.
简单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真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简单的生活和心情上的海阔天空。”这句话使我如梦初醒——原来我们对生活牢骚满腹,是由于我们生活得太过复杂、欲望难以得到满足,被外物所累。事实上,平淡隽永的生活才是我们真正的财富。当然,简单的生活并不是如佛家般的脱离红尘,而是像陶渊明一样的“心远地自偏”;不是如庄子般主张“绝圣弃智”“擢乱六律”,而是一种“淡香始觉花更艳”的韵味;不是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而应是“宠辱偕忘,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恬淡……  相似文献   

18.
一、缘起:两道习作训练题引发的差异 周末,我们把班上学生分成两组,布置了不同的习作练习:一组观察家里一天的生活情况,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另一组看电视、听广告语言,听完后记录下来。两天后,我将这两组学生的习作进行了对比,意外地发现:观察家里一天生活的习作训练,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语录     
正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没有工具则精神不能发挥,生活无由表现。观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合乎实际生活,只需看他有无生活工具,倘使有了,再进一步看他是否充分运用所有的生活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需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  相似文献   

20.
银兰花 《课外阅读》2011,(7):286-287
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到头疼的是面对作文题“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有的学生干脆走捷径,抄袭算了。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不善于观察。鲁迅说过:“作文第一需是观察”。而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把学生的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写作实践性、真实性、趣味性和生活性。这就求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