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的平衡     
回想自己的读书历程.教过我的老师可以说不下二十位。但给我烙下深深的痕印.至今还影响着我的老师.却只有两位。他们一位给过我“表扬”.如春雨滋润心田;一位给过我“批评”.如五雷狂轰脑顶。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平衡     
回想自己的读书历程,教过我的老师可以说不下二十位。但给我烙下深深的痕印,至今还影响着我的老师,却只有两位。他们一位给过我“表扬”,如春雨滋润心田;一位给过我“批评”,如五雷狂轰脑顶。 一位是英语老师。英语早读课,我迟到了,满头大汗地站在教室门口。她走了过来,关切地问:“什么原因迟到?”我说:“起来迟了。”她看着我,用略带批评的口吻说:“你呀,就是有些懒;要是你肯努力,是会拿第一的。”就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至今催我奋进。我从心底里感谢这位老师,并从此振翅奋飞,时时不忘力争第一。 另一位是语文老师。也是在早读课,刚响了预备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想像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和动力。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然而,教育的现实却是,这种源泉性的想像力在一些教师机械死板的教学工作中给扼杀了。某教师让低年级小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学生有说:“我心里很难过”、“我身上很难过”、“我日子很难过”的等等,老师听了颇为满意。但是当一位学生说:“我家旁边的小河很难过”时,老师大不以为然,一口便作了否定。听到此事,笔…  相似文献   

4.
罗刚淮 《师道》2012,(10):29-31
“老师,给我换个位好吗?我不想跟xx同桌。”“老师,我和小a坐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她帮我补习数学,我帮她补习英语,你为什么要把我们俩分开?”“老师,给我家孩子排个好座位行吗?”做过班主任的老师一定经常遇到类似这样的要求。座位本身不具有教育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却常常被赋予一定的教育价值,于是,择位常常成为学生和家长不自觉的意识。那么,学生对座位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一、学生视点  相似文献   

5.
中学时期,我有一位教书认真严谨、工作扎实条理的班主任老师。因为调皮和与老师的意见相悖,我曾受到过严厉批评,老师正告我:“不要张扬,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满脑子奇思怪想,要听老师的话。”但我没有完全做到。若干年届,我和我的老师成了同行,后来又都从事教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6.
离开学校久了,可师生情意如陈年老酒,随着年久而愈发醇浓。当年教过我们的老师,都已入耄耋之年。说来有趣,常与我联系的老师之中,潘逊皋先生竟是从来没给我们班上过一节课的老师。1956年,我上北京二中。小学的语文教员刘老师在我接到录取通知书后,高兴地说:“二中好哇!有一位潘先生,是‘国文台柱’,学富五车,跟他学习,一辈子受益。”为此,我还专门查了词典,弄明白什么是“学富五车”。进了二中,了解到潘先生教高中,这是一位个子不高、相貌和善、略带口音的老师,他特受学生们的尊重,原因之一是有“神童作家”之誉的刘…  相似文献   

7.
我曾经向教师推荐过一个“借分”的故事,是说一位平时学习很不卖力的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考了59分,他希望老师再看一下他的作文,是不是可以加上1分。语文老师是一位非常高明的教师,她没有轻易地拒绝这位学生,而是在与这位学生协商后借给了他1分,但与他约定,他必须在下一次考试中以10倍的分数将这次借的分“还”给老  相似文献   

8.
这篇课文学过了吗?北京特级教师王有声有一次,我在学校礼堂上公开课,接待西北各省市来的几百位教师.课后座谈时.一位老校长的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王老师,这节课本身的诸多优点,大家巳经谈了许多.”老校长语调平和地说,“我感兴趣的是这节课的‘道具’.如...  相似文献   

9.
案例一:某私立中学一位老教师给《钱江晚报》写信,信中说到:“有一次双休日,我坐校车回家人多车挤,有的中学生没有座位,刚上车就听到学校领导大喊:所有的老师站起来,给学生让座!钱老师一下子愣住了。因为在我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只有中学生给老师让座,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老师要给学生让座的印象。或许是我的观念旧了,真的“落伍”了;或许自己是孤陋寡闻,因为这种现象在公立学校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0.
张巧 《教师博览》2004,(4):12-14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我一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能碰上一位人生的良师,但我真的希望每一位老师都有“灵魂工程师”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11.
流沙 《家长》2003,(Z1)
一位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向我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他幼年的时候,母亲让他向一位老师学艺。老师拿来一张纸对他说:“墨,用我的;纸,你可得自己拿钱买。”老师指着一张宣纸又说:“一张纸5元,每天来学艺时,你一定要带来。”5元钱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他回家对母亲说:“这纸太贵,我不去学书法了。”可是,母亲却给了他5元钱,让他带给老师。老师收了钱,拿出一张宣纸,在上面写了一个字,然后对他说:“你跟着我写。”他觉得这纸来之不易,不敢随便下笔,因此用心揣摩着老师的写法。在母亲的支持下,他每天带着5元钱给老师。为了…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而且这种探索和创新永无止境。近一时期,笔者听到和遇到的一些教育趣事,进一步验证了一句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学生身上多赚点“利息”一次语文考试,有位学生得了59分。他找到老师说:“您就再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老师说:“作文绝对不给加分,但是,我可以把总分改成60分———我借给你1分。不过,你可要想好啊,这1分不能白借,还要利息的,借1还10,下次考试我要扣掉你10分,怎么样?要是觉得不划算就不要借了。”学生咬咬牙说:“我借。”…  相似文献   

13.
记得有一次,我与孩子们玩耍嬉戏,玩得正起劲时,一个小朋友跑过来,迫不及待地 报告说:“老师,冬冬骂你啦!”我觉得奇怪,不相信地随口问道:“怎么骂的?”“他说知 道你的名字,喊你×××。”我笑着对他和身边的孩子说:“冬冬没有骂人,老师和你们一 样,都有名字,小朋友也可以喊老师的名字呀!”孩子们小声地重复着我的名字,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十分快乐地又追逐玩耍起来。之后不久,幼儿园来了一位新老师,班主任将她 介绍给孩子时,很具现代意识:“新老师的名字叫王丹丹,小朋友可以喊他‘丹丹老师’” 。这称呼新奇、浪漫、…  相似文献   

14.
从教数十年,亲身经历过、目睹过很多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情感教育,我以为那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没有太深的感触,而真正使我受到震撼的,却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那是一个周一的上午,最后一节自习课,我们办公室的几位老师正在静静地批改作业,门外轻轻走进来一位中年妇女,我们几个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这是一位我们都不陌生的学生家长。因为她的儿子在王老师班里,学习成绩差,经常违反纪律,而且最近还逃学。对她的到来,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她略有不安地坐到了王老师身边的椅子上,低声说:“老师,又要给你添麻烦了。”“没什么…  相似文献   

15.
肖华 《教育文汇》2005,(7):39-40
某小学,上课预备铃响过,一位语文教师匆忙走上讲台。他习惯性地扫视一圈.略一低头,发现讲台上有一只黑漆漆的瓶子;再一看,原来里面挤着一个个小蝌蚪。我想不少教师都遇到过类似的棘手事,而处理方式不一。那么,这位老师该会有什么“招”呢?请看这位老师在一篇“教育叙事”中所记——  相似文献   

16.
我正在办公室办公,给我们班上课的一位老师带着我班的马铭宏来办公室,轻轻地对我说:“这孩子真不像样。我过你们教室时,发现一个女同学在哭,一问是他打了别人。那女同学抽抽噎噎地说:‘他把裤子脱了,让我看他……我不看,他就打我。’”我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同时也感到很吃惊。孩  相似文献   

17.
耿桂美 《师道》2007,(5):5-5
那年暑假,随着一声“老师,我来看您了”,迎面走进来一位漂亮女孩,她是我三年前教过的学生。 “老师,我考上了徐州地质学院,我是来感谢你的。” “老师,你还记得吗,那次我没考上实验班你对我说的话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老师,我记得一本书上曾经这样写过:“人与人的碰撞,会产生各种各样情感的火花,如亲情、爱情、友情等等”,我想,您和我们——您的这班学生之间的碰撞就产生了一种缘份,这种缘份就叫作:“师生情”,您同意我的这种说法吗?老师,您知道吗?曾经有人问过我,最喜欢上什么课?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语文”!听您讲课,我从不感觉枯燥、乏味,而是越听越想听,越听越觉得津津有味,您心里总是有那么多故事,有那么多妙语佳句。我曾经这样想过,老师是位知识渊博的人,我无法估计她心里到底还“藏”着多少知识,多少本领,我只希望能够把她…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妈妈”是我们步入人生的第一声呼唤,那么“老师”便是我们开始成长时的第一个台阶。在每一位曾经或正在做学生的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位或几位对他(她)的成长产生过很大影响的老师。9月10日,又是教师节。此时此刻,让我们想起了——一个难忘的老师衡瞻:张老师是我最好的班主任。在我没衣服穿时,她将家里的衣服拿来给我穿,这让我觉得温暖极了,感觉不到“离家”的恐惧。她是我最敬佩的老师。谢生辉:黄老师让我感受到了从没感受过的母爱。在生活上她常常对我问寒问暖。冬天她给我送被子,还为我织了一件毛裤,每每想起这些我都会热泪盈眶。许…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我跟朋友谈起班上那些“教不好的学生”,朋友给我讲了一个他小时候“赖作业”的故事: “我小学时,作业从来不做,是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坏孩子。五年级,班上调来一位新老师。第一天, 我就因为作业没做,被课代表拽到办公室,老师问我:‘真的没做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