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达尔文曾经称自己的进化学说为“渐变论”。因为一种生物进化到另一种生物要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生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异,但也并非所有的变异都能生存下去,只有那些适应环境的变异,经过一代一代积累遗传下去,才能形成新的物种,促进生物的进化。然而,生物进化是渐变还是突变,这是自达尔文进化论诞生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林森 《百科知识》2012,(12):14-15
正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自然选择,包括:生物的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以及适者生存。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竞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竞争中失败而死亡。但是,进化的观点也强调,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不一定就是最适者,只有生存下来并留下  相似文献   

3.
生物进化的跃进30多亿年的生命演化史上,生物爆发性发展的现象屡见不鲜,自然界和生物界的飞跃也是一个接一个。例如,“寒武纪大爆发”、“埃迪卡拉大爆发”、“三叠纪大爆发”、“早第三纪大爆发”等等。鉴于这些事实的大量存在,美国科学家埃尔德·里奇和古尔德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该理论指出,生物的进化不像达尔文所强调的那样是缓慢变异的渐进过程,而是渐进与跃进交替的进化过程,在进化过程中,生物会由于地理隔离、突发灾难或其他外界原因而在某一时期集中产生大量基因突变,从而产生飞跃式进化,乃至…  相似文献   

4.
在达尔文以前,在生物科学中,是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观点占着统治地位,人们认为生物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物种是不变的,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今天就有多少种生物。各种生物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活,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山上,有的生活在平原,看起来各种生物都很适合于它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人们多认为这是上帝的合理安排。直到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出现(1859年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以后,才徹底地推翻了这种谬论。  相似文献   

5.
幽默与漫画     
幽默达尔文的逸事达尔文被邀赴宴。宴会上,他恰好和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士并排坐在一起。“达尔文先生,”坐在旁边的这位美人带着戏谑的口吻向科学家提出疑问,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我也是属于你的论断之列吗?”“那当然喽!”达尔文看了她一眼,彬彬有礼地答道。“不过,您不是由普通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来的。”恭维话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一位隐居乡间的故友家作客。友人的两个孩子蓄意趁机逗弄一下这位显赫的科学家。他们捕捉了一只蝴蝶,一只蚱蜢,一只甲虫,一条蜈蚣,取下蜈蚣的躯体,撕下蝴蝶的翅翼,拔下蚱蜢的大腿,摘下甲虫的…  相似文献   

6.
今年2月12日,是达尔文诞生200周年纪念日。在我国,妇孺皆知的外国科学家并不是很多,而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则是其中之一;能深入到平民百姓中的科学理论更是凤毛麟角,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7.
进化论质疑     
达尔文进化论“假说”认为,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共同祖先说”和“自然选择说”构成达尔文进化论的两大基石。一百多年来,这一“假说”一直被视为科学的理论。我们发现,进化论对自然世界所作的一些解释,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很多不能自圆其说的疑问。从逻辑上看,如果“共同祖先说”成立,那么不断地向上推演,就应当有一个最初的原始低等生物作为起点。然而,那个最初的生物是哪里来的?不会“无中生有”吧!从现实看,仍然没有可靠的证据能够证明进化过程存在。人…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极少有几本书能像“物种原始”那样掀起了辩论的暴风雨的。在那本书里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方法是“自然选择”,这学说震慑了当时的教徒,惊动了一般的人民。而多数科学家经过审思与熟虑以后,却竭力拥护这惊人的学说。直到现在,虽然学说的一部份需要修改,科学家还是接受这学说的要义的,达尔文的姓名将垂于永久不杇,他伟大的思想赐给人类关于创世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是生物演化论的奠基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生前,照相术在英国已经相当普及,因此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在公众眼中,达尔文的形象就是一个老成持重、博学  相似文献   

10.
生命究竟是从哪里诞生的?现在看来,达尔文当初的猜想,还是比较准和比较神的。 1871年,进化论奠基人查尔斯·达尔文给英国植物学家约瑟夫·胡克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达尔文猜想,生命最早很可能开始于“一个温暖的小池塘”,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原始汤”。此后,众多科学家对达尔文这个关于生命起源的猜想进行了讨论和论证,但一直是意见众多,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1.
寻找基因分工的过程 进化在分子层次上是怎么发生的,这是科学家们一直感兴趣的问题。我们知道,进化的内因是生物个体的变异,而变异又是由基因突变来完成的。于是科学家们猜想,在分子水平上进化应该是这样一种过程:基因在自我复制的时候产生变异;变异使得生物体原初的功能分化,原先只需一个基因完成的功能,在变异之后需要几个变异基因联合起来才能完成了;  相似文献   

12.
蟾)缨撇鳗髯赣馨粼卿趣以翌黔戮盆燕蒸 达尔文的学说不仅被生物学考古和生物解剖学所证实,而且现代的生物基因学说也证实了生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一“奏李龙俱、生凤击老鼠生一的2匕子 在18世纪中叶以前,人们认为,生物是神创造的,是一成不变的。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了。达尔文不主张神造说,他在书中提出了进化论。蟹鬓酬溺杂 1865年,奥地利的修道士孟德尔用豌豆的7对不同的性状,分别进行杂交了几代的试验,终于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首先,他发现生物有控制性状的因子〔基因),这些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基因对)。孟德尔…  相似文献   

13.
今年恰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博物学家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一蜇及达尔文,就会让人对这位为生物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肃然起敬,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曾犯下"错误",而这个"错误"又正出现在论述"进化论"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思力 《科技广场》2003,(4):39-39
多少年来,科学家和眼科医生都在竭尽全力,试图将“光明”还给盲人和视力减弱者。而凭着“生物眼”的诞生,也许这一天不久就会到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信息》2003,(2):38-38
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在美国中西部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名为“阿特拉津”(Atrazine)的除草剂,可能致使在被其污染地区的蛙类出现性腺变异。尽管对这是否是导致蛙类性别变异的真正原因尚存争论,但科学家指出,两栖动物对于环境变化可能较为敏感,许多因素都可能对其生存造成影响。 据美国相关媒体报道,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Tyrone Hayes等人,对从爱荷华州到犹他州被阿特拉津污染的八个地区的蛙类及环境中阿特拉津含量进行了研究。科学家发现,在这些地区中被阿特拉津污染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人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由猿进化而来的,猿是从哪里来的?之前呢?再前呢?从鸿蒙伊始,是怎样慢慢的,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这些问题,非但我们不知道,就连被称为“进化论之父”的达尔文也没能完整地回答出来。1859年,达尔文完成了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鉴于当时古生物学的研究水平,在寒武纪之前的地层中很少发现生物化石,达尔文对在那些古远世代里究竟生存着什么样的原始生命尚不能做出准确的描述。远古的生物是怎么来的?他意识到,这将是困扰进化论的一个重大难题。在《物种起源》中,他写道:“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已经建立起来的进化论就难以自圆其说,就会遇到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郭江明 《大众科技》2005,(12):115-115,109
进化论研究的是生物的生存发展,普遍认可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他的主要观点是:种性天生,适者生存.文章从进化论的观点,研究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18.
人类还能进化吗?当代生物学界和生命科学界对此有种种说法。有的认为在人类社会生物的那种进化的条件(达尔文所说的条件)已不复存在,人类的进化已经到了尽头,不会再进化(注1);也有的认为,人类运用智慧来生存,只有脑仍在进化,其他的方面已不再进化了……诸种说法,都是由于受到达尔文把生物与人看成是无本质区别的影响,并认为进化是器质性的改变,人类器质性既然无重大的改变,人类的进化也就停止了。生物是宇宙的第三代,人是宇宙的第四代,人与生物的代差在于,生物是在天促之下,以本能为指向,以信息为前导,进行主动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2009年2月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也许是近代最有影响的科学家。而2009年11月则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在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没有一个科学家对科学、政治、宗教、哲学和艺术的影响能与达尔文相比。本期Nature是纪念《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专辑.内容包括关于达尔文、其生活及其科学和传奇的新闻、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封面故事:纪念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2009年2月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也许是近代最有影响的科学家。而2009年11月则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在两个世纪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