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漆增江 《新闻天地》2006,(6):I0002-I0002
1961年2月成立“新宁县公路养护队”,负责本县境内207国道和1864、1846两条省道的养护;1969年,接收部分重要县乡道后,更名为“新宁县公路段”;1997年10月,更名为“新宁县公路管理局”。新宁县公路管理局是邵阳市公路管理局直管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现负责新宁县境内国省公路干线及重要县乡道共275.195公里的养护与管理。全局共有干部18人,干部职工总数227人,专业技术人员35人(中级以上职称1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人(中级以上职称6人)。退休工人138人。局下属办公室、政工股、财务股、安机股以及公路养护所、路政大队、路桥公司三个二级机构。  相似文献   

2.
某行政干部曾说:“下一步得弄个职称玩玩。”一年下来,人家果然弄了个高级编辑的桂冠儿。 某企业承包人也曾说:“下一步也得弄个职称玩玩。”一年下来,人家果然也弄了个高级经济师的红帽儿。 “弄个职称玩玩,”怪好玩的,于是我也想玩几句蹩脚的文字。 这些年来,社会风气时好时孬。有的人削失了脑袋投机钻营,在权上发了,有的人练快了手脚违法经营,在钱上发了。宦海的搏击和商海的摔打,使之成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老手和惯家。他们虽然也享受到了征服的愉悦,但也隐隐觉得连续作战的疲惫,于是便想弄个职称玩玩,调一调休整时的味…  相似文献   

3.
书业内外     
“核心期刊”该打假了 据《文汇报》报道:核心期刊原来是国家为了区分和规范学术水平提出的关于学术期刊的分类,但是现在逐渐成为评审职称、研究生毕业的一个准绳,核心期刊也因此随着“需求”的增多日益“膨胀”。业内专家指出,越来越多的核心期刊不仅让人对它们的学术水平大打问号,而且成为一些杂志赚钱的招  相似文献   

4.
“我非常珍惜自己的无形资产,而且要努力使其增值。”这是我一个朋友最近对我说的一句交心的话。我觉得这话说得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是经济学里的专用名词,把这两个词的意义引申到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身上是一种借喻。我们可以权且认为,一个人的“有形资产”指的是其身体素质、自然年龄、工作资历、职业、职称、职务等等,而“无形资产”指的是其思想、理论、道德、专业知识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或一个人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有人说,“权威权威,有权就有威”。这话实际没有道理。权力是一个人职权范围…  相似文献   

5.
有位名人说过第一个将女人喻为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而第三个则是“蠢才”。 按照这一说法,如今新闻媒介中出现的“蠢才”该是够多的了。且不论这些文章选材的雷同,构思的模仿,只要留心看看一些标题,就足以使人望而生厌了。 其一:《……也要“打假”》。如《文凭也要“打假”》、《“农民”也要“打假”》、《希望工程也要“打假”》、《新闻也要“打假”》……现在又有人写出《“打假”也要“打假”》,这势头似乎一发不可收拾了!  相似文献   

6.
张涵 《兰台内外》2007,(2):17-17
2000年,国家人事部对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统计的数字是: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共157.3万,占总数的5.5%,每万名技术人员中,有研究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11人,而一些发达国家均接近或超过100人。高层次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人才战略实施、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着重提出了“实施系列培养工程,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职称评聘工作应予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延之 《图书馆论坛》1995,(6):58-58,79
我国正处在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时期,市场机制的建立,人事制度的改革,迫切要求加快图书馆职称评聘工作的改革。任何变革的动因都来自于变革对象的某些不适应,目前图书馆职称评聘工作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计划职称。所谓“计划职称”就是上级主管单位对下级单位的职称评聘层层下达计划指标。尤其是中高级职称,一个市级图书馆可以评审、呈报多少职称、呈报比例是多少,其主管单位人事局、文化局都下达了阿拉伯数码指标。这样一来,由于指标限制一些符合条件的人员,只好望“标”兴叹,势必影响人们的工作热情;…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周刊》2008,(3):24-25
2008年的第一场“火”来自一个意外发布的“绯闻事件”,胡紫薇“揭”张斌第三者的事件,瞬间点燃全民的“八卦”热情。在大家津津乐道种种绯闻是非时,却越来越少人提及“婚姻”之于家庭双方的界限。“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成为中国现代都市中的一种“流行”。当“流行”慢慢成为“正常”时,我们发现,这一代人的婚姻已经到了一个该反思的节点。我们的焦点集中在35—45岁、受过良好教育、收入颇丰的“中产”家庭。当车子、房子、孩子、位子,一切的奋斗目标有了眉目,随之而来的却是迷失和无所适从。面对日渐平淡的感情和新的诱惑,“婚姻”在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挣扎。  相似文献   

9.
凡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没有人不想当名记者。然而,名记者不是自封的,是业内人士和社会公认的。要想成为名记者,不是资格老、职称高、有几篇好新闻、获几个奖就可以称得上的,它是一个综合指标。很少有一家新闻单位有意识地去评“名记者”,而名记者却又客观地存在着。说老实话,每一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的“名记者”。  相似文献   

10.
王典辉  王鸿 《新闻天地》2008,(11):65-65
医院概况:宁乡县人民医院创建于1939年,是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兼名宁乡县红十字医院,附设宁乡县120紧急救援中心。2004年12月~2005年1月医院整体搬迁新院开业,实现了宁医历史上的新跨越。新宁医按三级医院标准设置,占地面积18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规划病床800张,现开放病床584张。设有职能科室19个,临床与医技科室35个。现有高中级职称人员370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1人,副高职称人员86人。  相似文献   

11.
《传媒》2000,(6)
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的南方日报,创刊于1949年10月23日,今年虽已届“知天命”之年,却是广东新闻界的一棵常青树,展现勃勃生机的景象。 南方日报经过50年的发展,孕育了一支强大的新闻采编队伍。目前具有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80人、中  相似文献   

12.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8):91-94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全称为Wodd Book And Copyfight Day“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读书日活动,组织群体性的阅读活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文化生活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人历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而今,人类已经进入新的世纪,读书不仅成为个人修养的标志之一,也成为人们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凝聚智慧的途径之一。因此,继上海、深圳等城市之后,2005年9月28日至10月23日,东莞以图书馆新馆开馆为契机,成功举办了首届“东莞读书节”。  相似文献   

13.
在2003年的媒体研究和实践中,有两个词成为最紧密、最频繁的组合,这就是“广播”与“发展”。正是由于十余年广播人的“不示弱”的精神,催生了广播发展史上一个令人兴奋时刻的来临:国家广电总局确定2003年为“广播发展年“。在年终岁末,回头检视一年来全国广播界的改革和发展成效,广播人欣喜地看到:“广播发展年”已成为中国广播事业和广播产业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广播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4.
《新闻前哨》2006,(7):30-30
据近日《燕赵都市报》报道:《燕赵都市报》已走过十年的风雨历程,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从创刊伊始的周报,到拥有3个刊号发行百万的日报,现成为华北区域颇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传媒。《燕赵都市报》推出了“我的都市报”读征、十年老读征集、读开放日、“书香门第”征联、“一个人和一张报纸”等一系列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开了一个会,会上宣布,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标准,把哲学社会科学分为15个学科,其中一个是“新闻学”。 刚开完会,有同志告诉我,社会上和学术界至今还有人认为“新闻无学”,不承认新闻学是一门学科。这使我想起十二年前的一场争论。 十二年前,讨论“专业技术职务”(当时叫“职称”)时,主管单位有一些同志认为新闻不是一门学科,新闻记者和编辑不应算“专业技术人员”,不必评“职称”。  相似文献   

16.
周炯 《今传媒》2005,(3):49-49
很少有一个电视节目能够连续播出35年不倒并为几代人所共爱。它拓宽了新闻视野,重释了新闻本质,它的成功不仅影响着新闻本身,成为新闻业的旗帜,更成为客观公正的新闻品质的象征和时代精神的标榜。它就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收视率最高的 10个节目之一,连续22年高居收视率前10名。其中5次成为美国收视率第一的电视节目。 “用好的方法讲一个好的故事”是“60分钟”节目成功的核心所在,也正是抱定了“节目观=好的故事观”,好的节目就是用好的方法讲一个好的故事,“60分钟”才得以品质优异,长盛不衰。 简单地说,…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网民代表调查团就“躲猫猫”事件展开调查,且不论结果如何,单单这样的政府行为就和“躲猫猫”事件本身一样,备受公众的关注,同时也在政府和媒体层面引发了很多探讨。不少人认为这是具有开创性的政府“宣传新思维”,称赞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此次行为是一种“舆论新政”,是一种大胆尝试,具有强烈的探索和实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记得有一年,上级有关部门曾考虑要取消编辑系列的职称,理由之一似于是说“编辑无学”。当时,许多“编辑系列”的人愤愤不平,认为是有关部门“看不起自己”云云。经过据理力争,编辑系列总算得以保留,但编辑系列的职称至今仍处于一种“妾身未分明”的状况,并未取得社会公众的广泛承认。不信,请到路边随便找一个人问:“教授是干什么的?”多半都能答得出来,而若问:“编审是干什么的?”肯定多半不知是何物。连出版系统内部有时提到编审都要加括号日“相当于教授”云云,可见,编辑要为社会所知乃至熟悉,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我们的新闻舆论导向在某些方面似乎也形成思维定势,而有时还会不自觉地引发误导。下面本人就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同行们商榷。一、“顾大家不顾小家”与“顾小家也顾大家”只要我们稍作留意便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在我们记者的笔下,大凡好干部好领导都是“顾大家不顾小家”的典范,久之,“顾大家不顾小家”就如一个固定的标签成了衡量一个干部好坏的标尺,并成为一种舆论导向探深地影响着受众。我们且不论受众对这种观点的认同程度,姑且就事论事。应该说,这种导向是片面的。本来,“大家”与“小家”二者没有绝对矛盾之处。“小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在西方新闻界,通常把新闻敏感称作“新闻嗅觉”、“新闻嗅鼻”。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音律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