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运用符号来认知和改造世界,并通过符号创造文化和文明。在当下的信息社会,符号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文字符号、图形符号、色彩符号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媒介。本文以广告视觉形式中的标志设计为例,分析了符号的识别性是直观传播商品广告信息的重要体现,是广告信息传播中受众区分商品品牌信息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受众消费观念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语境下,视觉语言传播的理念与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受众对视觉语言的主观需求日益提升,视觉语言传播不仅要做到信息的有效传递,还要兼顾视觉语言的互动性与人性化设计,以受众为出发点,给予受众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参与的空间,增强受众的情感体验,赢得受众的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3.
曲志华 《传媒》2023,(8):76-78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动态图形这一新的表征形式在三方面推动了知识传播:一是视觉形象的动态化结合感官认知的多维化,使动态视觉信息容量得到扩充,进而加强了受众认知的可能性。二是显性的感官认知引导,强化了受众的认知秩序性和理解性。三是承载媒介的普及性与便捷性和接触形式的多元性与互动性增加受众的接触度和体验性。动态图形作为信息化时代构建知识可视化传播的新手段,越来越受到关注并被运用到各个知识领域。  相似文献   

4.
冯菊香 《新闻界》2014,(4):71-76
进入"后读图时代",视觉文化成为理解和认知社会的一个进路。新闻图片传播更加引发受众的瞩目,重塑了他们的记忆和经验。本文尝试从技术、内容和伦理三个视觉性的维度,分析新华网"一周汇总"新闻图片的生产、传播中建构的视觉文化景观,阐释新闻图片传播实践如何重构日常的社会世界,以及受众在新闻图片信息接受过程中改变自身的文化行为和价值观念的视觉建构。  相似文献   

5.
舒竞 《东南传播》2021,(2):140-142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内,视觉修辞是指借助图像和影像符号向受众传递劝服性信息和话语,以达到心理认知层面上意义的生产与建构的传播行为。本文以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为研究对象,采用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认同观"理论,从舞美设计、视觉符号和影像叙事的三个维度来探讨视觉景观上的创新性表现,以及对受众所产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给广播内容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富有活力的广阔平台,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无法有效回应"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向的复杂性,也很难有效指导广播内容生产及其传播效果提升,认知传播学重视"人"在"互联网+"时代对信息传播活动的影响与左右。从认知传播视域出发,遵循认知传播规律,重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内容生产者;把握广播的媒介特色,创作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声音文本;努力打通各种传播渠道,发挥"人"在传播中的主动性;明确受众身份,内容生产引领受众与细分受众并行,聚合受众内容生产力等,都是有助于广播内容生产和传播创新的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7.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视化传播,要切实了解移动互联和视觉传播时代的受众需求,重点考虑其信息需求、认知方式、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守正创新、积极作为,充分发掘不同媒介的传播潜力,充分呈现报道内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重新认识受众需求及其对制定媒介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交流、媒介概念的出现也同时造就了“受众”。受众的认知心理程序一直影响着传播的策略及效果。今天的受众是谁?受众是怎样接受信息的?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位置在哪里?媒介的革命给受众  相似文献   

9.
赵敏 《新闻前哨》2008,(5):76-77
传播者通过媒介信息帮助受众激活其认知图式有多种途径。本文结合新华网2008年“两会”专题频道的成功报道经验,从增加背景介绍、解释性内容,运用新传播形式和组合综合性信息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帮助受众将沉入潜意识中的认知图式提取出来,完成同化媒介信息的作用,促进受众认知。  相似文献   

10.
环境媒体广告是一种体验性广告,受众参与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按照受众参与意愿的不同可将受众参与形式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两大类,受众在广告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广告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多重角色,并通过亲身体验对广告信息产生更深的认知和记忆。通过环境媒体的恰当选择及对其互动性的充分挖掘,并充分调动受众的好奇心等策略能有效增强环境媒体广告中的受众参与体验,达成广告目标。  相似文献   

11.
传播的效果是任何传播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传播效果是指信息对受众的认识、感情、态度以及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导致受众在这些方面产生改变。信息的有效与否,在于信息被受众接受的数量与程度。因此,无论信息的本质是如何的,能被受众接受的信息才是有效的信息。因此,对受众心理进行讨论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广告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接受是关键。而受众的人口统计学属性、社会学属性和周围环境等因素对受众接受信息具有重要影响。从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上,广告传播目前能够影响的仅仅是受众的认知和态度两个方面,而对于受众个体的行为方式的影响并不到位。这使得广告传播的影响力不足,传播者设定的基本目标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张晓萍 《传媒》2016,(24):50-51
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流的高速流通,使受众逐渐丧失了对接收信息的原有耐性,最终形成了碎片化阅读习惯.而为了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始选择以微型媒介作为信息载体,以裂变式展开多级化、碎片化传播,进而实现满足受众自我表达、社会认知和社会需求的全新传播模式,即微传播.  相似文献   

14.
陈钟 《新闻前哨》2002,(3):34-35
电视新闻和专题都充分体现出声像并茂的特点,并主要由画面来刺激受众的视觉感官,以“镜头语言”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而广播新闻和专题则是通过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声音来传播信息,通过音频信号来调动受众的听觉感官,亦企望求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两种传播方式相比较,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来调动受众的视觉感官比用相对较为单一的声音来调动受众的听觉感官的效果显然更好一些。对于受众而  相似文献   

15.
盛沛林  李响 《军事记者》2006,(12):42-43
军事传播通过传递信息,反映和引导舆论,运用心理调控的“软力量”,极大地影响和制约受众的认知、情感和意志3个心理过程,即对人的信念、思维、意见、情绪、态度、理智,乃至民族文化心理,进行刺激,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军事传播致效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知失真在军事传播过程中,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刺激受众的知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引起受众的注意,通过受众的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楔入”到受众的大脑思维这一理性认知过程,引导受众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作出决策判断性行为。在战争环境,敌我双方会散布大…  相似文献   

16.
方丽荔 《今传媒》2013,(6):134-135
有声语言表达是通过播音主持连通信息与受众之间的桥梁,是传播语境的重要工具。作为播音主持的主要渠道,有声语言表达与信息的真实性有着很大的联系,更会使受众对信息的认知产生极大的影响。信息与播音主持以及受众三者作为相对单一的个体,本身没有一定的关联,而正是由于有声语言表达与传播语境作为载体,才构成了当代庞大的有声语言信息传播网络。  相似文献   

17.
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档案信息传播效果是指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对受众及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对于长期具有封闭色彩的档案信息而言,对其传播效果的关注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进步。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研究的目的在于,使档案管理者真正关心档案信息传播的实际结果和档案信息价值的实现,同时探索获得理想的档案信息传播效果之途径。由于档案管理的集中性和专业性,档案馆是面向社会传播档案信息的主体,所以档案馆的档案信息传播效果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构成及特点一般来说,传播效果都是通过传播活动作用于受众心理,在受众认知、情感及行为乃…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是一项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必须充分尊重和体现受众的意愿和心理,以期达到有效的传播。受众心理是指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它是影响和制约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众需求的产生与变化,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过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等,都与受众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许多信息未进入目标受众的意识层面便销声匿迹.要提高在网络舆论场中的发声能力,就要思考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力由哪些维度构成. “传播力的实质,就是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而有效传播则是针对目标受众能够精确、快速地实现主体的意图.”①信息的传播力一方面是信息到达目标受众,被目标受众理解接受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信息使目标受众相信其内容,或者被信息的观点说服的能力.本文提出,信息的传播力由信息内容的信服力和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构成.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介相对于传统网络媒介发生了“空间转移”和“信息转移”的转向与变化,媒介和信息的变化使得大数据背景下传播学的“涵化理论”等经典命题发生了重构。传统涵化理论是单向的、线性的,认为受众在媒介长期影响下形成社会认知模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大数据背景下,受众的行为、个性、爱好都受到搜索引擎和企业的追踪,推送式的信息成为网民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媒介根据受众的个体认知模式制造个性定制信息,受众涵化了媒介内容和媒介传播的方式;而媒介推送的信息又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受众的原有认知模式,媒介又涵化着受众;整个互动过程中,受众受到原有自我认知模式的不断涵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