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下岗职工再就业在择业心理方面,常常会产生一些障碍,如果不及时克服和消除,就会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过程和结果。下面就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心理障碍、成因与健康心理的重构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恐慌心理。恐慌心理的特征是既关心下岗后的就业,又害怕自主择业,对“铁饭碗”又恨又爱,若即若离。一方面希望自己尽快走上社会,谋求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另一方面又像一个总是长不大的…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大学生择业主要有自卑、从众、依赖、急躁、恐慌等心理障碍.他们应该培养自己良好的自我意识,树立应有的自信心,正确把握好职业期望值,努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择业心理是大学生以就择业为中心,在其他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状态。大学生择业的竞争激烈性、选择多样性、信息繁杂性等导致大学生出现多种择业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自我认知障碍、情绪心理障碍、人际心理障碍和社会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邓艳辉 《文教资料》2005,(32):25-27
本文认为不少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障碍,如焦虑心理、自卑心理、矛盾心理、攀比心理、自傲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学校、社会及学生等方面都应该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并克服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5.
同质型人力资本条件下的择业心理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求职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库柳特金个人决策风格原理对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进行归类描述,从学校、社会、家庭和自身等四个维度分析其成因,并针对大学生择业心理提出建议,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从容应对择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6.
“求职今日意如何,择业艰难百战多”。在择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地把握自我与社会的和谐,产生了心理上的冲突与矛盾,步入了择业的心理误区。这样既不利于择业,也利不于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影响整个人生的发展。可见,正确引导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有效地进行心理调适是十分必要的。一、择业心态1.择业自卑感。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面对市场的改革、人才竞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传统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政策被打破,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完全进入了市场。这既给大学生择业提供了自由、公平竞争的有利条件,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造成一些就业心理误区,甚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一、就业主要心理问题1、紧张焦虑。当代大学生面临许多压力,社  相似文献   

8.
独立学院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职业是高校大学生走上社会的重要一环,健康的择业心理是择业成功的关键。独立学院毕业生因其"特殊的身份",使他们择业的心理压力更大,许多大学生择业时常会产生心理冲突、矛盾和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为此,我们应从学校和学生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择业心理进行调试,使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成因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造成当代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种种不良心理问题。为帮助大学生顺利择业,必须多方位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择业心理。社会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择业环境与氛围;学校方面应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择业指导以及心理咨询等工作;大学生自身应学会主动的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华中师大历史系方平凡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将来的职业时,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自负心理大学毕业生的自负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取向太高,严重脱离实际。这类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  相似文献   

11.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面对择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提供了挑战和竞争的基础条件。但在他们即将离开大学跨入社会之时,发现在诸多方面不适应,从而引发心理压力。本文依据调查结果,对比分析了男女两个大学生群体的择业心态,研究了他们在求职前的就业心态、选择职业标准,择业单位性质等七个方面呈现出的心理倾向和表现差异。笔者认为,应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层面探讨改善男女毕业生择业不良心态,排解心理障碍,使其以最佳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择业自主权和择业机会.但新型的就业办法也在不少毕业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从而导致种种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的产生,这对大学生顺利择业是十分不利的.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心理素质,排除心理障碍,使他们主动走出心理误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参与社会竞争.本文仅就大学生择业自负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调适方法作肤浅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分析及调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的不断推进,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把握自我与社会的需求,心理上产生种种矛盾与冲突,在求职择业时感到焦虑、灰心,无奈和迷茫,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本文就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调适策略。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公关素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基础求职择业,是人生必经的一个门槛,是大学生把握自己命运的开始。渴望有一个好的职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是每一个有进取心的大学生梦寐以求的愿望。面对激烈的择业现实,大学生的心理往往表现为恐慌、焦虑、迷茫、浮躁、盲从,如果不加以克服,势必会影响择业的效果。因此心理上的松弛梳理、释重缓冲,就显得尤为重要。1、自我平衡的心理调适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也是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于由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人的根本特…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传统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政策被打破,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完全进入了市场.这既给大学生择业提供了自由、公平竞争的有利条件,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造成一些就业心理误区,甚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6.
崔彬 《教书育人》2002,(22):30-31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同时,也会使部分大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也称心理疾病,是不健康心理状态的统称。是由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能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心理障碍十分复杂,程度亦有轻有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于较轻的心理障碍。一、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1.焦虑焦虑是由于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压力,增强积极向上、主动参与竞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存在心理不适应、人际交往障碍、性心理困扰和求职择业心理负担等心理问题;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图书阅读就是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在实施图书阅读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中,应做好阅读的榜样示导工作、应指导大学生择优选取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应注重图书阅读的环境诱导和应积极为大学生推荐好的阅读书目.  相似文献   

18.
目前,毕业分配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热门话题之一,他们的择业心理与过去相比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毕业生择业心理倾向的分析,提出改进大学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一、毕业生择业的心理倾向 (一)、对择业顾虑重重,对学校和用人单位存在着一定的不信任感。近年来,高校毕业分配的透明度逐渐增大。在我校八八、八九、九○届实行的由学校推荐、毕业生填报志愿、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实践中,约有1/3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给他们提供了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会产生焦虑心理、挫折心理、自卑心理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如何引导大学生排除这些心理干扰,以良好的心理状况选择职业,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对大学生本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表现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一)自我认知失调1.自傲心理。有部分毕业生自认为很有才华,各方面条件都不错…  相似文献   

20.
陕西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环境改变造成的不适心理;地方高校特点造成的自卑心理;学习紧张造成的焦虑心理;社交不适造成的忧虑心理;择业压力造成的恐慌心理;恋爱受挫造成的苦闷心理.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家庭、社会、学校都应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