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全神贯注》这篇课文。学习之前请你们看一幅照片,照片上是一件非常有名的雕塑作品。同学们有知道的吗生:(一部分学生举起了手)这是罗丹的《思想者》。师:真好。谁能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罗丹的情况。生:我知道罗丹创作一件作品做完以后让别人来看,人们特别赞赏他作品中的那只手。但是他觉得这只手有些喧宾夺主,就把那只手砍掉了。师:好,你讲了罗丹的一个故事,罗丹创作的那件作品是《巴尔扎克》。(出示投影片:罗丹头像)你看这就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板书罗丹)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雕塑艺术,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许多…  相似文献   

2.
罗丹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主义、对中世纪基督教艺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人文主义等传统是非常地欣赏和推崇的,但我们在挖掘罗丹作品的内涵和精神时,却发现其作品是极具现代性的。罗丹没有做传统的傀儡,他以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敏感思想,把握住了时代的变化,变革传统,变革学院派创作思维,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给现代雕塑以启发,在古典雕塑和现代雕塑之间,罗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他的作品既具备雄厚、真实、科学的理性,又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精神气质体现出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因此,罗丹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自身的精神产品,更代表西方雕塑发展史的高峰.分析罗丹的作品,借以加深我们对雕塑的理解,以及对空间的把握和对美的认知,同时也加强对自然内在之真实的探索,以及对艺术的本质和生命的探索、发掘.  相似文献   

4.
我一口气读完了人民美术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罗丹艺术论》。它是一部别具一格的美术理论书。罗丹思想的记述者——葛赛尔的散文诗式的语言确实对读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细腻地描绘了罗丹所处的艺术化了的自然环境、住所和罗丹制作雕塑作品时的情态。他不仅较系统地表述了罗丹的思想,而且也使我们逼真地看到了罗丹的性格与爱好。罗丹善于思索和不停顿地工作,他具有炽烈的艺术感情和创作热情。这对于我们  相似文献   

5.
多彩的反思     
韦瑞玲 《广西教育》2005,(1B):55-56
罗丹提及其著名的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投影:罗丹的雕塑作品《思考者》和笛卡尔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兰的作品《思考者》。他的动作告诉我们他在干什么?(生:在思考)再往下看,这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相似文献   

7.
王慧群 《课外阅读》2010,(11):193-193
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堂之美是教材之美与教师智慧完美融合的艺术体现,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与作者同哭同笑,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情感冲击中领略作品的思想之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拉奥孔雕塑和罗丹雕塑为例,分别分析了莱辛眼中的拉奥孔雕塑和罗丹的艺术论,从美的定义和二者美与丑的观点,比较两种艺术思想在雕塑上的差异,指出差异的原因,并论证它们在艺术思想上各有侧重。他们都以美为最高规律,这种对美的规律的追求是所有时期艺术创作的共同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9.
教材解读,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教材究竟该怎样解读。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用心思考,才能艺术地解读教材。罗丹一生创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雕像.“巴尔扎克像”就是其中杰出的作品之一。罗丹舍弃一双“举世无双”却“突兀”的手.使巴尔扎克雕像因此而更具艺术感染力,成为罗丹雕塑作品的传世之作,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界的一段佳话。罗丹大胆地舍去精华,收获了精彩。这“舍”“得”之间的智慧。不正是我们教师解读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定位时所迫切需要的吗?  相似文献   

10.
有件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就是罗丹的雕塑《思想者》。那雕塑的情景的确发人深思——一个全裸着的男子正在苦苦地思索,由于想得极深刻极遥远,浑身的肌肉皆做紧张样儿。那么,他在想什么呢?有一天走来五个人,围着那雕塑猜了起来。  相似文献   

11.
美感与艺术     
《学语文》2005,(11):37-38
[题目设计] 艺术的门类繁多,建筑、工艺、音乐、舞蹈、雕塑、绘画、书法、戏剧、电影等。观苏州园林,我们会领悟到隐逸超脱、寄情山水的情趣;赏罗丹的《思想者》,我们会觉得它浑身的每一块凸起的肌肉都酝酿着智慧的情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们会感受到逆境拼搏、震撼心魄的力量;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我们则会有太多太多的喜怒哀乐从心海涌出,为古人,甚至为今人,包括自己也包括周围的人……  相似文献   

12.
庄严的生命     
罗丹的著名雕塑《思想者》曾带给许多人无限的遐想。这尊刚劲中透着凝重的雕塑,凝结了创作者思想的音符。而李瑛老师的这首诗,则道出了内心对《思想者》独有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雕塑和罗丹雕塑同为艺术史上两座不朽的高峰,都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均是雕塑的优秀范例,但二者处在不同的环境、时代之中,显现了古典和现代雕塑艺术的各自魅力。希腊雕塑力求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美;而罗丹的雕塑更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缺中发掘出力与美。  相似文献   

14.
孙伏园曾经问鲁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说中自己最喜欢哪一篇,鲁迅说最喜欢《孔乙己》。鲁迅的短篇小说艺术成就都很高,为何他偏偏对《孔乙己》情有独钟呢?反复阅读这篇饱含鲁迅先生心血的作品,我终于理解了先生偏爱的原因,因为这部作品处处体现了先生匠心独运的构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罗丹。这位被誉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他的作品《吻》、《思想者》和《雨果》等。穿越了百年时空,至今仍然在深深地打动我们。在google中输入他的名字。发现查询结果竟高达24800项。也就在追忆这位大师的过程中。记者无意间认识了一位与艺术家罗丹的汉译名完全相同的中国少年。他在网上建有一个很漂亮的、富有想像力的个人主页http://www.loveluodan.com,他的网页点击率日平均数为1000人次左右:他现在还是一名大三学生.他是参加高职考试进入大学的:他在同学中间有很高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6.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以上这段文字摘自梅子涵先生的《一辈子的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这段话中我读懂的是责任。童年是短暂的,优秀的作品是少量的,为了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避免和经典擦肩而过,我们有责任把真正优秀的作品推荐给我们的孩子;童年是美…  相似文献   

17.
姜晟颖 《中文自修》2007,(11):28-29
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是欧洲雕塑史上继米开朗琪罗之后最具世界性影响的雕塑艺术家。他是古典主义雕塑的最后一位大师,同时又为现代主义雕塑开启了新的道路。他认为雕塑是一种"凹陷和隆起"的艺术,在把真实与理想在人体中结合在一起之时,总是在努力寻找光和影的效果,并作为内心紧张与情感之不可把握性的表达。在被他艺术灵感点燃的石头上,人的欲望、生命的激情、精神与力量流转不已,美由此奇迹般创造了人自身。  相似文献   

18.
以对法国雕塑家罗丹的青铜雕塑《欧米哀尔》的解读,阐述了西方现代审美机制中"以美为美——以真为美——以丑为美"的逐级嬗变过程,透视出现代艺术中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审丑"文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丑"从尴尬的他者文化身份向现代艺术中心的地位转变。  相似文献   

19.
多彩的反思     
罗丹提及其著名的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师。高尔基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人的创作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而这种形式也就是这样一种力量,能唤起人对自己的创造才能感到惊奇、骄傲和快乐。”这句话也适用于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涵盖着美的因素,堪称艺术的创作,而在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涯中,对自身创造艺术的才能与价值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因而也就缺少了对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20.
<正>到湖南,当然要去张家界看看奇山秀水。在天子山云清岩处,有一景点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贺龙公园。进入公园,只见巨大的贺龙铜像巍然屹立:浓眉大眼,八字胡须,右手小臂抬起,握着烟斗,微笑注视着石峰峭壁,形象逼真。贺龙身穿军大衣,身旁是一匹昂首挺立的战马。当知道铜像作者是著名雕塑家潘鹤时,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伫立铜像前,久久不愿离开。笔者不是读艺术专业的,也不懂绘画,可知道雕塑是一门造型艺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过大型雕塑《收租院》、《农奴愤》。《收租院》集中再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而《农奴愤》则揭露了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滔天罪行,热情歌颂了百万农奴的斗争。尽管几十年过去了,脑海里的印象仍然是深刻的。后来从书刊上浏览过西方一些雕塑作品,总被其艺术魅力所倾倒——第一次看到断臂《维纳斯》时,既惊叹她的精致,更感叹她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