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2.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山东省临沭县临沭镇第一小学刘桂云“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  相似文献   

3.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物理的魅力和艺术感。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和理解能力,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尤如一剂“催化剂”和“调味剂”,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主动参与的需求,产生主动探究的行为.悬念设置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笔者的实践策略是:新课导入时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学重点、难点处设置悬念,促进理解,拓宽思维;课堂出现“冷场”时设置悬念,调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结束时设置悬念,课尽意未尽,思不止.  相似文献   

5.
章回小说和编剧本惯用“欲知详情,且等下回分解”的手法,情节到了紧要关头,往往来个“急煞车”,引而不发,使读者或听众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即悬念心理.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具有巨大的潜能,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因此,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寻找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常是教学魅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因此,优化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效率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创设优美的问题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心智活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一旦学生在学习上产生这种心理需求,会使学生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从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从而表现出数学的无穷魅力和艺术感。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9.
井娅 《考试周刊》2009,(46):69-70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悬念心理,寻找设置悬念的契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本文将结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10.
纪雪珍 《农村教育》2002,(10):64-64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知不满足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1.
设置“悬念”,是文艺创作的一种技巧。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惦念或想象,激发人们的兴趣,产生一种非了解个水落石出不可的紧迫心情。在数学教学中,若能根据教材,恰如其分地运用“悬念”,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这必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进行了探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  相似文献   

14.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能完成或者不满足而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从而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  相似文献   

15.
设置悬念是章回小说和编剧本惯用的手法,情节到了紧急关头,往往来个"急煞车",引而不发,使读者和听众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即悬念心理。学生如在学习中产生这种心理,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因此,巧妙地设置悬念是数学教学中教学魁力的一种表现。一、设疑,激发思维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激疑。激疑要先设疑。通常利用新旧…  相似文献   

16.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一、设置悬念,唤起创造意识 好奇心是儿童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的心理基础,是激发其不断进行钻研与创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设置悬念,不断激发和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神秘感、追求感、探索感、创造感。例如:在教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  相似文献   

18.
悬念本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技巧之一。而借用到讲课中,也能造成学生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对教学活动产生强烈的诱惑力,激发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始设置悬念,能迅速地把几十个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组织教学作用;课中设置悬念,使教学过程波澜起伏,回旋跌宕,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课尾设置悬念,能给学生留下深长的思索、回味,既可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又可为下节课作好孕伏和铺垫。尤其在小学阶段,悬念的运用,更适宜小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那么,在小学数学…  相似文献   

19.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指学生对所研究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它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增强记忆力,促使学生进入更为深层次的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把握契机,精心设置悬念,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那么,怎样设置悬念才合适有效呢?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导入设疑一石激浪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其学习热情,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增强兴趣,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认知兴趣浓厚和求知欲强烈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要努力创设教学情景,不断设置“问题”或“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要让更多的学生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