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子》认为“贫富无度”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不能制定和执行“调通民利”政策。因而国家要采取薄赋轻征、取用有度和“轻重”之术等政策,尤其夺富予贫的行政手段,实现“贫富有度”。这些思想对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管子·揆度》篇提出了大夫已散其财,万人得受其流;国之财物,尽在贾人;国无游贾,贵贱相当;五官之数,不籍于民;富能夺,贫能予;以寡为多,以狭为广;乡吏视事,葬于公壤;五其本,远近通的思想,对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适当消费、繁荣经济、运用杠杆、调节经济、管理商业、财政收入、鼓励生产、开发资源、优抚到位、体恤人民、外贸经济、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3.
《管子》中蕴含了丰富的分配思想,“均地分力,与之分货”是对当时的分配制度的改革,从而解放了生产力:“取于民有度,不夺民财”是要求适度分配,而“贫富有度”是对公平分配的最好诠释,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管子》的分配思想对于我国现今的分配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管子》、管仲对司马迁的思想影响:第一,司马迁与管仲都是行大义不羞小节之人;第二,司马迁继承了管仲及《管子》以富为荣、以利为重的经济思想,并认为“平准”在经济学上的意义源自《管子》;第三,在重民、爱民思想上,司马迁吸收借鉴了管仲及《管子》思想。试图于儒、道之外追溯司马迁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论《管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管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章沧授《管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一部重要的著作,它的内容繁富,思想广博,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哲学诸多方面;它的文学价值较高,妙思宏词、文约旨精、事核言练、语气清雅,堪称“天下奇文”(宋张《读管子》)。然而学术界却偏重于思想内...  相似文献   

6.
《管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一部著名的子书。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各个领域。笔者不揣浅陋,试对《管子》中的为政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人。一、发展农业,藏富于民农业是国家之本,在我国早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更是如此。所谓“民以食为天”云  相似文献   

7.
先秦货殖思想家中,对货殖“取予”思想有独到见解的,首推白圭,其“取予以时”思想最具代表性。老子的“欲取固与”思想,孔子的“惠而不费”思想,管子的“形予实取”思想,也体现了“先予后取,以予为取”的精髓。先秦贷殖家白圭及老子、孔子、管子的“取予”思想,独具中国特色,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富国安民”是《管子》的思想核心,也是管子为之奋斗的总目标。管子提出十条“富国安民”之道,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对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有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儿所谓的“精”,指精气,犹《管子·内业》所谓“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而《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此言“有情有信”,语本《老子》;“无为无形”,则进一步推衍为不可知“道”。“有情”即“有精”,“精”、“情”二字古本  相似文献   

10.
一、全面认识中国文化《大学语文》对所选的文章以类相从 ,思想内容相同、相近、相关的课文放在一起 ,意在于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形成完整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如《孔孟语录》孔子和孟子的话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通过孔子和孟子的一些经典性的名言 ,使人了解影响我国历史两千年的儒家的思想。课文后面的提示加以分析 ,孔子强调“仁爱” ,孟子强调“仁政” ,从修身到治国 ,其仁义的思…  相似文献   

11.
1903年2月11日刊登于《新民丛报》第25号的《管子传》并非梁启超一人所撰,而是他与投稿人汤学智的“合著作品”。虽然该文较之1909年的《管子传》,无论在篇幅字数,还是思想内容上,皆逊色不少,但它是梁启超将管子纳入其学术视野的肇始,亦即其管子研究的开端。同时,文中所体现的政治倾向,也是此时期梁个人思想的真实写照,故1903年《管子传》颇值重视。  相似文献   

12.
《论语》作为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历来注解阐发者众多,又因时代和文体的特殊性,歧解也颇多。《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之,主要有四种观点,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本文认为“得”的语义指向为“处”和“去”,即以“不以其道”、“得之”各为一读,句意便通晓达畅。  相似文献   

13.
《管子》政治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以取天下和安天下为目的,以争取民众为手段的辩证性君民关系理论;二是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辩证性思想因素;三是法治主张中的辩证性思想因素;四是对外事与外战的辩证性认识。儒、法、道、兵四家对《管子》政治辩证法思想都有明显的影响,但以儒家的影响最深刻,影响的方面也较多。这与“齐法家政治思想乃是全书总的统系脉络”之说有所不合。《管子》的天论和哲学辩证法是其政治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当谈到基础教育理论时,不少人会给它冠以“务虚”之名,理由很简单,因为它“形而上”,《周易》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其实,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西方,我们所谓的教育家本质上都是哲学家,其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是融为一体的,这为基础教育理论的“务虚”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历史根基。但当科学研究成为学术的规范,基础教育理论一词投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理论成为教育之后缀,  相似文献   

15.
《管子·轻重》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管子》是先秦诸子中名著之一,它假托管仲之名,记述了管仲的思想及其施政主张。该书在战国时已广为流传,《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但《管子》此书,并非出自管仲之手,乃管仲之后,经过多人编写增删修改整理而成。宋代叶适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作”(《叶适集》),此论极  相似文献   

16.
《管子》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典籍,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管子》之道表现在治国理念上,是以仁义道德为内涵,以礼法为形式,把礼治和法治结合起来,法教统一。相对于先秦诸子而言,其学说不仅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而且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管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将道具体化为精气,认为人的身体与“精气一惠惠相关,并以此来回答《老子》关于人怎么能认识天道以及如何认识天道问题。因此“身体”成为理解其“精气说”一个重要的角度。本文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围绕身体和天道(精气)的关系,对《管子》的“精气说”进行一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共同富裕是历史唯物论的范畴。第一,贫与富出现在阶级社会里,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生活普遍性的一对范畴。贫只是通过富(非贫)才表现出来,没有贫也就体现不出富,反之亦然。在无阶级社会里没有贫富之分,更不存在贫富概念。这如同阶级、国家、革命等概念并不见之于无阶级社会一样。然而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才有贫富及其概念。由于私有制等等的缘故,贫富演化甚烈!结果社会“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了①。既然社会趋向贫穷的普遍化;那未从心理上说,消灭两极分化,向往并追求富裕的普遍化,自然是历…  相似文献   

19.
《管子》混先秦诸子典籍中颇有份量的一部。郭沫若先生认为“《管子》书乃战国秦汉时代文字之总汇,其中多有关哲学史、经济学说史之资料。道家之言、儒家者言、法家者言、名家者言、阴阳家者言、农家者言、轻重家者言,杂盛于一篮……”张岱年先生则更为直接地指出:“《管子》基本上是一部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著作,具有自己的中心观点。这中心观点就是法教统一,或者说兼重法教。”迄今为止,“管子学”已经遍及哲学、经济、政治、法学、教育、军事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近期由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乐爱国先生的《管子的科技思想》是从科技思想的角度对《管子》做出研究的—部力作。  相似文献   

20.
享有“太康之英”美誉的陆机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在创作和理论上皆有创获的文人,钟嵘《诗品》将陆机置于上品,评骘甚高。但因其评语意赅而言简,内中确指,令人莫衷一是。今在诸家研究的成果之上尝试对《诗品》中的陆机条的相关字句作寻根究底的探索,以期能探本得源,明其实旨。笺证中发现所谓“文劣于仲宣”、“不贵绮错”皆非字面所指,而是褒贬参半,这无疑是与钟嵘所崇尚的诗歌美学思想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