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静 《新闻世界》2014,(12):149-150
改编自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小说《怦然心动》的同名电影,用男女主人公不同视角的双向叙述方式,配合优美精致的画面以及动人的情歌,为我们讲述了上个世纪50、60年代小男孩布莱斯和小女孩朱莉·贝克之间有趣懵懂的成长故事。在儿童题材电影当中,《怦然心动》无疑是部佳作。本文从儿童心理和行为角度去分析影片当中极具代表性的梧桐树、鸡蛋、叔叔和“first kiss”等话题,提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都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提倡导演能够深入儿童心理和行为拍出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电影。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的战争史诗大片《金陵十三钗》从学生书娟这位女性的视角出发,用追忆式的旁白讲述故事的始末,堪称南京抗战题材电影叙事的典范.文章首先梳理了以南京为题材的系列电影以及张艺谋系列电影的叙事,试图探讨影片《金陵十三钗》叙事的典范性.接下来主要以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为依据,对影片展开研究,详细剖析女性视角的叙事方式在影片中的展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打造华莱坞的关键在于电影中所体现的"中国性",这便意味着电影创作应以中国故事为基础,将中国故事的内涵多元的、立体的予以呈现。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又颇多天灾人祸的国家,灾难题材电影一直是国内电影工作者所热衷于表达的一个叙事方向,以《一九四二》、《南京南京》等影片为代表的灾难题材电影,不仅仅拓展了国人对历史的深刻记忆,同时又提供了新的角度让人们去思考和反思。可以说,灾难题材电影是中国故事的讲述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相关题材电影的发展,也遭遇到了很大的争议,人们对于此类影片对历史创伤的揭露、价值观的立场都有颇多评判。电影《一九四二》和《大河奔流》是诞生于不同时期的两部电影作品,同样讲述了历史上的中国故事,题材沉重。但两部电影拥有着不同的叙事策略,其对待历史的讲述方式也不尽相同。论文选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家国观、创伤记忆三个方向,对比了两部影片在呈现中国故事时的不同策略,并进而对此类题材电影在展示中国故事的方法上提出反思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2018年凭借真人故事改编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上映,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本文将从影片的故事策略、叙事模式以及视觉情景建构三方面着手,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画面,细致分析《我不是药神》在故事选择、主题凸显、镜头画面运用的独到之处,探究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为其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旭 《传媒》2016,(19):63-64
近两年,青春电影异常火爆,各种题材的电影都能任意选择“和青春有关的故事”进行叙事.特别是将演艺圈人士的青春奋斗梦想和娱乐圈勾连起来,成为这类电影的不二选择.2015年暑期上映的电影《煎饼侠》和《我是路人甲》就选择了以娱乐圈为背景,讲述个体或者群体如何实现他们的电影梦的故事.这两部电影都是小人物的励志电影,带有喜剧成分,观众代入感较强.这类电影多是通过IP变奏曲、真人秀文化,嵌入电影叙事的草根视角和明星表演的方式来讲述的.  相似文献   

6.
李小野 《大观周刊》2011,(14):122-122
《天上的草原》是以蒙古族为题材的一部电影,影片揭示了蒙古民族质朴宽厚的本性。这部电影的音乐分为五个部分(主题,打狼,离家,迁徙、终曲),本文针对第三部分“离家”的音乐做一些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胡淼 《视听》2022,(3):99-101
从动画电影《花木兰》(1998)到真人版电影《Mulan》(2020),中国的木兰故事一直是美国迪士尼公司拓宽全球市场的重要题材.动画电影《花木兰》曾引起热烈的反响,但真人版电影《Mulan》在我国上映后却备受诟病.分析两部影片的文本可知,二者在主要情节与叙事内核方面并无实质性差别,皆是借中国故事和中国元素传播西方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部国产军事题材电影,《战狼2》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取得的票房成绩,也在于其对国家力量与民族精神的表达。本文基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观点,通过解析电影《战狼2》故事的情节、人物、环境三大要素的建构过程,探索其对国家力量与民族精神的表达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华语电影发展史中曾诞生了众多讲述乾隆游江南故事的影片。文章将华语电影史中的"乾隆游江南"题材作品创作,置于华人及华语电影的野史、传奇传统背景中,探讨了野史、传奇传统对华语电影创作取向的影响。文章也对无声片时期天一公司创作的《乾隆游江南》系列影片,有声电影时期香港和大陆乾隆游江南题材影片创作中的野史取材、剧情的传奇化处理、民间趣味的商业化包装与呈现等若干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几年我国电影市场的不断繁荣,很多小成本电影在题材选择上摒弃了大题材大制作的创作方向,转而以更加平民化的视角和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讲述,同时小成本电影在兼顾电影艺术性的同时还准确地把握住了电影市场的脉搏,以小搏大的案例层出不穷,《失恋33天》、《泰囧》和《捉妖记》等就是低投入和高票房的成功案例。电视音画结合的传播模式对于电影的传播十分有利,因而许多小成本电影在无力登上院线的情况下电视媒体成为了放映平台的首选。本文通过对小成本电影的特点和电视传播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适应未来我国小成本电影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1.
何畅 《新闻世界》2014,(7):275-276
随着背包客及穷游文化的引入,与之相关的旅行电影也得到了发展。2010年的台湾电影《第36个故事》和2011年《转山》的成功上映,引发了国内青年人中间的"趁着年轻去旅行"的热潮。这类以旅行为题材的电影大致有两种风格走向:女性文艺清新式梦想之旅和男子汉式壮游之旅。本文以后者为研究对象,对该类型旅行电影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及其对壮游情结产生的影响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记得当初几乎是同时看到《英雄》和《天地英雄》这两部电影开拍的消息,这两部片子不仅名字相似,而且题材雷同,都是帝王将相、剑客武士的故事。当时心里既充满期待,又有些不舒服。期待是因为两部电影的创作阵容都很鼎盛,不舒服  相似文献   

13.
周玲  李英培  高燕 《新闻战线》2022,(2):112-116
如何赢得年轻观众认可,是党史题材剧破圈的关键。湖南卫视《百炼成钢》用各历史时期经典歌曲创新性串联百年党史,以青年视角、故事化叙事呈现英雄故事,打破主旋律题材剧与年轻观众间的语境壁垒,歌以咏史,为革命英雄造像,为辉煌党史焕彩;90后观众收视霸屏,网络关注度持续攀升,同名漫画屡屡被催更,呈现出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当代塑造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14.
江琦珍 《声屏世界》2017,(10):41-42
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的平衡,既要做到尊重历史,又要戏剧性地铺展开,达到高潮乃至落幕.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网络大电影离不开传奇故事的揭秘,离不开有深度的人格魅力和有情感寄托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场景环境的烘托.本文以热播网络电影《海昏侯传奇之猎天》为例,从故事叙述、人物塑造、场景烘托来分析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国内首部儿童童话电影《海洋朋友》同名小说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讯9月15日,国内首部儿童童话电影《海洋朋友》在北京首映。关心儿童影视的作家、导演、影院老总及演员和小观众们共同观看了影片。延边教育出版社社长韩明雄也带着同名小说出席祝贺。韩明雄介绍说,出版同名小说,一是《海洋朋友》的题材比较好,故事宣扬了人类与海洋动物之间关爱、互助、向上的主题,面向自然、充满爱心。这符合新闻出版总署和吉林省新闻出版局一直鼓励出版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特点,具有知识性、娱乐性的要求。二是延教社一直主打教辅产品,之前从韩国引进了20本绘画本世界名著、名人传记,在童书品种的拓展上进行了一些新尝试,…  相似文献   

16.
王惠  张万泰 《视听》2022,(2):101-103
迪士尼真人电影《Mulan》表现的是西方人视角下的木兰故事,其中的故事内涵、故事背景、人物身份以及文化符号等皆与《木兰辞》所表达的大不相同.这折射出西方世界习惯以二元对立的方法看待中西文化,以西方人的臆想改编木兰故事,并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扭曲,从而陷入了文化误读的泥淖.这种误读影响了中西方文化的互鉴互存,不利于跨文...  相似文献   

17.
陈发智 《大观周刊》2011,(16):150-150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农村电影最为灿烂的时期。这期间,生产了诸如《咱们的牛百岁》《月亮湾的笑声》《喜盈门》这些被认为至今元人能超越的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客观上讲,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农村题材电影的“黄金期”是电视媒体还不发达。农村电影放映体系相对比较完善的原因。但从农村题材电影自身上找问题也不难发现。就算真正解决了农民看电影的设施问题,今天的大部分农村题材的电影也难博得人们的厚爱。下面本文笔者对农村题材电影的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杨至一 《新闻传播》2012,(9):15-16,18
电影《战马》改编于英国著名的同名小说,是斯皮尔伯格"战争三部曲"的止战之殇,荣获奥斯卡奖六项提名。与其它战争、动物题材不同,该电影通过一匹农场马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英国农场少年阿尔伯特在一战中的寻马之旅,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电影上映后获得了影评人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本文着重从原著改编、艺术特征、电影类型、人性刻画等方面,进一步探讨这部影片。  相似文献   

19.
段婧 《报刊之友》2013,(9):85-86
电影《杀生》自上映以来,争议不断,其快节奏的剪辑手法、多层次的时空架构以及随处可见的隐喻象征吸引了观众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解读。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如何讲述一个好故事是首要任务,而本文也将从情节外壳、行动元、时间轴、视角以及象征手法的设置和运用几个方面,探讨《杀生》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0.
孙灵囡 《青年记者》2016,(29):52-53
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从来不是一个新鲜做法,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向文学尤其是小说领域寻求拍摄素材和故事范本,一直是电影人的常用手法.借由大银幕影像的直观、直白和海量传播,不少文学作品得以重返抑或爆红于大众视野,文字与影像相拥双赢.在网络文学成为影视剧最大题材库的今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导,导演郑大圣推进,根据茅盾先生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改编的系列电影《蚀》之《春风桃李》《章台秋柳》《怀朴抱素》《江枫渔火》《霜天晓角》成为现代文学经典影像化创作的可贵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