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叶亮 《世界文化》2022,(10):60-62
<正>2020年初开始流行的新冠肺炎在全世界很多国家肆虐,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人类历史上暴发过多次瘟疫,其中影响非常深远的一次是14世纪左右在欧洲暴发的黑死病。黑死病让中世纪的欧洲人闻风丧胆,正是因为它,欧洲流失了大量人口;但也正是因为它,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萌芽,资本主义逐渐发展,欧洲开始渐渐走出黑暗的中世纪,迈进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2.
“博士”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博士学位称号则是12世纪在欧洲开始出现的。授予该学位的最早记载是在12世纪中叶,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首次授予一位罗马学者博士学位。博士这一学位在中世纪,有时是由教皇或国王作为一种荣誉授予的;有时是作为取得大学任教资格的一个凭证...  相似文献   

3.
泳装的变迁     
古希腊,人们利用大海既自然又简单:入海下水从不穿衣服。古罗马就有浴场,沿亚得里亚海沿岸人满为患,也是裸体游泳。到了中世纪,在很长的时间里,暴露肉体被认为是罪恶,于是出现了穿衣游泳。关于游泳衣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人道主义者波若·布拉乔里尼在参观瑞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复兴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永 《世界文化》2009,(10):50-51
“文艺复兴”一词最先由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在其《意大利艺苑名人录》(也译作《最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记》)的序言中提出的。伏尔泰1756年的《论各族的风尚和精神》中,正式把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对文艺复兴予以深刻地说明。该词是法文Renaissance,意为再生、复兴,有的英译为“the Renaissance of the Arts”,中文通译作“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5.
正坐落于意大利南部的海港小城萨莱诺气候温和,风光旖旎,盛产矿泉水,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世纪欧洲的疗养胜地,欧洲各国以及非洲、亚洲地区的人们纷纷慕名而来,包括各国医生也会聚于此地交流、研讨,并建立了欧洲最早的医学院——萨莱诺医学院。这所享有"希波克拉底之城"美名的医学院吸引了众多前来求学、治病之人,并同巴黎法学院、博洛尼亚神学院一起成为中世纪最早的三所具有大学雏形的学院。  相似文献   

6.
最早的书     
据我们所知,书大约出现于中世纪。在这以前,和它最近似的东西是纸莎草纸。人们把一张张纸莎草纸粘在一起,做成一个长卷。罗马人称之为“Volumeu”。英语中“卷”这个字,就是从它演变而来的。约在15世纪中叶出现的羊皮纸和犊皮纸代替了纸莎草纸。羊皮纸是用绵羊皮或山羊皮制成的,犊皮纸则是用小牛皮做成的。用这种材料加工制成的纸只能单面书写,把这种纸切成一定的形状和大小,用皮条沿一边串起来,就制成了当时的书。直到中世纪才出现类似于我们现在印刷的书。  相似文献   

7.
公元8世纪基督教会将每年的11月1日定为“万圣节”,以纪念那些圣徒。万圣节的前夜即10月31日,在英语中最初被称为“All Hallows Eve”,随后演变成“Halloween”,也就是人们俗语所说的“鬼节”。基督教信仰流传至中世纪时,传说10月31日这一晚阴阳两界之门是最易被冲破穿越的。亡之灵会光顾生之家。活着的人们届时备下食物以招待祖先及故人,  相似文献   

8.
“哥特”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的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该部落以野蛮彪悍,嗜杀成性而著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用它来指称一种为他们所不齿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风格曾流行于12-15世纪欧洲的宗教建筑,其最鲜明的特征是教堂或修道院高高耸起的尖顶,阴森幽暗的内部,厚重的墙垣,狭窄的窗户,斑斓的玻璃,还有隐蔽的地道和地下藏尸所等。现在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哥特建筑。后来,哥特风格也在非宗教建筑中广泛流传开来。同时,  相似文献   

9.
但丁·阿利吉耶利(一译“阿利盖里”)(1265-1329),是意大利中世纪伟大的诗人,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最早代表。但丁一生,深深爱恋着一位女性。这位女性就是贝亚特丽齐(一译“贝亚德”、“贝雅特丽齐”、“贝娅特丽丝”、“俾德丽采”等)。贝亚特丽齐(1266-1290),出生于佛洛伦萨的一个高贵家庭(父亲名叫福尔柯·波尔蒂那利),原名贝齐。但丁对她又敬又爱,称她为“贝亚特丽齐”,意即“降福的女人”。但丁9岁那年(1274年)第一次遇见她,便对她一见钟情,18岁时开始写诗歌颂她。尽管后来贝亚特丽齐嫁给一位比但丁更富有、更具声望的男子希蒙内·代·巴…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最早的狂欢节源于欧洲的中世纪,与基督教复活节有密切关系。复活节前有一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斋期里人们禁吃肉食,反省忏悔以纪念复活节前三天遭难的耶稣,这期间众人生活肃穆沉闷。于是在斋期开始的前一周,即二月份里,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等纵情欢乐的活动,这就是狂欢节的雏型。随着时间推移,狂欢节的内涵逐渐由传统的宗教节日,演变为一年一度的普通民间狂欢节,成为人们对幸福和自由追求的重要节日。  相似文献   

11.
1905年,巴黎秋季美术沙龙展出一批无政府主义者火焰燃烧般的绘画,其中一幅作品中的顽童胸像格外新奇,因而惹人瞩目。有观众对参展画家马蒂斯说:“瞧!这是野兽笼子里的多纳泰洛。”此处提及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塑家多纳泰洛,更值得注意的是“野兽笼子”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这个画展的总体印象。评论家路易·沃塞勒在其主办的《吉尔·布拉斯》杂志上用“野兽”一词,称呼当年在美术沙龙亮相并坚称“按本能绘画”的一批年轻画家,使之继印象派之后的美术新潮得到了“野兽派”的怪名。  相似文献   

12.
马德里提森美术馆偕同马德里合作金库,首次汇集西方艺术史上关注“暗影”的代表作,展出百余位艺术家的绘画、摄影和电影录像共144件精品,并于展馆墙上书写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和西班牙现代大诗人阿尔贝帝有关“暗影”的诗篇,使观者在“文艺复兴”到现代“光影”课题广泛深入的赏析中,还可享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正经历了数百年的混战和整合,欧洲中古社会在进入11世纪后渐趋稳定并逐步发展,终于在随后的世纪迎来了自己文化发展的辉煌:古典著作被大量翻译,大学蓬勃兴起,罗马法得以复兴,文学艺术与教堂建筑艺术发生了大变革??史称"12世纪文艺复兴"。这一时期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更是经济发达,社会富庶,文化繁荣。恩格斯曾说,南方法兰西"不仅辉煌地发展了中世纪生活的一个阶段,甚至使古希腊文明在中世纪末期回光返照"。在这一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一种新型的诗歌诞生了,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就是普罗旺斯抒情诗。  相似文献   

14.
蓬生 《世界文化》2010,(12):32-33
<正>欧洲中世纪距今可谓渺远,它充满了神秘诡奇的迷离的色彩,总是给我们无限辽阔的驰想空间。我们说起它,往往不由得心绪复杂,一方面历史学家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认定那是最黑暗的时代,战乱、瘟疫与神权专制纷繁地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它其实还是宗教文化、骑士文化、世俗文化并行的带有某种浪漫格调的奇特时代,更不必说欧洲文艺复兴崛起在  相似文献   

15.
<正>《圣经》作为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文本,曾经为西方美术史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创作动力。19世纪之前的欧洲美术史上甚至形成一个传统,即绝大多数画家会涉猎《圣经》内容,并借重圣经画创作跻身于主流画家行列。文艺复兴前后,这种时髦尤为明显。耶稣及其十二位使徒"最后的晚餐",堪称圣经画廊的主题画群。不同画家笔下,餐桌上的戏台,场面和风格纷呈。一、喧宾夺主的场景设计文艺复兴先驱之一乔托(Giotto,约1266—1337)是佛罗伦萨画派创始人,他作的《最后的晚餐》沿袭中世纪静态、  相似文献   

16.
卫绍生 《寻根》2009,(4):4-8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说法,让人们对阴阳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和“道”、“神”等抽象概念紧密相连,毫无疑问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或者说属于抽象的理论或理念;“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为洪范九畴之首,所谓“初一日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它同样是对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抽象概括。到了战国时期,邹衍、邹夷总结此前出现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今天所说的共济会诞生于1717年的英国,它由产生于中世纪的石匠工人行会发展而来,是世界近代以来最大的秘密社团。16世纪以后,由于欧洲哥特艺术的衰败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兴起,使得擅长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石匠工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1666年伦敦发生大火灾,再加上圣保  相似文献   

18.
黄素龙 《寻根》2011,(4):37-40
鸡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之一,从一开始就被作为食物来源。后来鸡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除了提供肉食和蛋供人类享用之外,还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民间信仰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潮汕地区,鸡更是备受人们推崇的“吉祥物”,在潮汕民俗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处处可见鸡的踪影。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习惯将日本国称为“漆国”(Japan),把中国称为“瓷国”(China)。中国的瓷器之名,很好理解,是以大量优质的瓷器出口而得名;而另一项本属于我们头上的“漆国”桂冠意外地戴到了日本人的头上却是误解。人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器的国家,相传“舜漆食器”,《尚书·顾命》载:“漆仍几。”“河姆渡朱漆大碗”的出土,  相似文献   

20.
杨泽 《世界文化》2008,(1):50-52
“法”,也称“正法”,或音译“达摩”,源于梵文Dharma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印度重要典籍《梨俱吠陀》中,指印度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后来,其内涵在印度教的宗教和政治生活中不断完善。高种姓的婆罗门想要通过“法”来匡正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用以维护他们的种姓特权,所以强调人们应该按照“法”来行动。作为古代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道德概念,“法”曾对古代印度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令人惊奇的是,时跨两千多年,在美国二战后涌现出的“垮掉的一代”也受到了“法”思想的影响,被誉为“垮掉之王”的美国小说家杰克·克鲁亚克的一部重要小说就名为《达摩流浪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