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农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10m×10m高密度网格设计,在面积为10.24hm2的农田内取土壤样本1024个,测定土壤有机质(SOM)含量,通过"再采样"方法,研究改变取样幅度和取样间距对表征土壤有机质变异特征的变异系数和半方差函数参数的影响,分析获得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0.24hm2取样区内,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表现为弱变异性,CV≤3.43%,但整体含量偏低,SOM≤1.04%;随着采样幅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变异性不同程度增加,变异相关范围和结构性变异比例也不断增大;当采样间距增大时,土壤有机质变异性呈无规律变化,但变异相关范围显著增大,而结构性变异比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不同的气象因素方面,分析了除草剂在作物中的药效。具体的主要在水分、温度等方面作出分析。作物药效在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土壤含水量等方面有影响;土壤含水量密切关系到除草剂的溶解、吸附、淋溶、微生物的活动等,并直接关系到除草剂的活性;土壤除草剂的用量模型作出了药效随除草剂用量提高而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王长庭  龙瑞军  刘伟  王启兰  张莉  吴鹏飞 《资源科学》2010,32(10):2020-2027
利用2003年-2005年中国科学院海北站不同群落类型草地和土壤的实测资料,研究了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随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增加而降低;群落生物量随着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类型草地土壤中,藏嵩草沼泽化草甸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全碳均显著高于其它三个类型草地各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全碳(P0.01),4种群落类型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相关,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草地其最初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生产力水平和土壤养分条件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组成和活性。  相似文献   

4.
长期施肥对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磷肥处理农田黑土基本理化性质、磷脂脂肪酸、酸(碱)性磷酸酶、微生物量碳或氮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肥-化肥配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总氮以及速效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进而促进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碳/有机质比值、磷酸酶活力以及各菌群磷脂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长期氮磷钾配施土壤有机质活性严重退化、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而单施磷肥或氮磷肥配施对微生物活力与结构影响较小。有机肥处理中单烯不饱和/饱和脂肪酸比值>1,远高于其他化肥处理,可用来指示有机质质量与可用性;而支链/单烯不饱和脂肪酸与单烯不饱和/饱和脂肪酸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G+菌对养分胁迫抗性强于G-菌。磷脂脂肪酸PCA表明,有机肥与化肥处理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个别脂肪酸载荷值分析表明,真菌受无机肥施用影响显著;而G+菌更易受有机肥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类活动干扰对若尔盖高原沼泽土、泥炭土资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若尔盖高原沼泽土、泥炭土已遭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土壤退化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沼泽土、泥炭土向草甸土、风沙土退化演替;土壤肥力下降,尤为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下降最为明显。在若干扰情况下,土壤速效氮、速效磷略有增加,速效钾含量下降;在强干扰情况下,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下降,全钾含量上升;泥炭腐殖酸含量减少,分解度增大,土壤PH值增加,含水量下降。人类疏干沼泽、过度放牧等活动是沼泽土和泥炭土退化、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三个不同退化强度草原的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未退化群落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两个群落,夏季未退化群落含水量最低。不同群落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大小顺序都为:未退化群落〉中退化群落〉重退化群落,方差分析指出中度退化群落与不退化群落土壤有机质的最大差异出现在0~10cm土层处.而重度退化群落与中度退化群落土壤有机质的最大差异出现在10~20cm土层处。在0~10cm层次三种群落全磷含量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在10~20cm和20~40cm层次上,未退化群落与中度、重度退化群落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中、重度退化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在鄂东某铜矿遗址附近采集水田、旱地、林地三种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分法分离土样,再利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的方法测定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Cu和有机质的含量,研究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团聚体中重金属及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林地和水田中大团聚体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团聚体。在水田中微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达到最高。土壤中Cu的总含量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和水田。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森林土壤剖面氨基糖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长白山土壤剖面中3种氨基糖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对土壤有机质库的贡献,样品采自长白山北坡3个样点(海拔分别为600m,1680m和2580m).3种氨基糖对总氨基糖的贡献为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胞壁酸,剖面中氨基糖的含量及氨基糖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在表层土壤中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加,但在矿质层中规律不同.不同纬度的氨基葡萄糖/胞壁酸比值与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比值不同,说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微生物种群.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西藏河谷农区农田土壤生物环境的影响,在持续6年的定位试验(撒播、条播、少耕、免耕)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土壤活性有机质、土壤脲酶、蔗糖酶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青稞整个生育免耕方式土壤呼吸强度最高;(2)随土层深度增加,处理年限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降低,免耕处理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20~40cm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低于0~20cm土壤;耕作方式处理年限对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条播方式土壤脲酶活性强,而免耕方式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由此得知,土壤生化性质指标能敏感地表征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差异引起土壤环境和生物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10.
伊犁谷地灰钙土和风沙土剖面特性及生态建设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的生态环境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研究土壤特性及其垂直分布,能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灰钙土与风沙土是新疆伊犁谷地的两种主要土壤类型。本文在对新疆伊犁谷地实地考察基础上,运用42个灰钙土剖面和12个风沙土剖面自然发生层各层的土壤样品测试数据—土壤有机质、pH值、电导率、总盐、八大阴阳离子,研究了灰钙土和风沙土土壤特性的垂直分布,并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生态建设中土壤利用和保护的建议。研究表明,伊犁河谷的不同土壤,其土壤特性的垂直分布和变化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一致性体现在有机质和K+的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pH值、CO32-、Mg2+和Na+的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差异性体现在两类土壤的有机质、pH值、电导率和总盐在数量上不同。此外,两类土壤的电导率、总盐及SO42-,Cl-,HCO3-,Ca2+的含量随土壤深度发生变化的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微藻生物结皮及其培肥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木耳旺盛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抗旱性,可以改善土壤颗粒结构和微团聚体组成,增加结皮厚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地木耳可以利用空气中的N2的合成氮素化合物而增加土壤氮化物,自身的大量繁殖的死亡腐解增加土壤有机物,使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更加旺盛,从而促进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机磷的积累。地木耳所产生的糖类也能被固氮细菌所利用,促使固细菌大量繁殖,共同增加土壤氮素,加大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微藻结皮和培肥作用能有效防止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对生态恢复、重建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君  刘丽梅  陈田 《资源科学》2008,30(6):837-842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为研究区,对草原旅游发展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分别加以分析,得知旅游活动的干扰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比土壤的机械组成要明显,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干扰又比对土壤的容重影响显著;在干扰范围上。旅游者游览活动波及的区域面积比旅游经营活动的核心地段广。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土壤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据此诊断出如下结果:在道路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极重;在敖包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是重度干扰;在马场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属于中度干扰。从而文章确立了不同旅游活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程度,提供了不同旅游活动范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参数,有利于目的地快速诊断旅游发展的土壤影响强度,及时作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西藏玛咖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种植玛咖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对西藏拉萨园区种植玛咖的土壤和未种植玛咖的土壤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种植玛咖后土壤中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比种植前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及pH值比种植前降低。可见西藏玛咖种植过程中,磷素和钾素供应略显不足,氮肥未充分利用而在土壤中富集。  相似文献   

14.
施用有机肥对蔬菜保护地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施用有机肥不仅增加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酶的活性,而且对土壤的有机质、团聚水平、团聚度和结构的稳定性、通气孔隙、水容量等的物理性状有显著的提高。本文主要介绍了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酶的活性和土壤中微生物活性的益处和不合理施用有机肥引起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内4个采集点中土壤剖面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垂直分布特征,对当地环境污染程度较重的4种重金属汞、砷、铅、铬进行了重点分析。采用RCB顺序提取法对这4种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s、Pb、Hg这三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r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中存在着Cr与As两种重金属元素的自然污染源,或者出现过人为性的污染行为;形态分析结果表明:Pb和Cr的可交换态的含量要比其它两种重金属元素高。  相似文献   

16.
土壤电导的测量是本文的出发点,在分析土壤电导机理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能同时检测土壤电导和土壤含水量的土壤电导试验系统。探索了土壤电导与土壤容积含水率、土壤含盐量之间的关系,得出了随含水量的增加土壤电导的变化趋势和土壤电导随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而变大的规律。同时还探讨了土壤电导与土壤pH值之间的关系,对pH值不同的土壤进行了分别的试验,通过分析认为土壤pH值对土壤电导的影响较弱,待今后再做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楼希华  毛晓慧  陈秀云 《科技通报》2015,(3):112-114,118
土中有机质含量多少,将直接影响土的性质,而不同的测试方法其测定结果会有一定差异。有机质测定方法很多,目前采用较多的是重铬酸钾法和灼失量法。为了探求这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及对工程分类及评价的影响,本文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试验,探讨了两种方法测试结果间的差异,并得出有机质含量测定灼失量法测得结果高于重铬酸钾法,有机质含量低时(Wu5%),一般高出数倍不等,同时建议有机质含量Wu在15%以下,特别是10%以下时,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ArcInf09.3软件为平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几种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反距离加权法、样条函数法、普通克里格法),对辽宁省昌图县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采样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结果表明,反距离加权法和样条函数法的插值表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牛眼”现象;克里格法的插值表面消除了“牛眼”现象,且光滑、连续,还反应出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土壤性质及分形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该文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为对象,研究了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在地下水位较深时,土壤含水量与土壤不同层次土壤的质地粘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有胡杨林存在条件下,林下灌木生存与否与40cm~60cm深度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最大,当此层土壤水含量低于16%时,胡杨林下灌木开始消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在研究中还应用分形理论以及相应的分形模型,对沙化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颗粒含量越少,土壤分形维数越低,表征沙漠化程度越高.土壤分维数与各粒级颗粒组分间的关系差异较大,分维数与小于0.005mm组分的相关关系最好,因此组分是土壤沙化的重要指示性粒径.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与土壤分维数成正比关系,表明分维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地沙化演变中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状况以及沙化程度,因此土壤分维数可作为评价土壤沙化演变的定量指标之一.对沙漠化土壤结构进行定量化描述研究,分析研究土壤风蚀沙化对土壤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农业是向规模化与集约化的形式发展,由于大量有机化肥的使用,使土壤中有机养分逐渐降低,因此以新疆瘠薄土壤为研究方向,通过实验方式制备生物有机肥料为该地区果蔬种植提供最佳土壤养分条件。首先,以花生饼和菜籽饼为主要原料,以醛渣、酒糟、鸡蛋壳及菌种为辅料发酵成为基质微生物复合有机肥料,利用重铬酸钾测定上述有机肥料的有机质含量,并采用凯氏定氮仪、碱熔-钼镝抗比色法及吸收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检测各肥料中的全氮磷钾等元素含量;然后,在实验区域种植番茄后并施加花生饼肥料、菜籽饼肥料及有机化肥,结果显示施肥后土壤中的有机生物质、土壤酶活性及其他性质酶活性等养分明显增加,且该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低于化肥施肥果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