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不善于从生活中提炼习作的题材,因此习作内容空泛、不具体、词语贫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记叙不生动,缺乏真情实感。出现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老师在习作的方法与指导上有许多不当之处。为此,改革习作教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我市不久前举办一次习作观摩课活动,参赛教师围绕教材内容自行选择上课内容。由于习作表达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有关,单一的教学情境、过度的教师指导、过高的习作要求等多种外在因素也常常干扰和左右着学生的习作思维。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老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就是习作,无话可说,空话、假话、大话在学生的习作中屡见不鲜。我觉得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由于学生没有将习作和生活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正好班里要调位,我借机把习作训练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习作实践中感受到习作不是为了“应付差事”,而是生活的需要。原本打算只进行一次习作训练——《关于选择同桌的申请》,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出现了我未曾预料的情况。于是.我又安排了一次习作训练。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完成新课标要求,就必须在习作材料上下大工夫.我们时常看到,许多学生由于没有习作素材而东拼西凑,许多内容由于脱离生活实际而捉襟见肘.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帮助学生找米下锅,解决学生的习作之源是目前作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提起写作文,学生害怕,教师也头痛,特别是许多小学生对写作文有一种恐惧心理,害怕写作文,不愿意写作文。看到这些现象,作为一名教师内心也很是着急。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让学生的习作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充分相结合。从而唤起学生对作文教学的兴趣,才能达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习作案例教学的构想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往往采用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按教师提供的题目要求进行写作,而这些题目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因此,无法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写作方法的介绍也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与习作案例进行,往往是把教师对习作的感悟、体会和方法抽象地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对习作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畏难情绪,使习作教学走进一个“假、大、空”的死胡同里,学生常常感到“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这种习作教学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出“习作案例教学法”,并运用到苏教版第九册《习作6》看图想象编故事训练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学生初学写作,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会,感觉没啥可写,或对自己没有信心,一写作文就想套用"作文大全"之类的辅导读物中的内容,或将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或凭空编造假故事。这都无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会使学生越来越讨厌习作,害怕习作。《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作文,本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在习作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小学中高学段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但笔者经过深入课堂教材习作指导调查发现,一些教师对教材挖掘不深,一味地强调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的要求,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不多,忽视学生的习作兴趣,造成大多数学生挖空心思,勉强应对写作。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教材习作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支点,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引领他们会写、乐写,  相似文献   

9.
习作教学中,由于习作目标太过笼统,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课堂习作没有方向和重点,各单元、各年级之间缺乏连贯和梯度,因而习作教学难题多、效益低。  相似文献   

10.
说真话、抒真情是我们长期习作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为使学生能说真话、抒真情,作了许多探索和研究。放眼学生的习作,说一些套话甚至编一些假话,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大有人在。让人看后并不被所感动。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多鼓励学生感受生活。积极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真正使学生敞开心扉,说出心理话,抒发出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我校地处广州市海珠区东部的城中村,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氛围等因素,许多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一提到"习作"就皱眉。而对于老师来说,最难的莫过于让本来已后进的孩子喜欢上习作。为了研究这个师生都"犯难"的问题,尝试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传统习作进行DIY,让习作教学由"难"转"易"。  相似文献   

12.
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老话、套话,是小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而没有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老话、套话连篇,却是小学生习作的常见弊病。这除了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材料的能力不强外,和学生是否具备生活体验密切相关。有了相应的体验。作文才能情真意切;反之就可能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13.
教学生写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怎样指导学生习作,是语文教师应着重思考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一、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习作教学的前提条件。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写作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产生沉重的思想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就失去了兴趣,当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提出这样的要求: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纵观目前小学生习作现状,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教师教学导向的偏离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表达的不是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整篇文章给人"假"的感觉,具体表现在立意、选材和语言三个方面。下面就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小学生习作中的"假"。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回到学生生活中去,使学生从习作实践中真实地感到,习作是生活的需要,不仅将来要用,而且现在就有用,教师必须通过这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习作情感,使他们乐于习作。那么,如何让小学生习作回到生活中去,真正变成学生生活的需要呢?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主题 对不少语文教师来说,习作教学始终是个头痛的问题,要想在习作教学方面有所成绩更是让人煞费苦心。翻阅近几年来我校学生的作文,不难发现:胡编乱造、肆意抄袭、东拼西凑已是司空见惯,毫无新意可言。《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是啊,只有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因此我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求学生注意留心我们身边发生的事,要求他们写出真实素材的同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感想实实在在的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7.
由于阅读量少、见识少,造成农村学生在习作上的先天性不足,加之教师引导方法单一,致使学生习作之时兴趣全无,写作过程如同挤牙膏,成为一场痛苦之旅。在这样状态下呈现出来的习作,只能有形无实、无病呻吟。如何依据农村学生现  相似文献   

18.
习作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始终得不到突破性提高,原因之一是感悟能力很差。感悟是写作的决定性因素,是连接生活、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一座不可缺少的桥梁。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悟就是写作的生命。没有生活感悟的习作绝对不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相似文献   

19.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使他们不再怕作文呢?一直以来许多老师都在积极地探索着、实践着。众所周知,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就低段的习作要求明确提出:应以激发学  相似文献   

20.
又到了习作的时候了,仔细看看第四单元习作要求,是“写一件感人的事”。我决定精心指导,让学生的习作都写得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于是,我结合本单元课文,大讲特讲如何捕捉感人的细节,如何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如何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暗自佩服自己作文指导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