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通过量化研究方法,以微信朋友圈使用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性别、年龄和职业不同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者在感知风险和自我表露上存在差异,并针对这些发现探析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及社会表现。  相似文献   

2.
选择社交媒体用户作为自我表露的研究对象,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线索减少理论和去个性化的社会认同模型三个理论,编制量表,研究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的自我表露现状。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将自我表露内容分为社会属性信息、兴趣日常、学习工作、态度观点、个人性格和个人隐私信息6个维度。并将社交媒体用户人口统计特征作为自变量,探索其对自我表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自我表露,同时受教育程度对自我表露程度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理论、动机及心理机制的探究,进一步了解社会个体在以强化关系为主的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行为,为规范微信的信息传播行为以及强化微信舆论监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社交网络平台。微信朋友圈是个人自我表露的重要平台,但同时也面临着隐私泄露的问题。本文以社交媒体平台微信朋友圈为例,探讨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动因机制并针对社交媒体平台隐私泄露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信任是影响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网络人际信任,构建了社交媒体信任影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01位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体使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并无显著相关性;2.社交媒体信任负向影响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社交媒体信任正向影响用户的自我表露,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对于理解社交媒体信任影响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解释机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9,(10):36-45
随着微信好友数的增加以及微信对工作、生活的全面渗透,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朋友圈产生了倦怠情绪,并主动减少朋友圈的使用。刘鲁川等学者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微信倦怠及消极使用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可能影响微信用户朋友圈中辍行为的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23.0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长时间使用朋友圈后,微信用户的感知过载、隐私忧虑、上行社会比较及朋友圈倦怠的程度均大于中等水平(李克特5点量表);2.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朋友圈中辍行为呈负相关关系;3.隐私关注与朋友圈中辍行为无相关关系;4.朋友圈倦怠未在感知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中辍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青年主体是有“网络原住民”之称的95后、00后,与其他年代的青年相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展现自己的关注,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微信作为现实社交关系的拓展和延伸,是青年社交互动的主要媒介,微信朋友圈则成为青年观点表达和好友互动的即时交互性平台①.2019年12月底至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为青年微信朋友圈持续关注的热点.在此次事件中,青年微信朋友圈的叙事内容及其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信息关注、观点转换等,能够直接且集中地展现出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微信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意义]调研中国高校学生对微信图书馆的使用意愿,探索影响用户使用微信图书馆的因素,以期为微信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过程]在技术接受模型、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以重庆大学微信图书馆用户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结论]社会影响和使用态度是影响用户使用微信图书馆的主要因素,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通过使用态度间接影响用户使用意愿,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但是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效果不显著。提出的服务改进建议,对于提升微信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的实践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告回避反应是广告主、媒体及研究者比较关注的话题。用户较少的广告回避反应意味着用户对广告内容较高的接受度,也意味着可以达到较好的广告效果,有助于建立用户、广告平台与广告主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社交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回避反应的研究具有现实价值。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回避反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青年群体使用微信朋友圈时广告认知回避最强,行为回避最弱;影响信息流广告回避的因素主要有以往的负面经验、微信作为广告媒介的可靠性、感知个性化、个人广告互动频率、感知目标障碍和广告怀疑主义,而隐私关注对广告回避不产生影响。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改善信息流广告的内容、传播形式等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带动了各类移动APP应用的快速发展.据调查,微信是大学生群体最喜爱的移动社交类应用.文章从微信的兴起、功能、特点入手,介绍了大学生群体及其信息分享行为的概念、利用动机,指出微信“朋友圈”、信息可信度、影响力、交互性等对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提出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促进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对策,以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起到参考与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北京市60岁以上使用微信朋友圈的老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整合型技术接受和使用理论模型(UTAUT)作为理论框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老年群体使用微信朋友圈的意愿与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影响老年群体微信朋友圈使用行为关键的两个潜变量是使用意愿和数字反哺;在影响使用意愿的潜变量中总效应最高的两个潜变量依次是子代社会经济地位、社群影响,而风险感知与使用意愿呈负效应;在影响使用行为的潜变量中,使用意愿、子代社会经济地位和数字反哺意愿是效应最高的潜变量。在此基础上,本文延展和构建了老年群体的新技术使用UTAUT模型。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社会转型期家庭结构与育儿理念的变化,父母面临着十分普遍的“育儿焦虑”现象。本文结合拓展的并行处理模型建立研究模型(EPPM)对305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对我国社交媒体中的父母在线信息接触与育儿焦虑之间的关系、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成为影响父母育儿焦虑的重要因素,育儿信息获取频率正向预测了父母的整体育儿焦虑;主动、被动信息获取模式皆正向预测了父母的育儿焦虑心理与行为,均正向影响父母的感知风险与感知效能,感知风险与感知效能起中介作用;传递风险类信息会增强父母的育儿焦虑,缓解风险类信息会降低父母的育儿焦虑,感知风险与感知效能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钱伟浩 《东南传播》2020,(5):99-102
大学生感到孤独是高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来探究微信使用中的陌生人社交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何影响。研究发现,微信使用开拓了大学生与陌生人交流的渠道,与陌生人社交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的排解具有一定作用。大学生在与陌生人的交流中通过自我表露来排解孤独感,但是大学生的自我表露水平不高,所以对于自我表露不强的大学生来说,此方式对其孤独感的排解没有太大作用。大学生孤独感的排解主要是通过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而网络上的人际关系对于孤独感排解只起到了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甘春梅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1):106-115
[目的/意义] 以微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方法,以期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与特定功能使用的关系。[方法/过程] 通过访谈法和焦点小组法来确定微信使用的动机因素以及用户对微信功能的使用;并通过问卷搜集250份有效样本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来验证不同动机要素与各功能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 结果发现,不同微信功能的使用受到不同动机的驱使;而用户对微信一般性使用的影响因素与对特定功能使用的因素也不同。具体来说,娱乐显著影响用户对群聊、评论和分享功能的使用;消磨时间显著影响用户对朋友圈、评论和点赞功能的使用;社会互动显著影响用户对扫一扫、群聊、订阅和语音功能的使用;信息搜寻显著影响用户对订阅和扫一扫功能的使用;信息共享显著影响用户对发布功能的使用;自我表达显著影响用户对发布、定位、摇一摇和分享功能的使用;而跟随潮流显著影响用户对摇一摇功能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健康信息的普及、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数字青年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关注和获取健康信息.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信息采纳模型、社会认知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以信息质量、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风险、自我效能、结果预期、采纳意愿为变量构建影响因素模型,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数字青年微信公众平...  相似文献   

16.
原生广告是一种内容与媒介高度融合的新兴广告形式,近年来在微信朋友圈中广泛传播,取得了较好的广告效果。以UTAUT模型为基础,结合微信朋友圈的媒介特性构建用户参与度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广告质量并不显著影响用户参与度,广告质量、广告契合度、广告奖励和关系强度,主要通过广告接受度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用户参与度,而绩效期望、感知风险性则会对用户参与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本文对提高原生广告的用户参与度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辉  ;苏晓龙 《新闻世界》2014,(7):172-173
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重要代表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以腾讯新闻信息推送和朋友圈信息发布与转载等方式,在展现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优势的同时,也折射出社交媒体的一些弊端。马航事件中微信传播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对于促进社交媒体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微信如今已成为全国社交媒体中的佼佼者,"朋友圈"已成为人们进行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的重要平台。"朋友圈"是用户以分享的形式与朋友互动交流的私密圈子,如今,"朋友圈"中的朋友逐渐泛化,"私密圈子"也不再私密,朋友圈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用户的使用心理变得敏感、谨慎,这种心理所外化而成的自我呈现中的自由与禁忌便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数位朋友圈用户的深度访谈,结合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试图探究朋友圈中信息分享禁忌的表现形式、生成因素,从而思考新媒体的介入对于人际交往与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朋友圈作为微信用户共享信息的一项重要功能,在微信用户群里使用程度很高.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信息中,有很多关于商品的评价和消费者使用体会的内容,此类推荐性质的信息就是微信朋友圈中的口碑信息.在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信息交流更加快速和便捷,购买前搜寻网络口碑信息、购买后发布网络口碑信息,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习惯.同样,微信朋友圈中关于购物的信息交流也非常普遍,而相对于其他网络口碑,微信朋友圈口碑信息呈现在一个关系更为紧密的网络社区当中,因此其传播效果会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韩芸婷 《东南传播》2016,(10):72-75
微信在大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朋友圈自拍"现象也时下流行,"自拍族"的自我展现、谋求互动等心理需求为人们探究和热议,而看图者这一群体却得到鲜少关注。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看图者作为"朋友圈自拍"的受众,其具有主动选择权利,直接影响着一个传播活动的顺利完成,即传播的终端。本文基于受众本位意识论,运用焦点小组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力图发现"朋友圈自拍"对看图人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颜值"、发图频率、照片类型等因素对观图情绪和社交态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