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歌 《中国钓鱼》2006,(5):58-59
二、动态剩余浮力 有人说,钓鱼人运用的不局限于重浮力平衡原理:这话我理解,动态剩余浮力,实际所指应是系统的动态上牵制力(反弹趋势),它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最终结果,很大程度上,只可意会而难以量化言传。  相似文献   

2.
张铨 《钓鱼》2006,(13):20-21
调标,本来是不太复杂、不需要高深理论、容易学会的。但是,有的专家研究来研究去。写出一些研究文章,却反而弄得繁杂、深奥甚至混沌不清了。原因是某些研究文章里,充斥着一些生造的概念和名词术语。诸如剩余浮力、静态剩余浮力、动态剩余浮力、调目剩余浮力、浮钓钓目剩余浮力、底钓钓目剩余浮力、浮标本身具有的上浮力、上迟钝、下迟钝、双迟钝、双灵敏等。剩余浮力已经被专家上升为理论、原理。有位专家宣称:“在钓鱼时,我们调校和使用的是鱼漂的剩余浮力.而不是以阿基米德关于物体排水量为浮力的公式。”并告诫大家:“不要钻进阿基米德定律的牛角尖里。”  相似文献   

3.
张铨 《中国钓鱼》2005,(7):59-59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剩余浮力不是浮力》。目的是对一些文章中的“剩余浮力的理论”表示一下异议,对一些具体细节问题没有进行讨论。剩余浮力论的要害是:认为剩余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能将线组绷直,将钩饵悬浮。我想,触及一下这一要害就够了。读了安徽钓友陈猛的文章《也议剩余浮力》(见《中国钓鱼》2004年第十期)以后,我知道了自己的想法不切合实际。触及了要害而缺乏具体一点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过把瘾     
一些文章中提到了剩余浮力。浮漂有浮力(实际上是水对浮漂产生浮力),当浮漂全部浸入水中.水对它产生的浮力最大。浮漂如果有一部分漂尖露出水面,就认为它有剩余浮力。  相似文献   

5.
张铨 《钓鱼》2006,(14):28-29
《钓鱼》2006年5期上的文章《线组灵钝的物理分析》(以下简称《物理分析》一文说:“不同大小的调目剩余上浮力可以使线组在水下呈现不同的状态,这是剩余上浮力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悬坠钓法已被广大钓友所接受并熟练掌握,但是,能说清其中的力学原理并能准确回答相关问题者,却未见儿人。仔细阅读了《中国钓鱼》2005年第七期《续谈〈剩余浮力不是浮力〉》(以下简称《续谈》)一文,虽然看懂丁,但是,我认为作者的某些论述前后矛盾,结论也是错误的。因此,借剖析文中几个具体问题之机,谈谈力学原理(阿基米德定律、牛顿三大定律)在悬坠钓法中的应用,在动态系统的分析中引出“剩余浮力”的概念,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后回答几个与“剩余浮力”有关的问题。若此文能充引玉之砖,足矣。  相似文献   

7.
李歌 《中国钓鱼》2006,(4):50-51
剩余浮力问题实质上具有静态和动态双重内容,而以往则易把它们混为一谈,所以导致观点矛盾,难以统一。本人有以下观点。  相似文献   

8.
李歌 《垂钓》2006,6(2):4-6
本文起草时,先定名为“剩余浮力的当今思考”。等文章写完了,觉得还是换个名比较好。因为自打“剩余浮力”这词儿问世以来,“理论界”好象就从没消停过,围绕它所引起的争论此起彼伏,没完没了。这几年,报刊媒体或网络如果闷了,拿它出来磕打磕打,准能热闹一阵,披挂上阵的各路好手随时踊跃。在池钓“理论界”,“剩余浮力”的名声恐怕算得上是“争议之最”了,但议来议去却还是结论渺茫,甚至越议越悬!致使有些实战派钓友干脆判它个子虚乌有、故弄玄虚的罪名,枪毙了……所以,“题目”关乎俺这破文章的命运,弄不好“内容”会被题目牵连冷遇,冤!尽管“剩余浮力”招牌不太讨人喜欢,然而有人却认为:浮标调来调去还真离不开“剩余浮力”,您信吗?  相似文献   

9.
张铨 《钓鱼》2005,(20):32-33
在今年《钓鱼》16期的文章《细说一标深》中,作者仍一如既往地坚持。剩余浮力的观点,对一些有关的评议文章置若罔闻。为了使剩余浮力论的创造者和坚持者能明白其错误根源,本文谋略具体分析一下负载力和剩余浮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李鸿兴 《钓鱼》2005,(11):28-28
非常高兴,张铨老师能关注本人写的《实心尾、空心尾与剩余浮力》一文,并写了《再谈实心尾、空心尾与剩余浮力》刊登在本刊2005年第4期上。就文中张铨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再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11.
一些文章中提到了剩余浮力。浮 漂有浮力(实际上是水对浮漂产生浮力),当浮漂全部浸入水中,水对它产生的浮力最大。浮漂如果有一部分漂尖露出水面,就认为它有剩余浮力。  相似文献   

12.
尚立和 《钓鱼》2013,(19):22-23
“剩余浮力”是近10年来在不少钓鱼媒体中经常见到的词组,是探讨论述钓组平衡、漂尖沉降、漂尖承载力大小中用到的新词组。但最初几年的“剩余浮力”与现在的“剩余浮力”的实质意义却截然不同。笔者写此文的目的在于让大家阅读过去有关“剩余浮力”的文章时应有分辨,不要被迷惑。  相似文献   

13.
萧然  昕东 《垂钓》2010,(8):28-29
七八年前,滋生出“剩余浮力”一说。浮标尖儿上尚未入水的那几目,本当好好的在空气里,何来的浮力?硬说它有“浮力”,还“剩余”?安静没多时,又蹦达出一个什么“跑铅钓”一词来,着实让我迷糊了、困惑了……  相似文献   

14.
张铨 《钓鱼》2004,(13):44-44
在不同的杂志有几位作者都说到了剩余浮力及其在调漂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我对剩余浮力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为了概念的清晰和求得认识的统一,谈谈个人浅见,供大家研讨。  相似文献   

15.
钓语别解     
之晔 《钓鱼》2006,(7):27-27
剩余浮力物理学概念中子虚乌有的东西,钓鱼人却信了,所谓信则有之。在还没有人开讲《钓鱼物理学》之前“,剩余浮力”还会继续“妖言惑众”,因为到目前为止它的支持率居高不下。浮标的标示杆还没有沉水中,怎么会产生浮力?既然不产生浮力,剩余又从何从谈起?不过到现实中看一看,还真怪了,挑选浮标第一看造型、问材质,比较后认定“这支浮标的浮力大”;第二掂重量、看标尖,结论是轻的,空心的浮力大;第三查外观、看涂装,外皮薄而韧,不渗水的,浮力变化小。如果时空倒转,阿基米德复活了,也好上了钓鱼并用物理学的眼光去选择浮标,或许就用不着我们来…  相似文献   

16.
衣善新  孙文泉 《钓鱼》2006,(6):33-33
有人说调标调的是什么?调的是剩余浮力。有人说调4钓2比调5钓3灵.是因为调4钓2比调5钓3的剩余浮力小。  相似文献   

17.
秋心 《钓鱼》2005,(11):22-22
我初涉钓鱼不久,且年龄尚小,没有参加过任何钓赛,也没做过任何有关实心尾、空心尾和剩余浮力的实验。钓鱼的时间也很少,因而没有太多经验。在这里,斗胆就实心尾、空心尾和剩余浮力的有关问题和各位老师商榷。希望大家不要见笑。  相似文献   

18.
崔德民 《垂钓》2007,7(3):41-42
在各种钓鱼媒体上,有关浮标的争论络绎不绝,焦点就是剩余浮力,不同的人各抒己见,究竟谁对谁错?这可是一个很难找到正确答案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威华 《钓鱼》2006,(5):20-23
多年来,对悬坠钓线组灵钝有过许多争论,有些观点至今仍没有找出答案,个别观点甚至大相径庭。对比各种理论,我发现矛盾比较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究竟调目高灵还是调目低灵;二是对剩余浮力的认识;三是浮标软、硬尾对灵敏度的不同影响。调目高低对灵敏度的影响我已经在拙作《悬坠钓新解》等一些文章中上谈了自己的观点,在此不再重复。本文想利用简单的物理知识对剩余浮力以及浮标的软、硬尾对线组灵敏度的影响进行分析。一、剩余浮力理论是否成立?所谓的剩余浮力,通常的理解是指已经调整好的线组,当线组处于静态时,露出水面的标尖部分具有的浮力…  相似文献   

20.
看了《中国钓鱼》2004年第十期46页刊登的安徽霍县钓友陈猛写的《也议“剩余浮力”》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又看了四川钓友张铨写的《“剩余浮力”不是浮力》(以下简称“张文”),(见《中国钓鱼》2004年第二期第47页)对于其中的观点也想谈一些粗浅见解,在这里再议一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