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反转新闻"源自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随着事态发展、真相呈现而发生舆情的分化甚至反转。"反转新闻"的产生,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与真假混杂,源于受众片面的认知和情感倾向。要减少"反转新闻",要减弱舆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扰动,去伪存真、规范新闻传播运作始终是要坚守的阵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反转新闻频频发生,如2013年的北京老外撞人事件、2014年的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2015年的四川男子暴打女司机事件。反转新闻降低媒体公信力、伤害公众,危害极大,本文选取近年来反转新闻的典型案例,探析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曹默 《声屏世界》2017,(9):19-20
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新闻反转"现象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新闻反转现象不仅会引发舆情的关注和反转,同时在反转中也消磨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尤其在新媒体传播方式日益盛行的当下,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本文尝试通过分析2016年发生的新闻反转典型案例,发掘新闻反转现象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新闻反转现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继2013年底曾火爆一时的"外国小伙扶摔倒大妈反遭讹"事件之后,类似的新闻反转剧一直在生活中频频上演。从去年的"湖南湘潭孕妇惨死手术台"到近期的"成都女司机被暴打",这些新闻事件中无不出现了戏剧性的大反转,而新闻背后的网络舆情态势也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多次发生转向。本文将以"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为例,探析在新闻反转剧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及其舆论反转背后的原因,以期对次现象进行初步探索,达到抛砖引玉效果。  相似文献   

5.
2013年以来新闻乌龙事件频发,每年媒体都会评出"XX年十大反转新闻".当一个事件被曝出后网友似乎都在搜集信息,以待事件反转来"打脸"新闻曝光者.本文通过对"罗尔诈捐门"事件以及2017年(1月—8月)部分网络热点事件中反转新闻案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来分析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成因及其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看似普通的常规报道,竟然成为新媒体推送的头条。因为越劲爆,越反常规的事件,往往越能吸引公众的眼球。舆情压力迫使相关职能部门发出通报,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也让新闻事实逐渐清晰。最终,公众重新站队,舆情实现反转。这样的"反转新闻"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从业者和公众都应该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社交媒体已成长为社会舆论的"放大镜",反转新闻时有发生。仅2020年上半年,便有多篇新闻报道发生反转,惨遭"打脸"。不断发生逆转的"新闻剧"逐渐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角度,探析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及危害,对防范反转新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无反转,不新闻。对于目前网络上流量大、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很多网友采取"淡然处之""让舆论再反转一会儿"的态度。此种对舆论热点事件反射式"期许",伴随众多反转新闻出现的"期许"正照进现实。但是,目前中国网络舆论场鱼龙混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网民尚未具备专业的新闻辨别素养。因此,基于多个反转新闻案例,本文从多角度分析网络自媒体环境下的反转现象的基本理论、形成原因和危害,以期在真相弥足珍贵的时期有助于本质真实的呈现。  相似文献   

9.
随着传媒的发展与变革,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网络时代的新闻标准也正在发生着嬗变,反转新闻频频出现.我们不难发现"反转新闻"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引起公众关注的并非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反转和公众态度的转变.本文借助"反转新闻"对选择标准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在两难困境中的博弈与平衡,从而理性地看待反转背后的媒体责任和全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0.
吴晓春 《中国出版》2023,(22):61-64
传播反转事件与新闻学意义上的反转新闻相混淆,给人带来一种反转新闻泛滥成灾的印象。传播反转事件与反转新闻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新闻学意义上的反转新闻,要远远少于传播反转事件,反转新闻在新媒体时代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容易被发现,对此需要有专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舆情反转”现象在媒体的报道上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反转新闻的出现使得民众感叹面对新闻时无所适从.从媒体上看到、听到的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即使当初言之凿凿的报道,也存在以后被颠覆的可能.本文以四川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为例,分析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以及特征,探索舆论审视下的反转新闻.  相似文献   

12.
自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和"抹香香"事件后,"反转新闻"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各式各样的剧情在一篇篇新闻报道中真实上演,情节可谓跌宕起伏,堪称现实生活中的戏剧,而且,这样的"桥段"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信息与技术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反转新闻何以频现?本文以这两个新闻事件为例,探究反转新闻的成因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我国舆论场中出现了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评价中,出现舆情急剧反转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舆情反转"的两个案例,即"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事件和"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事件,发现舆情反转是新闻失实在舆论场上的表现,其成因主要是记者主观臆断过多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信息处理模糊化以及新闻把关不到位。  相似文献   

14.
李楠 《青年记者》2017,(29):29-30
自媒体时代,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非常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并且激发网民的宣泄情绪,导致恶性舆论的发生.舆情反转新闻指的是面对一个新闻事件,由于不同时间段不同人发布的信息不同,舆论的态度会随新闻“剧情”随时逆转,速度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这几年来“扶人被讹”“天价鱼”“诈捐门”等事件成为热门话题,并且几乎每次事件的发生都伴随着舆情的反转.由于竞争激烈,媒体不了解新闻的全部真相就进行报道,致使舆情反转新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现从“反转新闻”的概念、特征及产生缘由入手,从媒体传播学和叙事学的视角,探讨了“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同时以此为基础,从正反角度论述了“反转新闻”的传播影响。最后,从媒体、公众以及法治等角度针对性地制定了如何对“反转新闻”加以规避的应对举措。同时也希望通过研究,对利用“反转新闻”进行舆情引导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几乎所有媒体都行进在融合的道路上,成为新闻界的主流。然而,频频出现的"反转新闻"却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也引起业界的关注。笔者认为,"反转新闻"严重危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其本质是新闻虚假失实,媒体应该采取措施严防新闻反转。"反转新闻"严重危害媒体公信力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有图有真相的新闻也可能蒙蔽了你的双眼。一些新闻事件,用一次次转折充分演绎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一则新闻在前一秒会令公众驻足围观,后一秒就可能因其真实性受到质疑而令人唏嘘不已。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的出现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之所以被人称之为"新闻反转剧"并不是因为它报道了新闻真相,而是随之而来的让人们无法预料的一出多幕的新闻发展趋势会变得扭曲,甚至颠覆着伊始的报道,吸引着舆论的一次又一次的沸腾。本文以15年发生的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为例,来详细剖析新闻反转剧的成因,并据此寻求方法来捍卫新闻真实,杜绝"新闻反转剧"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信息呈裂变式增长,受众的注意力成为各大媒体争夺的焦点。随着媒体间竞争的加剧,"新闻反转"、"逆新闻"这一新的反常现象频现,引起学界及业界的关注和反思。传统媒体应如何看待和应对"新闻反转"这一现象?本文以"高三女学生郭文景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及"大学生掏鸟16只获刑10年半"事件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平民化、速度快捷、范围广泛、互动性强,使新闻传播活动有了"零时差"的时效性、生动开放的互动性。另一方面,这些特点也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不良现象提供温床。反转新闻就是一个重要表现。本文以"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为例,试图浅析反转新闻中的新闻真实性原则与自媒体的自我修正功能,并呼吁全社会媒介素养及法治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频繁上演的新闻反转剧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一大考验,结局往往是读者感觉受骗,不断降低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媒体公信力岌岌可危,不管是受众还是媒体都应该对其中的媒介素养问题加以反思。笔者以"反转新闻"的本质是新闻真实性的缺失为角度,研究"反转新闻"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特性,"反转新闻"的本质是新闻真实性缺失,但对真实性的追求相对有限,受众的"作用力"在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