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逍遥游》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晋代郭象的《庄子注》把它列为“内篇”的首篇。北京大学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和华东师大编写的《大学语文》这两部影响较大的高校教材,都收有此篇,可见它在先秦散文中的地位.清人林云铭说:“《逍遥游》之旨,则散于诸篇之中。”(《庄子因》)林说指的是《逍遥游》的思想倾向,其实,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庄子散文那种汪洋恣肆、神奇浪漫的艺术风格,在《逍遥游》中也得到集中的体现。因此,如果说《逍遥游》的风格也“散见于诸篇之中”,亦不为过。本文试从《逍遥游》入手,来分析庄子散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正>《逍遥游》是庄子散文的第一篇.作为一篇哲理散文,一般说来,自当以严密的事理论证取胜,但庄子却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交互使用,在说理论辩的过程中,不断运用丰富多彩的比喻,使这篇表现抽象哲理的散文具有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而极富文学色彩.庄子被誉为“先秦第一流的文学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己作品的比喻,不仅在《逍遥游》中如此,其它作品亦然.这里,我仅对《逍遥游》的比喻艺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曹淑媛 《现代语文》2010,(5):126-127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亦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空,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  相似文献   

4.
《逍遥游》是庄子散文的名篇,其重要地位可以用近代学者马叙伦的一句话来印证:“开篇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然而每每兴致盎然地读起《逍遥游》,却又如雾里看花,常常不知所云,这是为什么呢?细究,恐怕跟庄子的说理方式有莫大的关联,本文试以鲲鹏南徙的故事来阐述《逍遥游》的一些思维特点,廓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波  ;王东志 《现代语文》2014,(9):113-115
《庄子》散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语),被誉为第一才子书。而《逍遥游》是其中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篇,影响了历代文人学者。新课标人教版将其选入必修课文颇具意义。然而庄子神鬼莫测,其文亦是难读难懂,而《逍遥游》一文的线索又最为隐秘,读之让人如游武夷九曲,摸不着头脑。不要说一般读者,  相似文献   

6.
《庄子》散文的意象是庄子思想极其重要的载体。本文以《庄子·逍遥游》为案例 ,通过对《逍遥游》意象艺术的深入剖析 ,试图寻绎蕴含其中的深远的哲理内涵 ,这种方法对于完整地理解《庄子》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哲学共生不离的典范,《庄子》的文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皆与其哲学之“道”的内涵密切相关,其中的艺术形象皆是合于“道”、归属于“道”并体现着“道”的意象。《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逍遥游》中的“鲲”、“鹏”形象是《庄子》哲学理念、文学思想的奠基性意象,它不仅是庄子浪漫主义文学的象征,也是庄子哲学思想“道”的表述。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通常对“鲲”、“鹏”形象的文学性的阐释和把握较多,  相似文献   

8.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蔑视权贵,主张“无用”,表现在哲学思想中就是追求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这些抽象的思想,庄子赋予它以形象的文学因质,即丰富的想象和超现实的夸张、大量采用寓言、丰富多彩的譬喻等等,最能体现《庄子》文学特色的文章就是《逍遥游》,本文就是以《逍遥游》为视角,管窥庄子哲学思想中的文学因质的。  相似文献   

9.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它集中地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如何才能达到绝对自由——“逍遥游”的思想境界呢?在该文中,庄子明确指出,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要想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含义,理清《逍遥游》这篇文章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位立志“宁游戏于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①以及在中国古代哲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师级人物来说,他将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呢……《逍遥游》这篇文章,粗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作者庄子在想象的空间里信马由缰,自由驰骋。但是细究起来,你会惊奇地…  相似文献   

10.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最能集中反映庄子的思想。理解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境界,对把握《庄子》全书的思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康华 《课外阅读》2011,(10):292-292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这一篇目被选入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正确理解《逍遥游》主旨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把握庄子思想的一个关键。师生都有同感,《逍遥游》一文词句过于艰深晦涩,所阐发的思想也过于难懂,学生在阅读时往往花上好长时间却还不知其所云;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往往用尽浑身解数,学生对本文的主旨还是雾里看花。笔者试图按照新课标理念,以文中“三笑”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分析“三笑”的意味,进而水到渠成地理解《逍遥游》主旨,收效甚好。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不仅是浪漫主义文学宗师,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卓越的思想家。《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纲领性著作。庄子人生哲学的主旨是“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是对绝对的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他的理想人格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也正是围绕这一主旨,大张大放,设喻引证,反复议论,屡发衷情,只见云气空蒙,往返纸上,倾刻之间,顿成异观! 《逍遥游》先后两次叙述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和  相似文献   

13.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是庄子体道和养生的最高境界,渗透在《庄子》一书的诸多论述环节之中。庄子认为,“逍遥游”是具体的,因而任何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到达这种境界。这个论题得以确认后,《逍遥游》中出现的众多形象也就具有实在性了。  相似文献   

15.
邹小千 《语文知识》2014,(12):84-85
《庖丁解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一篇著名散文。赏析庄子的这篇散文,一定要抓住他灌注其中的哲理性和文学性,只有这样,才能说是赏析到位。笔者在此试着解读一番。 众所周知,庄子吸收神话创作的精髓,大量采用和虚构寓言故事,将之作为阐发其哲学观点的论据,这些寓言故事又常常以人物间问答的方式出现。由于庄子写作“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因此故事人物的描写极为生动形象,如《逍遥游》中的许由敝屣功名的形象、《人间世》中楚狂接舆的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等。  相似文献   

16.
在《庄子》的内七篇中,《逍遥游》是相当重要的一篇。而“大小之辩”又是《逍遥游》的题旨所在。但前人和时贤对“大小之辩”的理解各不相同,甚至有人由此得出《逍遥游》和《齐物论》二文互相矛盾的结论。这其实是片面、静态理解庄子的“大小之辩”所得出的结论。若从动态角度去剖析和理解“大小之辩”,则所谓《逍遥游》和《齐物论》二文的矛盾是可以被消解的。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在文章中,庄子阐述了怎样才能真正逍遥的问题。这“逍遥”,有悠然自在,无拘无束之意。而在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和学生反映,庄子的《逍遥游》汪洋恣肆,奇诡浪漫,文理深刻奥妙,结构繁复纷纭,语句估屈聱牙,学得可真是很不逍遥。  相似文献   

18.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的文章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文,这种奇,在其代表作《逍遥游》里表现得最为充分。一、主题奇。《逍遥游》的主题,用该文中的话来表达,就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既要“恶乎待”,又要“游无穷”,方算得上真正的“逍遥游”,这听起来够奇特够玄乎的了,但具体理解,其含义实际接近于我们常说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其扛鼎之作,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关注。“逍遥游”是精神的自由自在,是对人的个性的一种高举。我们通过梳理历代庄学研究者对“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从整体上考量庄子思想中“逍遥游”内涵,再结合精神分析理论以探视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深层心理原因,得出庄子逍遥游思想是对现实从精神上的一种超越,庄子建构的理想国只是一个存在于文本之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20.
一、主旨延伸如《庄子》一书,教材选入《秋水》和《逍遥游》,《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选入了《庖丁解牛》。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境界。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