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少年科学》2007,(2):18-19
"鹦鹉螺"号已经差不多在海底了.科学家们将花4小时在从海底火山中喷出热液体的"喷泉"附近工作,这些是热液矿床的喷了口或是黑烟喷口.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大洋中最黑暗的角落.……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作者二十多年砂矿工作的经验,蒐集了国内近三百处海洋砂矿床(点)五十余种矿床类型划分的资料,比照国外同类型矿床,结合我国矿床特征,提出了新的海洋砂矿分类原则,矿床工业类型、成因-形态类型、成矿时代类型和保存类型等的划分系统,以及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一、两种不同的大陆架概念 地理学上的大陆架,是指大陆领土从海岸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向海洋方向倾斜延伸,直到坡度突然变陡的转折处为止的那一部分海底平坦区域。 大陆架同大陆是连续的整体,是大陆地体向海洋自然延伸部分,和大陆相依相偎,其地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与大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大陆架是大陆江河的归宿处,陆源沉积物堆积不停,水质肥沃,浮游生物繁衍,海底平坦,为鱼虾产卵、索饵、越冬的良好场所,所以世界上著名渔场,往往就位于此。据知大陆架生物总量为深海大洋的15倍。大陆架底土蕴藏大量砂矿,如南非大陆架的金刚石砂矿,阿拉斯加沿海底的砂金矿,印尼、马来西亚浅海底的锡砂矿。更埋藏数量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西亚的沙特阿拉伯就是世界上大陆架产油最多的国家。大陆架以其富饶的资源,赢得“聚宝盆”的称号,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大陆架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杜鲁门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1945年9月28日就发布《大陆  相似文献   

4.
《生物学教学》2011,(12):69-69
据中国军网2011年7月3日援引新华社记者报道,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于2011年7月1日开始执行第22航次第6段科考任务,未来半年将在太平洋中脊上寻找海"黑烟囱"争取发现新的热液硫化区。"黑烟囱"是海底热泉的喷口,位于海底热液硫化区,状如烟囱,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而得名。海底"黑烟囱"及热液矿床的发现是海洋科学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热液矿蕴藏金、锌、铅、汞、  相似文献   

5.
海水又苦又咸,而淡化海水成本高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缺水的人类应该怎样向大海要淡水?人类能不能像开采石油那样从海底开采淡水?答案是肯定的,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确实存在淡水资源,而且不久前.我国在浙江省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打出了一口淡水井,此举开创了我国海底探水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蔚蓝深邃的大海,神奇莫测的海底世界。如果能到海底“龙宫”里去走一遭,该是多么令人神往的趣事啊。早在公元前460年,波斯王泽克西斯一世曾用了一个著名的希腊潜水员西利斯,从沉没海底的船只中打捞起无数的金银财  相似文献   

7.
据勘探,海底石油约有1350亿吨,占世界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 5%。如此丰富的海底石油资源,是怎么形成的呢?海洋中有大量鱼类、软体类动和其他浮游生物,这些生物死后,遗体同江河带来的泥沙一起沉积在海底,形成“有机淤泥”,日积月累,有机淤泥被一层层掩埋起来。因为某种原因,这些地层不断下降,有机淤泥越积越厚,越埋越深,到最后同外面的空气隔绝,形成一个缺氧环境,加上深层温度和压力的作用,有机质便被厌氧细菌分解,最终形成石油。但此时的石油还只是分散的油滴。因为气候变迁,海洋中形成的沉积物有时候颗粒较细,颗粒间孔隙很小,形成页岩、泥岩;…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地的近海海底,蕴藏着一种像普通冰那样的固体物质,它可以燃烧,因此被称为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气体,它主要来自海底腐烂生物体和海底火山的喷发等。据研究,1立方米可燃冰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天然气的能量。它的储量丰富,清洁高效,被认为是人类未来理想的新型能源。不过,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方法,而且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因为可燃冰只能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稳定存在。由于开采不当,引起井喷,或者地震、火山喷发或洋流经过而使海底出现大量暖水或海底压力…  相似文献   

9.
“超越教材”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理念,强调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育因素,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渠道的拓展与语文素养、人文品质的全面提升,因而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最嘹亮的主旋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难发现,其中的诸多做法有失偏颇,试举例分析之:一、乱花渐欲迷人眼语文课程最应当遵循的规律是语文学习规律,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然而,在当今“超越教材”的理念倡导下,为了体现对教材的超越,不少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把大量冗余信息与过多非语文活动纳入了语文教学的范畴,语文课堂也随之变得热闹浮泛、缤纷陆离起来,形成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例如:有位教师执教《海底世界》时,就多次拓展教学内容。简单的导语之后,便开始让学生谈谈海底有什么。当学生谈到海底有会发光的鱼时,教师便让学生看课件——教师搜集到的各种会发光的鱼以及它们各自的发光部位;接着谈海底的动物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教师又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叽叽“”汪汪“”嗡嗡“”啁啾”等各种动物的叫声;接下来了解海底动物的活动方法,师生又一同观看了大量动画图片;剩下的时间里,还看了海底的各种植物、各种矿产以及矿产如何开采等等。...  相似文献   

10.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一个矿床是否适宜地浸开采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在研究东北某铀矿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水文地质试验,进而对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做出了地浸开采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一、采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我国解放初期,采矿学科在我校只有一个专业,学习内容包括:地下开来及露天开采、煤矿开采及非煤矿床开采、矿山建设、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经济等。后来,逐渐分解为地下开采、露天开来、矿山建筑、矿井通风与安全等多个专业,而且将煤矿开采与非煤矿床开采分离,学采煤的不学非煤矿床开采,学非煤矿床开采的不学采煤技术。每个专业各设置课程,自成体系。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面向煤炭工业培养人才。这种模式培养人才弊病甚多:专业面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适应发展的创新能力差;课程设置低水…  相似文献   

12.
一、采矿工程专业主干课程(采矿学)教学内容改革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实现六个结合:即煤矿床开采与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相结合;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相结合;采矿与机电相结合;采矿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采矿与岩体工程相结合;采矿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对于列入课程体系内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其中改革力度较大的是采矿学课程。我们正在编著的《采矿学》融合了原专业课程采煤工艺学、煤矿开采学、矿山压力及其控制、采矿系统工程、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特殊开采、露天开采等七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在知识结构上进行…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甲烷水合物的分子结构,相平衡特性,海底地层中开采与发掘等课题,并对日美等国在开发海底新能源甲烷水合物的研究与采掘情况作出介绍.  相似文献   

14.
你以为海底是一个平静、和谐、冷寂的世界吗?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处在激烈的跳荡、奔突之中。海底火山便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科学家统计,在海洋中约有1万多座火山,仅在太平洋海底高度超过千米的火山就有3500多座。这是前苏联科学院海洋地质研究人员对从海洋中采集到的火山岩石标本研究后证明的。海底火山只有少数坦露出海面而为人们肉眼所见,更多的  相似文献   

15.
可燃冰     
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有一种可燃气体和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因外形与冰相似,故得名“可燃冰”。这种可燃冰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气候寒冷致使矿层温度下降,加上地层的高压力,使原来分散在地壳中的碳氢化合物和地壳中的水形成气水结合的矿层;二是由于海洋里大量的生物和微生物死亡后留下的遗尸不断沉积到海底,很快分解成有机气体甲烷、乙烷等,这样它们便钻进海底结构疏松的沉积岩微孔,和水形成化合物。可燃冰年复一年地积累,形成延伸数千里的矿床,已探明的储量比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的储量还要大几百倍。目前,开发技术问题还没有解…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甲烷水俣物的分子结构,相平衡特性,海底地层中开采与发掘等课题,并对日美等国在开发海底新能源甲烷水合物的研究与采掘情况作出介绍。  相似文献   

17.
这个“黑烟囱”已经有14.3亿岁,它能够喷“金”吐“银”,形成海底金属矿藏,还可能和生命的起源有关。  相似文献   

18.
水底挖掘机     
水底挖掘机德国科学家研制了一种可在6000米深的海底开采矿产资源的水底挖掘机。研究人员计划主要将其用于收集锰结核──由锰矿石形成的圆形“卵石”,这种锰结核在一些地区铺满大洋底部。水底控掘机可半自动操作,其独特设计的履带不会损害海底生物。目前,该装置已...  相似文献   

19.
在找矿勘探中岩石测量目前已广泛使用,应用最多而有显著成效的矿种有:铜,铅、锌、钼、汞、镍、铬、银、金、铀等.其矿床类型包括各种成因的热液矿床、矽卡岩矿床和岩浆矿床等.本文谈谈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在找矿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科技知识     
诱人的海底世界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是海底最重要的矿藏。科学家估计,海底石油的储量占全球石油总储量的1/3以上,在大陆架浅水区就储藏着1,100亿吨的石油。近年来,海底石油的勘测和开采已由近海的大陆架向深海区转移,并在海深大约3,582米的海渊里发现了含油沉积层。这充分说明,大海深处也有石油!要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