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其文漫灭”作何解?教材注:“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课文这样注解,仍来解释清楚“碑文”之“文”与“残存文字”之“文”有何区别。其实,“其文漫灭”的“文”是“纹”的通假字。“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火,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课文对“其文漫灭”是这样解释的: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且作了补充: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不难看出,课文对两个“文”的理解实际上是一致的,即“文字”。粗略看来,注释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我们仔细斟酌,就发现也有不妥当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课文对"其文漫灭"是这样解释的: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且作了补充: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不难看出,课文对两个"文"的理解实际上是一致的,即"文字".粗略看来,注释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我们仔细斟酌,就发现也有不妥当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文”“文”之辨安徽省宁国中学汪秋明(游褒掸山记)(高语一册)有这样一句话:“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也犹可识曰‘花山’。”(教参)翻译说:“有块石碑倒在路旁,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了,只是从碑上残留的文字中还可以辨认出‘花山’二字。”读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三期《既已“漫灭”何又“可识”?》一文,谓统编语文教材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一句的注释错了,认为句中的“为”应读作“谓”,“为文”就是“谓文”指“标明山的名称的文字”。按,此说甚误。  相似文献   

6.
“文”字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一句中的两个"文"字,有不少人认为难以理解,现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据《说文解字》解"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  相似文献   

7.
《游褒禅山记》中有这么一句:“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1983年版、1987版、1990版教材对“其文漫灭”的注释均为“碑文模糊、磨灭”、其中“其文”释为“碑文”,“灭”解释为“磨灭”,这都不难理解,还有“漫”字呢?“模糊”与“漫”字没有关系,“漫”的意思注释没有体现。其实“漫”字的解释并不难,查阅普通的辞书也可找到“遍(全、都)”的义项,而成语“漫山遍野”更足以表明“漫”字与“遍”的关系,那么“其文漫灭”直译便成了“碑文全都磨灭”。既然这么容易解释,直译句意也很清楚,为何编者对“漫”字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在直译意思之外又加上“模糊”二字呢? 其实编者也有苦衷:“漫”字若落实为“全、都”那与“独其为文犹可识”就互相矛盾;而后一分句又明确写道“独”有“花山”二字可辨认,那么碑文“灭”的就不是全部,但能辨认出来的“花山”当也不甚清楚,于是编者便把这层意思概括为“模糊”,而加到前一分句“灭”的前  相似文献   

8.
邢雯芝 《现代语文》2006,(11):111-111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丈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9.
高级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七单元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课本上有注解:“只有从它仅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看完注释,做学生的糊里糊涂,留下一串串疑问。怎样让学生明白王安石推断的原因呢?得从“华”、“花”二字说起,还要联系文章开头、中间、结尾三处文字详加消化。 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才分开而用,分开而读,“华”  相似文献   

10.
先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开头一段文字: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11.
碑文辨     
王安石在其名篇《游褒禅山记》中提到一块石碑。对于这块石碑,文章用了十四个字加以描述:“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这一句话,由于前后用了两个“文”字,颇为费解,因此目前发行的各种有关的古代文章选本几乎都有详细注释,一般都将“漫灭”释为“模糊不清”,将前一“文”字释为“整篇碑文”,将后一“文”字释为“单个的字”,将“为”释作“仅有”、“作为”、“残留”等。这样,全句的意思就是:“碑上的字迹都已模糊不清了,只有花山二字还可以认  相似文献   

12.
<正>王安石的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的首段有这么几句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第四段又照应了几句:"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课文这两段要表达的意思,现在普遍认为有两层:第一,由"仆碑"才得考证出"华山"应是"花山",并由此想起因古书散失,后世人以讹传讹,使得"华山"的  相似文献   

13.
一、学习要点了解本文“于”“其”的用法和因事见理的写法。认识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道理。二、自读指要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带点的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音“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2、本文“其”用得很多,阅读下面带“其”字  相似文献   

14.
一、“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注文说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按:这里的盖字并无大概的意思。由于这句话是绝对肯定判断,不是或然判断,所以根本不应有大概一层意思。王安石先说“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是提出了音谬的确证,怎会反说他的判断只是盲其大概,自打折扣呢?而且后文中他又再次断言“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并且文章由此而引出另一个主题:“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音谬的判断是这一主题的立论基础。如讲为大概,仅作或然判断,就削弱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严密关系。“盖音谬  相似文献   

15.
肖相国何者,沛丰人也〔1〕。以文无害〔2〕为沛主吏掾〔3〕。【注释分析】〔1〕:〔索隐〕:“按:《春秋纬》‘肖何感昴精而生,典狱制律。’”(分析:《春秋纬》者,纬书之一种,内容是对经书而言,用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  相似文献   

16.
一、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新编高一册《游褒禅山记》)其中“盖音谬也”一句,课本注为:“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此注值得商榷.其中“盖”字.课本说是“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极是;说“有大概的意思”,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句话是肯定判断,不是或然判断,故根本不应有“大概”一层意思.文章先说“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提出了音谬的确证,怎么反说他的判断只是言其大概、自打折扣呢?而且后文中王氏再次断言“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并且文章由此引出另一个主题:“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音谬的判断是这一主题的立论基础.若讲为“大概”,仅作或然判断,就削弱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严密逻辑关系.“盖音谬也”意思是:(这是)由于音读错了的缘故.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收录有《六国论》一文,其中对“终继六国迁灭”一句中“迁灭”如此注解:“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相似文献   

18.
释“碑”     
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古时,人们把立于宫、庙、殿、堂门前的用以识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柱称为碑。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丽:拴)于碑。”那时的石碑上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的意义。后来,在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旁树立石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只是行葬时使用的一种工具,没有文字,也不具有纪念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在这些石碑上刻字记事,作为纪念或标记,因而产生碑文。这种碑文在秦代称为刻石,如李斯峄山之刻。汉以后始称为…  相似文献   

19.
〔原文〕余尝①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②,心眼既不专一③,却漫浪④诵读,决⑤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⑥。心既⑦到矣,眼、口岂⑧能不到乎?(选自朱熹《训古学斋规》)〔注释〕①尝:曾经。②子:子通“仔”。③专一:专心一意。④漫  相似文献   

20.
"其文漫灭"一语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对它的注释,时下流行的版本大同小异。如:1.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于在春先生翻译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是这样说的:"上面的文字模糊不清。"(见1980年版第三编第146页)2.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袁诚先生主编的《高中文言文学习辞典》也是这样告诉读者的:"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