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供给侧改革"(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又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中的"侧",作"端""一端"之解。^([1])现如今,新闻市场也出现了与经济领域相似的现象。2016年里约奥运会是国内媒体经历的一次大型体育盛会,也是新闻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大练兵场。通过国内几家媒体对本次奥运会的报道方式,浅析其对我国新闻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重构了新闻舆论格局,传统广电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供给结构错配、产能过剩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舆论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广电媒体新闻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针对"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征,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则运算",对广电媒体新闻舆论改革提出"加减乘除"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2016年,广播新闻在内容选取、生产和传播模式以及表达方式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在主题内容的选取上,广播媒体在国内外重大事件中发挥了主流作用;在生产和传播模式方面,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全媒体制作平台的搭建,积极拥抱新媒体,深化供给侧改革;在表达方式上,用广播新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4.
媒体融合没有固定模式,当前各级新闻媒体机构都在践行着媒体融合,他们的尝试、创新之举为媒体融合提供了生动的范例。作为一个县区级的基层电视台,涵江记者站结合自身的特点,摸索出了一条媒体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的践行之路,实现了从新闻源获取到最终新闻产品的融合发展。但这条践行之路目前仍存在一些发展"瓶颈",需要不断加强采编中心的策划功能,努力进行融合新闻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新闻生产的针对性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时下经济领域改革中的热词,对于传统纸媒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策划活动入手,进而推及到新闻生产,提出要从"需求端"着眼、在"供给端"着力,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来指导纸媒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之下,新闻生产传播的流程被再造,数据新闻、VR新闻、AR新闻、传感器新闻等各种新的新闻报道形态层出不穷,它们在不断刷新我们认知的同时,也给传媒业界和新闻教育界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作为新闻人才摇篮的新闻教育界,如何紧密围绕需求侧的变化,通过有效的供给侧改革,培养适应传媒新业态的新闻传播人才,是近些年广泛讨论的话题,新闻采写技能的教学更因其在新闻学科中的核心地位而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在治理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概念和新思路。供给侧改革不只是局限于经济发展的领域,在媒体发展领域也是同样重要的。供给侧改革应用于传统媒体中,是对新媒体的一种应对。传统媒体报纸的供给侧改革内容上要从盈利模式、发表渠道、新闻内容这几点实施,要想实现传统媒体的供给侧改革,要求调动一切力量和资源,使得传统媒体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对新闻出版业竞争力提出了新要求。深化新闻出版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积极响应新时代对提升新闻出版业竞争力的新要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配合,坚持事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原则推进改革;必须紧扣时代主题,坚持受众需求导向,把握高质量供给重心,构建全链条融合体系推进改革,进一步提高新闻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力,推动我国由新闻出版大国迈向新闻出版强国。  相似文献   

9.
高志顺  刘英 《传媒》2017,(23):37-3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供给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供给侧改革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同样适用于新闻行业的媒介革新.在当下信息供给"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对于新闻报道而言,尤其是对上报道工作,只有通过推进新闻供给侧改革,才能满足信息市场需求,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提高新闻产品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才能打造好对上报道对外宣传的新阵地,构建起对上报道舆论引导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邱丽珊 《东南传播》2016,(6):104-106
新闻节目是衡量一个地方电视台总体水平和社会宣传效果的尺度。但由于多种原因,地方台新闻质量、节目水平差强人意。于是,提高新闻节目质量,做到党委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成为地方电视台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笔者结合新闻工作实际,将目前我国开出的供给侧改革这一"经济药方",转换成推进地方台电视新闻节目提质增效的"新闻药方",从改革电视新闻节目内容、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做好新闻"供给侧改革"中"加减乘除"这篇文章,扩大有效信息供给,提升节目质量,使地方台电视新闻节目真正找准坐标定位,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新闻故事化实践的意义、目标和路径探析传媒供给侧改革生存定位,并对传媒尤其是党报故事化提出的深化时政新闻改革、大力改进文风话语体系和大力推进版面视觉优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杨旭 《新闻战线》2020,(5):68-70
新闻产品创新是媒体融合变革的核心。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中国新闻社拓展新闻产品构成体系,优化资源配置,调整融合新闻生产关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推进融合产品形态、内容表达形态、生产方式创新,持续提升新闻产品质量,努力探索具有通讯社特点的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公安新闻题材丰富、关注度高。要加快推进公安新闻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媒体深度融合,以高品质、多维度的新闻舆论产品讲好公安故事、发好公安声音、树好公安形象,有力引导涉警舆论,实现传播效果优化,助力公安机关完成好新时代使命任务。  相似文献   

14.
(接上期) 广电传媒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的概念,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体系,提高供给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广播电视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 供给侧改革遂成广电传媒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2015年以来,供给侧改革自提出以来,在全国掀起一阵名为"供给侧改革"的旋风,供给侧改革是要结合当下需求疲软的现状,秉持"以人为本"的态度,进一步创新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以及供给制度,引发新的需求点,刺激需求活力,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针对当下档案利用率持续低水平的现状,档案利用也需要借助供给侧改革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内容生产是媒体的看家本领,无论媒体形态怎么变革、传播形式怎么变化,都要抓好新闻舆论工作主责主业,不断巩固和提升内容生产这一核心竞争力,推进深度融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在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之阐述,可谓意味深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戴哲 《出版发行研究》2021,(2):63-69,74
新闻出版者邻接权于2019年被写入欧盟指令,由此引发学界关于我国是否有必要引入这一邻接权的争论,亟待厘清.在互联网时代,我国新闻出版行业面临着与欧盟相类似的困境,新闻内容的巨额收益为二次传播者所攫取,新闻内容供给与收益的平衡被打破,这对新闻供给的产业链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因此也有必要创设新闻出版者邻接权,以重塑新闻内容供给与收益的平衡.同时,在假信息和"洗稿"现象兴起的当下,这一权利将为优质信息的供给提供支持,彰显出版价值.在制度构建上,我国立法者可以借鉴欧盟立法,将新闻出版物规定为权利客体,并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为这一邻接权的唯一权能.此外,我国应对权利进行适当限制,并采用两年作为权利保护期限.  相似文献   

18.
张志安 《新闻战线》2023,(13):43-46
过去十年,客户端的内容分发让主流媒体的信息覆盖更加广泛、快捷,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个十年,媒体客户端改革探索如何突围,潮新闻给出初步回答:供给侧改革、差异化定位、移动化叙事。在客户端数量上“做减法”、在网络传播影响力上“做加法”。  相似文献   

19.
魏玉山 《传媒》2017,(14):18-21
在2016年2月-2017年7月,一年半的时间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2·19”讲话精神指引下,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的具体部署下,中国传媒业进入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各传统媒体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积极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着力增加优质新闻产品和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13):36-42
当前传统媒体发展困境的实质是"渠道失灵":移动社交媒体冲击了内容生产机制,电商模式冲击了媒体价值补偿模式,新媒体独立与创富梦想吸引了人才,渠道被新媒体逐步替代。有基于此,传统媒体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在借用新媒体渠道时以内容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做好价值补偿改革和管理改革。最终形成以构建评价系统、创建价值实现路径、提供分析结果为核心的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