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超荣 《大观周刊》2011,(21):93-94
甘肃静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之渭河流域小片,静宁话里的“给”字在句中很少单用,一个“给”字句中一般都有两个,甚至三个“给”字组成。方言中“给”可用做动词、介词和助词。动词“给”表示“给予、使对方遭遇”等意;介词“给”主要用于引进动作的对象,还常和“着[t?ao^213]”连用,表示被动;助词“给”有表示尝试、加强语气以及行为动作已然或将然的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2.
报刊上常见“的”、“地”、“得”三个字,有些使用不正确。下面简要谈谈它们的正确用法。 “的”、“地”、“得”均属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某些句子成分的标记。“的”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如“伟大的共产党”,“洗得发白的军衣”;“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如“严肃地说”,“很清楚地听见”;“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得”后边的分成是补语,如“热得满头大汗”。  相似文献   

3.
阅读报纸杂志,“付诸于实践”、“见诸于某报刊”之类的用语时有所见。其中“诸”字用法不适当。“诸”系古语词,亦称文言词。在汉语里其意项最常见的有:(一)众,各。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亮身率诸军攻祁山。”“诸军”,即各部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译出来就是“诸葛亮亲自率领各部攻打祁山。”(二)“之于”的合音。从语音的角度分析,因其读音分取“之”字的声母zh和“于”字的韵母u,故有合音词之称。如果从语法角度分析,因其兼有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双重  相似文献   

4.
助词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是用在词语中间表示前后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美丽的花园”、“热烈地歌唱”、“干得很好”。语法书上,都说“地”是状语的标志,“的”是定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但是,当前的报刊上,出现对这些结构助词用得不够规范之处经常发生,产生了语法上的混乱现象,是必须引起注意的。太远的不举,仅从随手翻到的,如“感谢你,傅大夫!”(见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八日《陕西日报》三版)一文中“傅大夫一遍一遍的向我母亲解释放血的根据和理由”一句里前一个“的”用错了,应改成“地”字。  相似文献   

5.
“的”是一个结构助词。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结构助词除“的”外,还有两个,即“地”和“得”。习惯上,这三者是有一定分工和使用范围的。“的”在词的组合或在句子结构中,表示定语与中心词之间附加与被附加、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如:“清新的空气”、“过去的他”、“工作方法的  相似文献   

6.
我一读到刊于7月3日上海某大报第二版上《明天:第五号台风来了》一文的这个标题,就觉得别扭、不对劲。暇时琢磨,其问题之关键即在于题头和尾的“明天”和“了”3个字上,它们是不能搭配的。众所周知,“了”是助词,最常见、最主要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现代汉语词典》)。在英语语法中,则有“将来时”和“完成时”之分。那么,“了”应为“完成时”的字;而“明天”无疑是“将来时”词语。因此,若按上题去推  相似文献   

7.
小知识     
“予”与“预”“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 ,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 ,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 ,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 ,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 ,含义也不同。“予”字有两种读法 ,读 yú时 ,作我解 ,即第一人称代词 ,是古代汉语常用字 ,如“予取予求”。读 yǔ时 ,作给解 ,如“予以”、“赋予”、“给予”、“赐予”、“授予”等。“预”字的读音为 yù,可解释为预先 ,如“预报”、“预备”、“预测”、“预告”、“预购”、“…  相似文献   

8.
助词“的”运用中的错误,除前几篇短文分析过的几种以外,还有一些;本文再补充分析以下几种: 第一、助词“的”连用不当 在有的语言结构中,有时需要连续使用多个“的”,这时,就一定要弄清楚由“的”所联系的各项词语之间的关系,以准确地表达它们之间的语法、语义关系。否则,就往往会造成助词“的”连用不当的错误,而使所联系的各项词语之关系错乱,语义不通或者错误。例如:  相似文献   

9.
指代,在语言运用中是不可缺少的。所谓指代,就是指示和代替,即指示或代替被指示、被代替的对象。指代具体是由代词来承担、来实现的。如:“这书内容很好。”指示代词“这”是指示“书”的;“这里的确风景迷人。”指示代词“这里”,代替这的地点处所;“他看电影去了。”人称代词“他”,代替某个人,等等。指代在语言运用中有着突出的表达作用: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而使语言精炼简洁;可以紧密联系上下文,使语句更加贯通流畅;可以使语言增添修辞色彩,更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等等。因此,正确使用指代  相似文献   

10.
现在报刊上有些代词用法不统一。党派、阶级、集团、军队、国民党当局、敌人、日寇这类名词,都是由人组成的,是指人而不是指物,应用“他”或“他们”作代词。“帝国主义”不是抽象名词,它是指各国帝国主义者,是指人,所以应用“他们”。国家、主义(如马列主义,法西斯主义,反动势力等是抽象的名词,应用“它”作代词,用“她”作国家的代词,是外国的用法,不适用于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一字之增见精神乐长弓记得去年见诸报端的新华社通稿《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其中第十二段的“不尽人意”一词,由于把“如”字漏掉了,好多报纸也就跟着错了,而人民日报却准确地增添了这个“如”字,这一字之增,体现了人民日报对待报纸质量严格校...  相似文献   

12.
现在我们写文章一般都用白话,但是文言并未完全消亡,它的某些成份某些语法形式仍然活在我们的文章和日常语言之中。不过,在使用文言词语的时候,须多加斟酌和推敲,避免发生差错。文言用得正确,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文章生色增辉;如用得不当,则不止贻笑大方,且会搅乱了文意,或者扭曲了作者的本意,令读者莫名其妙,甚至对读者产生“误导”作用。常见的一种错误,是文言虚词的使用不得法。如“攸”字的使用。“攸”,是个助词,是“所”字的意思。但是人们往往把它跟“有”字的用法混同起来。举最近一个例子: “在‘官本位’体制下,行政级别确与单位和个人的生存发展攸关。”(见1988年8月1日人民  相似文献   

13.
说“快”     
当由衷地感到欢畅兴奋的时候,古人常提到一个“快”字。如宋玉的“快哉此风”,如李贺的“青钱白壁买无端,丈夫快意方为欢”,如金人瑞(圣叹)在《西厢记》评点中的三十六则“不亦快哉”,“快”之一字自始至终具有一种极其丰富而又直观明了的内涵。这在明末清初的小品杂俎、书信尺牍以及小说戏曲的评点文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快”之一词不仅用来吐露某种衷怀,如“快何如之”、“大呼快快”、  相似文献   

14.
杜先生首创的“图”字为“图书馆”三字之合体。这种合体字古已有之。如“(敕令)”(敕令,古符咒上用);“刃”(一两,中药方用);(冂令)(旧契据用);“糎”(旧算书用)等等。字合一体,音读二声。然循其造字之法,不如杜先生深得“会意”之理。  相似文献   

15.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今天公布的“2009年美国消费者报告之信息量”中指出,2008年美国消费的信息量大概在3.6zetta字节。1zetta字节等于十亿兆字节,这个数量相当于在包括阿拉斯加在内的全美铺满高达7英尺的平装本小说所包含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16.
《然字诠释》一书作者能 为中国汉语中的一个 “然”字,写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 书,溯古至今,我尚未见到此类著 作面世,真可谓一字之奇! 《然字诠释》可谓一字之典, 书中让人一睹中国汉字的风采, 甚感中华民族文化的百代文明与 灿烂。作者从不同时代、不同范 畴、不同角度揭示了“然”字的古 今联系、区别和变化,对“然”字进 行了详尽的注释。如书中例举战 国时有以“然”字为姓氏的,见 《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命,定为 三年之丧”。在《晋书·温乔传》、 《良吏传·邓攸》等书中,又把“灼 然”作为晋代举试科目名。古人不 仅把“然”字组成词汇作为形容词 来用,而且还把“然”字作为姓氏 和科举考试的科目名,真让人出  相似文献   

17.
“床第”一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床第之私”、“床第之秘”、“床第之间”等用语,常见诸报端。但“第”字毕竟是个较为冷僻的字,有人误读成“第”字,连电台播音员有时也会出洋相。又因为第、第二字,在字形上十分相似,稍不留神,便会混淆,因此,在出版物中,“床第”误排为“床第”,可谓俯拾即是。 “第”本为“弟”,指“以韦束物”,因为“束之不一,则有次弟也”。“次 弟”即“次第”, 这是“弟”的本 义。“弟”后被借用为兄弟的“弟”,一借不还,古人便另造出个“第”字。 “第”又可指房屋,如府第、门第、宅第,等等…  相似文献   

18.
“零”不惑     
编辑学报1993年第1期第2页登有《“零”之惑》一文,我对该字写法有疑问。其实“○”也是汉字。 “零”字产生的很早,最初指“零星小雨”,与数目字没有什么关系。最早表示余数和空位用“单”和“有”,如“一百单八将”、“孔子五十有一”。到了近代逐渐用“零”字来表示余数,如“女蜗炼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二一块”。至于用“零”表示空位,如“一八八零年”,则更为晚起。用“零”表示空位是语言发展的结果,也与时代的需要有关,在古代语言表达中涉及空位的时候很少。  相似文献   

19.
世人皆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英雄岳飞。有人说,“莫须有”就是“不须有”,是“没有”的意思。其实,“莫”字,既不同上古汉语中作无定代词的“莫”,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作否定副词(不要)的“莫”。它是中古汉语里特有的  相似文献   

20.
别字可改     
夏衍同志在給《新聞业务》編委会的信中談到,近来写別字之風頗有滋长,我也深有同感。据我所見,所謂写別字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于字形相似,如“鬼鬼祟祟”写成“鬼鬼崇崇”。“病入膏盲”写成“病入膏盲”等。二是由于字音相似。如“交代”写成“交待”,“精簡机构”写成“精减机构”等。三是由于音形俱似,如“分歧”写成“分岐”。“寒暄”写成“寒喧”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