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有孩子埋怨父母“没能耐”,不能给自己最好的生活,比如汽车接送,比如出国旅游,比如做小留学生……在与同学比较中,产生不满,偶尔父母教训几句,他们就反唇相讥:“我是不优秀,那你们呢?”对此,不少家长感到“寒心”,自己千辛万苦地养育他们、宠爱他们、珍爱他们,但他们似乎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或干脆不屑一顾。如此是由生活中建立起孩子“饮水思源”的美德。第一,从父母自己做起。自己要孝敬父母,对上一代人尊敬、体贴、关怀。一些“恶媳妇”从不屑跟婆婆说话,或者虐待老人,那么,敏感的小孩怎么能学会尊重父母呢?感恩也不只限于亲缘关系,成…  相似文献   

2.
管文丰 《家教指南》2005,(12):59-60
常有孩子埋怨父母“没能耐”,不能给自己最好的生活,比如汽车接送,出国旅游,做小留学生……他们在与同学的比较中,产生不满,偶尔父母教训几句,他们就反唇相讥,  相似文献   

3.
初中物理改编本的序言,写得简明、生动,很注意从少年们的实际出发,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改编本将“绪论”改为“序言”,一开始便提出孩子们在观察自然现象中积累的许多物理问题,然后举出大量实例,说明物理知识不仅能帮助人们解释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用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这样写法,无疑会使学生对物理学在我国四化建设和现代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4.
嗨!老乡     
我深信关于美国风俗习惯方面,你们应该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人们彼此如何进行介绍。在姓名使用方面,美国的社会习惯和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用“先生”、“夫人”或“小姐”来称呼。他们觉得这些称呼过于正规了。在美国老老少少都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教名。比如,某个人可能这样说:“我的名字叫威尔逊——詹姆斯·威尔逊,就叫我詹姆斯吧。”“认识你很高兴,我是米勒,不过叫我保罗吧。”“您好!”“您好!”有时你遇到初次见面的女士,她也会这样说:“不要称我史密斯夫人,就叫我萨莉好啦。”这样,你们可以…  相似文献   

5.
《广东教育》2003,(6):58-58
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解“非典”的呢?他们几乎是和成人同步了解“非典”的。比如通过媒体的新闻(像电视)、家中成人之间的闲聊、大街上带口罩的人的增多、家中不断的消毒、学校的放假以及父母对孩子健康的担忧,孩子会聪明地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深处会产生不确定感。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告诉他们有关“非典”的一些情况,对于儿童维持正常的心理是有利的。首先,掌握的信息的增多会使人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这一点对于成人和儿童都是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向儿童讲述“非典”的发生过程。比如“非典”是由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我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说话、作文、答题等忘性大,常常说了前面忘了后面,有时,往往是全班大部分人老是犯同样的错误。比如教他们回答“因为”后别忘了加上“所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叮嘱一下,可仍然收效不大,“该犯”的那些小错误仍照犯不误,教师的喋喋不休面对学生的“固若金汤”全然无用,有时颇让人灰心!  相似文献   

7.
常有孩子埋怨父母“没能耐”,不能给自己最好的生活,比如汽车接送,出国旅游,做小留学生……他们在与同学的比较中,产生不满,偶尔父母教训几句,他们就反唇相讥:“我是不优秀,那你们呢?”  相似文献   

8.
书生与仆人     
同学们,汉字王国真是丰富多彩啊!比如“落地”和“落第”,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不同。请大家和我一起来看看文章中的“笨”仆人是怎么理解主人的意思的。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闹这样的笑话呀!(淘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致使高等学校学生的素养大大降低。并且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人的宠爱,生活条件的优越,使得这些学生在人格等方面多多少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学习生活中,他们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面对困难、  相似文献   

10.
笔者把“过程”理解为一种“过程体验”。它是一种体验的积累,一种默会的知识,一种行动的智慧。当然,这个过程指的是孩子们经历过的、作为一种体验积累下来的、能够回忆起来的时空片段。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他们会积累下很多这样的、成功的、令他们想起来就兴奋的“过程”。这是他们的一笔巨大的生存财富。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里,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部落”、“弱势群体”,他们就是靠学校补助艰难度日还要不断承受白眼的贫困生,请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6,(Z2)
每每在为那些高考作文低分的考生叹息之余,也从心底里感到一丝悲凉!因为,我觉得,我们的许多考生,他们不仅是写不出一篇像模像样的高分作文,更重要的是,他们是“跪”着写作的!他们的人格没有站立起来!他们既没有自己的头脑,更没有自己的心灵。他们生活在别人的“眼色”中,比如老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阅读》2007,(12):50-51
生活中,人们常常发现,总有这样一些“调皮”儿童:他们似乎有无穷的精力,玩起来不知疲倦;“鬼点子”多,喜欢做“恶作剧”;在幼儿园里,注意力常常不能很好地集中,上课时做小动作、随便说话是常有的事;在与家庭成员和伙伴的相处中,他们常常表现出霸道、攻击性强等特点,影响了与其他人的关系。父母和教师往往对这些孩子束手无策。该怎样管教这些“调皮”儿童呢?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生活的产物,生活中有配对的事物,语言中也有相应的名称,如“天”与“地”、“本”与“末”、“爸爸”与“妈妈”、“开端”与“结局”等等;但语言事实有时并不完全如此,比如语言中有“老板娘”,却没有“老板爹”。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生活的产物,生活中有配对的事物,语言中也有相应的名称,如“天”与“地”、“本”与“末”、“爸爸”与“妈妈”、“开端”与“结局”等等;但语言事实有时并不完全如此,比如语言中有“老板娘”,却没有“老板爹”。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给生命留白     
王淦生 《上海教育》2007,(3A):54-54
“一切向前看”是我们曾经极为崇尚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的教师、学生似乎早已成了这方面的楷模。他们在“考试”这一坚不可摧的指挥棒的引领下,整日思考的便是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则往往成了他们思维的盲点,更不用说让他们静下心来总结过去,反思从前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放低姿态     
常啸 《教师》2013,(31):1-1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我们常常用“蹲下身采”“平视”这样的词来要求教师放下身段,丢掉架子,与学生交朋友,与他们打成一片,可是在实践中,很多老师总感觉到与学生之间有一层看不见的隔膜,难以融入他们的生活,更难走进他们的心灵,常常有如鲠在喉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王艳 《大学时代》2002,(2):56-61
“飘”,不稳定,流动。 “每个夜晚来临的时候……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所以注定现在暂时漂泊……”—田震的《执着》是这样唱的。在我们生活的每个城市里,现在都会有这样一种流动状态人群—他们不属于这个城市,没有户口,没有档案,在这个城市里拥有的仅仅是居住空间而不是“家”;但另一方面,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有着别人羡慕不已的行业与薪金,是城市的创造参与者之一…… 习惯上,他们被称为“飘”一代! 姓名:吕先生 年龄:24 现居城市:北京 月薪:3500-4000元 文化程度:大专 专业:计算机 毕业院校…  相似文献   

19.
王家燕 《考试周刊》2011,(67):31-32
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的踪迹。比如平时人际交往所使用的交流语言,马路边随处可见的广告和标语,春节时所写的春联、祝福语,等等,可见语文是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听说读写之外.更要注重生活文化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敏感度还是不够.在变相应试教育的管理下,他们一门心思埋头苦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更别提让他们从生活中获取养料,  相似文献   

20.
一、广泛接触,为“言之有物”创造条件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日记就是生活记,写日记就是写生活。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生活——游戏、劳动、参观、游览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动”起来。如:活动课上,同学们做游戏,欢快如小鸟;劳动时,小朋友们虽然稚嫩,但很积极;春天带孩子们踏青,秋日陪他们秋游……与生活的接触面广了,可写之物自然也就多了。这样在指导学生写日记的时候,便有了充实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