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似乎有些"举步维艰",其原因在于一线教师缺乏或拒绝自我改变,特别是思维认识的改变.作为一名有过类似经历的高中历史教师,在不断反思中才有认识,这种"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线教师缺乏或者部分缺乏科学的课程观(课程理念).将历史学科课程观与一线教学工作以及高考备考脱节甚至对立起来,目前来看是一线历史学科教学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状.历史教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随着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好奇和热情也逐渐减退.取而代之的是对新课程教学的困惑。笔者现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罗列如下,以求教于各方行家。  相似文献   

3.
笔者积十五年高中历史一线教学之经验,以为对于刚刚大学毕业走上高中一线的青年历史教师而言,想尽快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感觉,早日向成熟型教师转型,以下方法也许比较可行和有效. 一、学会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知识和经验的课程资源,促进历史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课程的基本内容总是源于生活,并存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范围中.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时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策划人语 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其中一点就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换句话说.“教师即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起来了.才能使“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得到更好地实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策划了本期专题。这组文章.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引领,又有具体可行的方法指南;既有专业研究人员理论文章,又有一线教师的经验体会。相信这能对广大一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引发了课程设计领域深层次的矛盾与困惑.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将教师固定在“被动承受者”的角色,教师生活在课程设计中被迫“归隐”,课程设计缺乏对教师“生活世界”必要的关注,难以体现全部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改变课程设计遗忘教师日常生活的状态,重点在于对教师日常生活参与课程设计效能的明晰。关注教师生活的全部,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位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近两年在参加国家级课题及“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实验、及我校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课程实践范式由“接受式”走向“参与式”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其扮演的角色不再是“教书匠”.而是课程全程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成为课程参与者和实践者的过程中,其必须要有与参与课程实践相对应的课程能力。但是,在实践中,教师仍缺乏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能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教师的课程实践中生成的教师的课程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在教学、教研与考试的夹击下,一线教师举步维艰:教学变成了知识的传授和问题解法的分析,教研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考试的反复复习使学生在“思路明、方法懂、计算错”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许多教师“望生兴叹”之余,倍感教书凄凉,久而久之,成了纠集于心中的结.  相似文献   

9.
中专业学生“最喜欢的(学)课程及原因”调查结果表明,学课程受欢迎的原因主要在于任课教师.其次是课程本身特点、学生个人爱好与社会因素。这说明,要提高学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素养,改善师生关系,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  相似文献   

10.
“科学探究”已成为实施新课程以来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科学探究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线教师总结了许多探究式教学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在看到许多可喜现象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自身学习与实践.就探究式教学的一些认识谈几点看法,与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11.
井永莉 《甘肃教育》2011,(14):20-20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只能扮演“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教学中按照课程的严格规定,亦步亦趋.很少有发挥教师自主性的余地,教学缺乏生命力,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学生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向”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适应“课程要求”,学得痛苦。  相似文献   

12.
杜威领导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主张“儿童中心”,这是他对师生关系的新见解,但这决不代表杜威对教师作用的否定。课程改革想要取得成功.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关键。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角色.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方式上有全新的认识,并做出相关的改变。杜威教育思想中的教师观.对今日我国的课改仍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路阳  郇红 《新课程研究》2010,(4):43-44,5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通过对陕西省安康市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一理念已深入广大中小学教师内心。对课程开发重点的认识。小学教师认为应该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课程开发”,中学教师认为应该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学历水平的教师对在学科教学中实施课程开发原因的认识也不同。所有教师均认为影响在学科课程中实施开发的首要因素是缺乏培训所导致的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无疑要靠教师不断“充电”来实现。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应该怎样更好地发展?如此等等的话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既为一线老师所关心,亦为将“发展中学历史教师的胜任力”视作办刊宗旨之一的本刊所关注。当然,我们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应仅止于知识的更新与丰富,而是还应包括对教师的信念、动机和使命的理解,因为单凭知识状况的改变是很难克服所谓“专业主义危机”的,何况教师胜任力本身就不是任何单一能力的指称。选登这组笔谈文字(出自教育部2007年秋季高中历史新课程研修报《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第12期),旨在引起广大同仁对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探讨。我们也期望更多的同仁能够用好《中史参》这一平台,把自己在读、思、做等方面有助于专业成长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都写出来,供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15.
黄河清 《广西教育》2006,(1B):21-23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从宏观上看,当前新课改面临着发展中的三个瓶颈问题:一是高考制度滞后,二是教育法制滞后,三是教师研究滞后。这无疑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问题。作为实践层面的一线学校和教师个体,从我们自身来反思,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课堂教学中理念与行动严重脱节。究其原因,我认为,我们缺少怎样解决“高位理念”和“低位实践”落差问题的研究与行动.即如何把隐性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日自修课下班辅导,一学生随意地问:“老师,你会写甲骨文吗?”“那可不会!”尽管回答理直气壮,但心气虚的发慌。联系每每遇到学生“老师,我问一个课本以外的问题”时的尴尬,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的我,再度切身体会到——历史教师不是那么好当的.特别是新课程、新学生形势下的历史教师。那么怎样才能化难为易,笔者认为关键还在教师本身,在于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学识技能。  相似文献   

17.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从学科专家到一线教师,都在为推进历史学科的改革、提升历史教学的效度积极探索,出现了不少较有影响的课堂教学模式,“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18.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实施中学历史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基本、最常用的凭借工具。自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以来,实行“一标多本”既实现了历史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的重大变革,也使中学历史教科书成为历史课程专家、教材专家尤其是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改变的是课程,动摇的是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能否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还在于广大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是否有了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主要问题是德育实效性差,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德育研究缺乏实践关怀。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实践访谈和调查,了解一线教师对目前小学德育课程的态度与认识,揭示存在的问题,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建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